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 *** 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 *** 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 *** 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 *** ”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 *** 。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 *** 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 *** ,毒 *** 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 *** 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 *** *** 。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 *** 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 *** ,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 *** 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 *** ”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 *** 引起中毒,出现了多 *** 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 *** 品监管 *** 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 *** 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 *** 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 *** ,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 *** 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 。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 *** 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 *** 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张莉
“罪魁祸首”不是 *** *** !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新调查→10月5日,黑龙江鸡西一家庭成员聚餐,9人食用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后出现食物中毒。记者从家属处获悉,在牡丹江红旗医院救治的62岁李女士11日晚上不幸去世。这起中毒事故 *** 升至8人。目前,9人中只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李红艳女士还在抢救中。
10月12日晚,黑龙江省卫健委旗下微信公众号“龙江卫生健康”发文表示,该事件初步定 *** 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致死原因并非此前报道的 *** *** 超标。
玉米面及患者胃液中同时检出米酵菌酸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的最新信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否定了此前酸汤子致使多人中毒的疑似物质 *** 素。
据介绍,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 *** 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 *** 其毒 *** ,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 *** 的肝、肾、心、脑等重要 *** 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 ***
近几年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很少发生,但在依然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地区,由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 *** 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一100%。
为此,黑龙江省卫生健康 *** 会食品处提醒,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要注意以下几点:
来源: *** 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龙江卫生健康、龙视新闻在线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 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酸汤子中毒已致9死!十年间84人中毒,37人死亡,慎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小蒙
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此前接受治疗的李女士 *** 来源:红星新闻
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
19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重要提醒,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提醒中说明: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
北方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 *** 毒 *** ,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 *** 物,病死率达50%以上。
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 来源:中新 ***
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 *** 物
那么,米酵菌酸为何会这么“毒”,它通常会藏匿于何处?济南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所副所长刘铁诚表示,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 *** ,这种病原菌主要在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中被发现,其产生的 *** 中,有一种就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主要作用于肝脑肾实质 *** ,中毒程度与进食量多少有关。”刘铁诚说,中毒以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一般无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其实,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很少,但在云南、广东、辽宁等习惯食用发酵米面制品的地区偶有发生,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夏季食用泡发多日的木耳后中毒的情况屡有报道。
“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刘铁诚表示,由于此类 *** 耐热 *** 极强,高温高压也不能 *** 毒 *** , *** 摄入后进入血液对 *** 各个脏器造成损害。
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 *** 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在细菌 *** 食品中毒中,米酵菌酸中毒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 *** 之一。
刘铁诚提醒,细菌类食源 *** 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类型,除了米酵菌酸之外,其中尤以沙门氏菌、致病 *** 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几种致病菌最为常见。
