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暗香姜夔拼音版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暗香姜夔拼音版的知识,包括念奴娇闹红一舸姜夔拼音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暗香旧时月色姜夔拼音
1、暗香袭人,月色如洗。这是姜夔的一句著名诗句,形容了旧时的月夜,清新怡人的气息。姜夔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婉约柔美著称,被誉为“唐代女诗之祖”。
2、姜夔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婉约柔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怡人的感觉。
3、“暗香袭人”是姜夔的一句著名诗句,形容了旧时的月夜,清新怡人的气息。这句诗句表达了姜夔对自然的感悟,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这句诗句中,暗香和月色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清新、怡人的氛围。
4、“月色如洗”是姜夔的又一句著名诗句,形容了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大地上,清新明亮。这句诗句表现出了姜夔对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5、姜夔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婉约柔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怡人的感觉。姜夔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6、暗香袭人,月色如洗。这句诗句不仅表达了姜夔对自然的感悟,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姜夔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婉约柔美著称,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姜夔的诗歌中感受到那份清新、怡人的气息,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二、《暗香·姜夔》原文与赏析
1、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2、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3、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词人姜夔冒雪来到苏州石湖,拜访诗人范成大,并在此逗留了一个多月。时值梅花盛开,作者应范成大的要求,自度新腔,谱写了两首音节谐婉、意象朦胧、托喻遥深的咏梅绝调。
4、对于这两首词,前人盛赞不已,然究其题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谓“《暗香》、《疏影》,恨偏安也”(宋翔凤《乐府余论》);或谓“《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或谓“白石咏梅,《暗香》感旧,《疏影》吊北狩扈从诸妃嫔”(蔡嵩云《柯亭论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人多以为此二词写的是忆离别,怨飘零,借咏梅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由于词境幽隐,含而不露,运化无迹,因此对其深层意蕴难以实指,只能就其表层兴象作一些推断和解说。
5、理解《暗香》一篇的关键,在上片歇拍二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全词即由此而引发。所谓“旧时月色”、“梅边吹笛”、“唤起玉人”、“曾携手处”、“西湖寒碧”等等画面,皆非眼前实景,而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原来词人在石湖的一次宴席上,闻到从竹林之外传来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从而触发了他的心事,于是从眼前之“疏花”想到了当年和“玉人”月夜摘梅、西湖赏梅的前情旧事。如今寒梅又开,香气如故;可惜时过景迁,人各一方,不禁感慨系之,吟成了这首 *** 之作。
6、“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开篇即寓今昔之感。“旧时”点明所叙为往事,“几番”谓月下梅边吹笛非止一回。一起三句纯为虚笔,描绘的是忆念之中的情景:多么美好的月色呵,当年曾经几度照着我在梅花旁边吹奏出一曲曲悠扬的笛声。“月色”关合今昔,同时暗示出“香冷入瑶席”乃是今夜月下之事,抚今以思昔,超越时空,融情入景。“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此二句承续上文,化用贺铸《浣溪沙》词句“玉人和月摘梅花”,所叙仍为旧事:在那月光如水的夜晚,我轻轻地叫醒心爱的美人,和她一同冒着清冷的寒气,攀枝引条,摘取那凌霜傲雪的梅花。首五句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境,月色和笛声,花光映人影,多么令人神往呵!“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这两句笔锋一转,以“旧时”对比“而今”,不胜今昔盛衰之感。而今自己逐渐衰老,诗兴索然,早已忘记了咏赞春风秋月的生花妙笔。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早梅》诗很有名,杜甫《和裴迪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这里词人以何逊自比,取其“咏梅”之意,绾合前后,说自己很久没有提笔咏赞梅花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歇拍两句,为当前之事。作者在石湖华美的宴席上,闻到一股令人陶醉的幽香,开始感到很奇怪,仔细品味,四处搜寻,原来那正是从竹林外飘进屋里来的梅花香气。于是触动情思,勾起了对当年“梅边吹笛”、“唤起玉人”等等往事的回忆。
7、下片抒写忆旧怀远之情。“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换头直承前结,暗用陆凯自江南寄赠梅花给范晔的故事,表达对伊人的无限怀念:如今我身在寂寞空旷的水乡泽国,又值梅花盛开之时,本想摘一枝寄给“玉人”,可叹山高路远,风飘道阻,更何况大雪纷纷扬扬,连夜下个不停,怎能将梅花寄给心上之人呢?“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此二句承“疏花”、“瑶席”而来。摘梅寄远既不可能,唯有席间借酒浇愁而已;可是一端起那碧玉酒杯,又禁不住潸然泪下,对着那默默无言的红梅,使我更加怀念远方的“玉人”。接下两句,“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追叙昔日与“玉人”一起在杭州西湖赏梅的情景。“长记”承上句“相忆”,“携手”照应“唤起”,由眼前之“红萼”,化为西湖之寒梅:还记得当年和伊人手挽着手,一起来到西子湖畔,只见湖边梅花盛开,千株万树争芳吐艳,湖水碧波荡漾,红花映绿水,人影共徘徊,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怀。“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煞拍两句再一转,回到现实,由梅花盛开,写到梅花衰落:一阵风来,“竹外疏花”一片又一片被吹落在地,眼看即将凋零殆尽,真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什么时候才能和“玉人”重逢,一同再去攀摘呢?