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世卫组织“食品安全五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温度下保持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食源 *** 疾病的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把可疑的食物告诉医生,这将有助于病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 *** 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变质酸汤子的 *** 有多强?食品安全千万别马虎近日,一则“居民聚餐食用酸汤子造成多人中毒死亡”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当地卫健部门发布变质酸汤子中毒原因:“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其实,米酵菌酸已经是“惯犯”。米酵菌酸是一种会引起食物中毒的 *** ,它主要产生于发酵的玉米面制品,变质的鲜银耳、木耳,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中。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介绍,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因为很容易被致病菌所污染。其中最危险致病菌之一就是椰毒假单胞菌,它很喜欢在家常发酵的玉米面里活动,也比较喜欢室温泡木耳、泡银耳等环境,而且会产生米酵菌酸 *** ,其耐热 *** 极强,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 *** 的肝、肾、心、脑等重要 *** 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类似的变质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不少人舍不得扔掉过期甚至变质的食物,觉得食物只要煮熟就对身体无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米酵菌酸就是高温煮沸也杀不死的 *** 。
对于米酵菌酸,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解毒 *** ,只能对症治疗。如果中毒不严重,还有机会抢救,如果 *** 已经到达各脏器,已经造成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资料显示,在细菌 *** 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 *** 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 *** 之一,中毒病死率高达40%以上。在高温潮湿天气下,长期泡发的木耳和菌类(包括木耳、银耳、香菇、蘑菇等)、河粉、肠粉(卷粉)、粿条、米线(米粉)等湿粉,很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 *** 。
这10种食物也得小心
煮熟就没事?有些 *** 很“抗造”
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以下这些食物,千万可得注意了:
1、发红的甘蔗
如果看到甘蔗里有红色丝状物,证明已经霉变。霉变甘蔗会产生强烈的嗜神经 *** “3—硝基丙酸”,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 者可能丧失生活能力。
2、野生蘑菇
公众无法自行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 *** 。毒蘑菇所含的毒 *** 物质非常稳定,不仅耐高温、耐干燥,还耐酸碱,易溶于水,一般的烹调 *** 难以 *** 其活 *** 结构。
3、发芽的土豆
发芽或者表皮颜色变青的土豆中,含有龙葵碱,食用后对胃肠有较强的 *** *** 和腐蚀 *** ,对中枢神经有 *** 作用,严重的还危及生命。
4、腐烂的生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 *** ,是一种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5、加热后出现絮状物的牛奶
牛奶出现絮状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 *** 了牛奶的稳定 *** 。所以,加热后有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6、表面发黏的豆腐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容易在通风 *** 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滋生细菌,而变得黏黏的。居家环境里,有害杂菌多,有些会产生 *** 附着在豆腐表面,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
7、颜色变深、表面发黏、弹 *** 变差、有异味的肉类
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质地紧密且富有弹 *** ,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闻起来只有正常的肉味,无异味;煮熟后肉汤透明,汤表面 *** 大量油滴。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说明肉类已经变质。
8、烤焦的鱼、肉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200摄氏度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 *** 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9、发霉发苦的瓜子、花生等
当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时,应该丢弃。 *** 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经在其中生长。
10、“胖听”“漏听”的罐头
当水果罐头被微生物污染,失去食用价值时,经常会产生“胖听”现象,即罐头的底和盖的铁皮中心部分凸起。而密封失灵的“漏听”罐头,在运输过程中空气会进入,极易酸败变质。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从采购到餐桌,一步都不能马虎
如何预防类似惨剧再次发生?这里有几招——
1、选用新鲜安全的食材
生活中不要购买没有保障的三无食品、过期食品,要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
2、注意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
食物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洗手、生熟分开等规范 *** 作。一些食物如果没有完全煮熟的话会有一定毒 *** ,在烹饪的时候更好煮久一些。
3、注意食品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尽量不要吃剩菜。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别在室温下久放,并需及时烹调。
一锅酸汤子9人食用8人死! *** *** 背大锅,真凶竟为米酵菌酸!近日一起因酸汤子导致8人中毒死亡的事件受广泛关注。10月5日早上,黑龙江鸡西市兴农镇一社区居民王某和其亲属共9人在家中聚餐,当日下午出现呕吐、肠胃不适等症状后被送往医院救治;至10月11日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0月12日深夜,62岁的李女士也无回天之力,至此,该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目前唯一的 *** 者,47的李女士仍然病情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99%的肝脏都已损坏。
10月11日,鸡西市委宣传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聚餐的9人都食用了家庭自制的一种称为酸汤子的食物,该食物已在冰箱中冷冻一年。经医院化验检测,酸汤子中的 *** *** 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 *** *** 引起的食物中毒。随后一些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专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中毒可能是由其他原因所引起,因为 *** *** 含量高时食物会有明显的苦味、霉味, *** *** 急 *** 中毒需要很严重的霉变,自制食物即便超标一般也难以达到致死的剂量。
10月12日,当地疾控中心在食用后剩余的玉米面(酸汤子)中检出高浓度的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起酸汤子中毒事件重新被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酸汤子中毒事件时有报道,2015年3月辽宁省辽阳一家四口在元宵节前因吃酸汤子,30小时后不幸相继离世,调查表明为酸汤子引起的食物中毒,辽宁省食 *** 监局为此发出酸汤子中毒的安全提示,建议市民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尽量废除这一 *** 的饮食习惯。
酸汤子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酸汤子,又称汤子、搁黄豆,是东北三省比较时兴的一种特色小吃。将玉米碎洗净,置阴凉处,用冷水浸泡十数日(时限依室温而定),使其自然发酵,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后,用水磨磨成糊状,再用布口袋控去适当的水分,之后取出和成团放在冰箱冷冻保存。想吃的时候加些面粉调成糊状,挤成条形下入开水中煮。
椰毒假单胞菌是什么?
椰毒假单胞菌 真凶米酵菌酸又是何物呢?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种二十二碳七烯二酸的小分子脂肪酸,20世纪30年代国外从引起人中毒的椰子发酵食品中提取出该 *** ,我国70年代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称为“酵米面黄杆菌”(Fl *** 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o sp)的食物中毒菌,也会产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耐热,用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被 *** ,120℃下加热1小时仍可保持毒 *** ;但其不耐光照射,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可被 *** 而失去毒 *** ,如变质银耳经日晒两天后可去除其中94%以上的 *** 。 米酵菌酸到底有多毒? 米酵菌酸毒 *** 大,小鼠的静脉注射、口服LD50(半数致死剂量)分别为1.41 mg/kg和3.16 mg/kg(每公斤体重进入体内 *** 的量为毫克),其急 *** 毒 *** 比 *** *** 、 *** 强3~5倍,10 mg的米酵菌酸即可导致140只小白鼠中毒死亡。米酵菌酸 *** 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摄入后对 *** 的肝、肾、心、脑等重要 *** 均能产生严重损害;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全身无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轻微腹泻等;重度中毒表现为呕吐(呕吐物呈咖啡色样物)、意识不清、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尚无特效解毒 *** ,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愈情况取决于摄入米酵菌酸的量。 哪些食品容易造成椰毒假单胞菌及其 *** 的食物中毒? 根据食品加工工艺特点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下列三类食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导致米酵菌酸中毒: 谷类发酵制品。如酸汤子类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糍粑及醋凉粉等。 *** 过程需要对玉米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就在今年7月28 日,广东省揭阳11 人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河粉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最后 5 人被送往医院,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变质银耳、木耳。1984年山东东坪县报告了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2018年浙江省金华、深圳等地也发生食用长时间浸泡的 *** 而出现中毒; 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预防这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上述食品。在选购河粉、米粉(线)尤其是散装湿河粉、米粉(线)时,要确认生产日期、保质期;在选购木耳、银耳或其他谷类发酵制品、薯类制品时,建议向具备正规资质、卫生条件良好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 2、移风易俗,尽量不 *** 、不食用酸汤子等酵米面类食品,尽量废弃陈旧、不安全的饮食习惯。生产企业应严格把好加工过程的安全控制,避免食品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3、掌握正确的 *** *** ,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缩短食物的存放期,出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继续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注意通风、防潮、防尘。 4、避免变质银耳、木耳中毒。保证银耳的菌种质量,鲜银耳要及时晒干或充分紫外照射。不随意食用、 *** 鲜银耳或鲜木耳。正确辨别木耳和银耳的质量,掌握正确的发泡时间和发泡 *** ,一般不超过2小时,清洗要彻底,并去除基底部;如需过夜保存,应放置冰箱冷藏室。发现其发泡后不成形、发黏、有异味时,坚决不食用。 若发生此类食物中毒,如何急救和鉴别,才能不死人? 对于椰毒假单胞菌及其米酵菌酸类食物中毒,目前没有特效解毒 *** 物。一旦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组织患者前往医院抢救,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部门。凡是吃过同批食物的人员,无论发病与否,一律尽快催吐或洗胃清肠,口服活 *** 炭以减少 *** 的吸收,进行对症治疗,要重视此类中毒可能产生的“假愈期”,即患者症状减轻或者略有好转的现象。 我国自1996年开始制定了鉴别此类食物中毒的技术标准,如WS/T12-1996《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原则》、GB/T47 *** .29-2003《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处理种的检验 *** 》,以及将于2021年3月11日实施的新国标GB 47 *** .29-2020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这些 *** 可以用于分离、培养活菌的中毒菌。化学检测 *** 有GB 5009. *** -2016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用液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质谱等现代测试技术可快速测定其中的 *** 。 无论如何,防范于未然,做好预防,规范 *** 、加工、保存食物,才是防止此类食物中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来源 | 福建疾控
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 *** 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 *** 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 *** 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 *** ”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 *** 。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 *** 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 *** ,毒 *** 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 *** 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 *** *** 。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 *** 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 *** ,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 *** 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 *** ”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 *** 引起中毒,出现了多 *** 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 *** 品监管 *** 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 *** 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 *** 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 *** ,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 *** 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 。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 *** 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 *** 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避免“酸汤子”中毒再发生,秋冬食品安全关注这几点!近日,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持续引发了很多公众的关注。
俗话说“病从口入”,无论是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还是南方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很多食物及病菌都能导致人罹患食源 *** 疾病,严重的甚至能要人命。
那么,什么是食源 *** 疾病?哪些食物会导致食源 *** 疾病?食源 *** 疾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1
什么是食源 *** 疾病?
世卫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入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 *** ,导致人患上的感染 *** 或中毒 *** 疾病,统称为食源 *** 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 *** 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 *** 疾病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发病率高,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梅雪介绍:夏秋季的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我们的肉类,尤其做熟的肉类,吃不完我们放在冰箱里面,时间长了会出现肉毒杆菌,也是一种非常非常厉害的细菌感染。
梅雪介绍说,还有一些是有毒的食物,比如毒蘑菇,还有豆角不做熟了也很容易中毒,土豆有的时候放的时间长了有一点点发芽,家里人一般喜欢削掉发芽部分,没有发芽部分大家觉得它就没有危险了,实际上细菌是你发现不了的,这些都是临床上我们比较常见的食物中毒的因素。
专家表示,食物中毒是食源 *** 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
但食物中毒能都怪食物本身吗?这就要分两种情况了,一种情况是食物本身的确具有毒 *** ,最常见的就是毒蘑菇。还有一种情况是,食物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人吃了却发生中毒。
2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该如何自救?
专家指出,食物中毒的首发症状是胃肠道的不适,并伴随恶心、呕吐、肚子疼等症状。
由于食物中毒机制不同,部分 *** 可对肝脏、 *** 、血液等 *** 造成严重危害,病原微生物还可从胃肠道感染到全身,所以出现食源 *** 胃肠道不适切不可大意,并且要格外注意聚会中的群体发病。出现食物中毒应之一时间自我催吐,并立即到医院就诊,查清毒源。
专家表示,食源 *** 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 *** ,掌握了相关知识,可以有针对 *** 地预防。
那么,一年四季,分别是哪些类型的食源 *** 疾病高发呢?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介绍:春季最常见的引起中毒的有霉变甘蔗中毒,同时还有野菜中毒,霉变甘蔗中毒是霉菌产生的一种 *** 叫三硝基丙酸引起的,最常引起中毒的野菜有钩吻,我们俗称断肠草,还有 *** 、海芋等等。
夏天,尤其是5—10月份,是细菌 *** 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最常引起中毒的细菌有副溶血 *** 弧菌、致病 *** 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 *** 葡萄球菌等等。毒蘑菇中毒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高发季节是6到9月份。民间有各种鉴别毒蘑菇的说法,比如通过颜色鉴别蘑菇有毒等等,但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所以为了大家的健康还是劝大家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
秋冬季是诺如 *** 的高发季节,诺如 *** 可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和人之间传播,最常被污染的食品是贝类,如牡蛎、贻贝等。
3
食源 *** 疾病该如何预防?
世卫组织曾发布过,食品安全五大要点,遵循要点就可以预防大多数的食源 *** 疾病。
1、保持清洁
饭前便后洗手;清洗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做熟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汤要煮开确保达到70oC,肉类和禽类的汁水要变清,不能是淡红色;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更好在5oC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使温度保持在60oC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
本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黑龙江酸汤子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0月19日,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唯一 *** 者去世。至此,“酸汤子”中毒事件中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此前,黑龙江省卫健委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后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要注意食品安全,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食品安全一直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都说“病从口入”今天Vivi就带大家聊聊食物中毒的问题。
为什么食用酸汤子会中毒?
主要是因为酸汤子中含有的米酵菌酸而导致。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 *** 。食入被该 *** 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米酵菌酸会污染的食物种类
米酵菌酸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汤圆、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的时候条件或者一些辅助措施没有做好,椰毒假单胞菌会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同时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 *** 还不能 *** 它的毒 *** ,但是通过日晒两日后可以祛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 *** 。
米酵菌酸的中毒表现
一般在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中毒后急救措施
立即手法或 *** 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 *** 炭,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中毒预防
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 *** 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禁止 *** 发霉变质的鲜银耳。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水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 *** 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 ***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避免食物中毒,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哈~
为什么"酸汤子"会致中毒?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有哪些需要注意?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 *** 已升至8人。经检测,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此前,当地曾初步判定为 *** 素中毒。
米酵菌酸耐热 *** 极强
损害肝、肾、心、脑等 ***
据介绍,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
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 *** 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 *** 其毒 *** ,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 *** 的肝、肾、心、脑等重要 *** 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尚无特效解毒 *** 物
中毒后病死率高达40%一100%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
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 *** 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一100%。
黑龙江卫健委提醒,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到以下几点:
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
预防蘑菇食物中毒。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并前往医院治疗;患者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要把扁豆煮熟焖透, *** 其 *** ;购买时要挑选嫩扁豆,不买、不吃老扁豆。
预防诺如 *** 传播。目前尚未有 *** 可以预防诺如 *** ,预防诺如 *** 的传播应注意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正确储存食品,食前重新加热。
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如果处理不当,自酿葡萄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有害的副产物。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朱小红
审核:崔继强
为什么“酸汤子”会引发米酵菌酸中毒?◎阮光锋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一家9人在家中聚餐时疑似食物中毒,截至10月12日晚,已有8人死亡,1人还在ICU抢救。
10月12日,黑龙江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消息证实,“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其实,最开始说“ *** *** ”导致死亡是非常不合理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事情比较诡异。
“ *** *** ”是 *** 霉菌产生的 *** 。而 *** 酸汤子是要用玉米面加水浸泡发酵的,这个条件可并不适合 *** 生长,也并不容易增殖产毒。所以, *** *** 并不是 *** “酸汤子”的时候产生的。检出了 *** *** ,只能说明这家人的玉米或玉米面此前储藏不当,早就污染了 *** *** ,然后用这种带 *** 的玉米来 *** 了酸汤子。
而且,即使有 *** *** ,一般也不会使人导致急 *** 中毒死亡。 *** *** 有苦味,如果达到导致急 *** 中毒的致死量,会很苦,可能就被发现了。 *** *** 导致死亡的案例非常罕见,而且死亡率也不会这么高。
什么是椰毒假单胞菌?为什么会这么毒?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个可怕的细菌。
椰毒假单胞菌是什么?
“椰毒假单胞”最早是荷兰科学家在印尼爪哇岛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现的,那种食物叫“tempe *** krek”,是以大豆和椰子粉发酵 *** 的,这就是“椰毒”的来源。
这种细菌本身并不致命,但它能产生两种致命 *** ,分别叫“米酵菌酸”和“毒黄素”,这两种 *** 才比较致命,一旦发生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最长可以达3天。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 *** 是肝、脑、肾等主要实质 *** 脏器。因此,中毒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消化 *** 、泌尿 *** 和神经 *** 的损伤,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等;重症病人多呈肝 *** , 中枢神经 *** ,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而且,它还没有特效 *** ,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 *** 量有关,一般来说,摄入的 *** 越多,症状就会越严重。由于没有特效 *** ,中毒病例的死亡率也很高,可以高达50%!
最可怕的一点是,这种 *** 非常耐热,就算做熟了吃, *** 还是没法完全去掉,依然会使人中毒。
为何“酸汤子”会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如果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就可能使食品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这种细菌的生长和产毒喜爱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由其导致的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
“酸汤子”是一种发酵玉米制品,是用玉米等谷物加水浸泡,然后发酵做成。但是在 *** 过程中,如果杀菌不彻底,就很容易被杂菌污染,椰毒假单胞菌就是一种。因此,也提醒大家还是不要随便自制酸汤子了。
实际上,从我国这些年发生的中毒案例来看,发生这种菌污染导致的中毒大多都是农村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个体食品加工者,原因也是因为缺乏食品安全知识。
哪些食物容易被污染?
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从而引发中毒。
容易被污染而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
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变质木耳、银耳。
怎样预防中毒?
1.尽量不要自制发酵米面制品。
比如,家庭自制发酵米面时需要经过十几天以上的浸泡,很容易造成污染,因此不建议自制该类食品。
除此之外,也提醒大家,各种自制发酵食品都可能存在杂菌污染的风险,建议大家还是不要随便自己做了。
2.要自制,先学食品安全。
实在要自制的话,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通风干燥,不要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制备发酵米面制品;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防止污染。
3.不要购买和食用鲜银耳。
4.发泡干木耳和银耳要注意卫生。
干银耳或木耳一次不要泡发太多,泡发前先洗净,泡发过程中勤换水,更好不过夜。如需过夜,应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
冷冻食品还能吃吗?
还有很多人看到新闻里说是吃了“冷冻一年”的酸汤子,才中毒的。就只看到“冷冻一年”,就认为冷冻时间久的食品都不能吃。
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冷冻的时候,温度在-18℃低温下,微生物并不能生长繁殖,也不会产生 *** ,放个一年半载问题都不大,很多食品其实冷冻期都在一年左右。冷冻因为低温能抑制细菌,反而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呢,可千万不要误会了。
图源/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