8、本篇将咏梅与 *** 结合在一起写,虽句句不离梅花,然其意不在摹写物态,有寄托而无迹可寻。词中所忆念之“玉人”是 *** 还是友人,抑或别有所指,始终没有说破。它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意象朦胧,感慨全在虚处,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似。词的意境幽美,笔调空灵,从石湖之梅写到西湖之梅,从梅花盛开写到梅花衰落,超越时空,寄意题外,读之令人余味无穷,不愧为咏梅绝调。
9、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 *** 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张炎《词源》)
10、落笔得“旧时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咏梅嫌纯是素色,故用“红萼”字,此谓之“破色笔”。又恐突然,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说来甚浅,然大家亦不外此。用意之妙,总使人不觉,则烹锻之工也。(先著、程洪《词洁》)
11、(上片)盛时如此,衰时如此。(下片)想其盛时,感其衰时。(周济《宋四家词选》)
12、词原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
13、南渡以后,国事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 *** 。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沈郁,斯为忠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三、姜夔《暗香》咏梅花诗赏析
1、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2、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3、姜夔词于词调下多有小序,或记作时,或记写作缘起,或记心绪景物,语清句秀,要言不烦,对于了解词作,往往有所助益。从本词的小序我们知道,它写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是冒雪乘船到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的苏州石湖后,应范的要求而创作了《暗香》、《疏影》两首新词。在姜夔八十多首词中,咏梅的有十七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范成大“把玩不已”,颇为赞赏;作者说“音节谐婉”,看来自己也是满意的。
4、宋初林逋《山园小梅》诗的名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的“新声”各取每句的首二字作词调名,因此不问可知是咏梅的。
5、“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一起便感慨无限,情思绵邈。“旧时月色”,是什么时候的月色呢?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称:“二词(《暗香》、《疏影》)作于辛亥之冬,正其最后别合肥之年”,而“时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由此可知是指合肥旧事。姜夔几次客游合肥,与当地***来往密切,后来写了十 *** 首怀念合肥***的词。“旧时月色”四个字,以破空而来的突兀之势,一下旋入对往事的回忆,正是“起处须有崚赠之势”(施补华《岘嶒说诗》),而今夕对月怎样,词人却一个字也没有写。如此更使人感到对“旧时月色”之情深。梅边月下,笛声悠扬,清景无限,如今想来,那已成为颇堪回忆的往事了。这层意思,紧连下两句:“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不管清寒”,可见雅兴之浓,唤起美人,又一同去摘梅花了。从词的艺术层次说,不妨这样看:当石湖“授简索句,且征新声”时,词人运笔构思,可能蓦然望见月色,因此想起了“旧时月色”,而有“算几番照我”之感。于是脑海中展开一幅诗情画意的往事:先是梅边月下独自吹笛;后是唤起玉人,同去摘梅。这两个镜头是紧相连的,它表现出月色之美,人的闲适与优雅的生活情趣。如果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是“绚烂之极,仍归平淡”(《金粟词话》)的“爽语”;那么,这个“海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可说是清丽中透出幽香的“雅语”吧。贺铸有“玉人和月摘梅花”句,也是写自己往日的爱情生活,但总觉得不如白石的既“唤起”又“不管”而且是共折,意味隽永,情思 *** 。此中三昧,是很耐人寻味的。
6、写过旧时合肥的欢乐情事,那么今天又怎样呢?“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这里作者自比何逊,说岁月流逝,如今已渐渐衰老,再无咏诗寻梅那样的雅兴了。“春风词笔”,用语含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说的是在春风骀荡的日子里,所有卷起珠帘的楼上美人,都不如他钟情的这位。因此,也不妨这样看:这里的“春风”隐喻所爱之人,就是被“唤起”相与攀摘梅花的那位“玉人”。所以这两句不止是“词笔”(诗兴)不如以前,应该“忘却”,而是说两者应该“都忘却”。不过说忘却,正是由于忘却不了忍痛说的反话。不仅忘却不了,实际还总是要想起来的。五年后在梁溪(在无锡门外,相传对妻子相敬如宾的梁鸿曾居此),他因“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还忆起“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江梅引》),可知他俩常是梦中携手相会的。
7、“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自己的心情如此,可那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却完全不解人意,它们偏把清冷的幽香,飘入现在这华美的宴席上来。“疏花”,并不是说花枝零乱,而是说梅花的神姿潇洒,如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便是。梅花的冷香入席,岂不更要忆起前情?那么,梅花如此不识情趣,又怎能不“怪得”!表面上看,是“何逊而今渐老”,已无昔日的豪情,实际是因为再也无“玉人”可“唤起”了。真是:“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呵!六年后,在“元夕有所梦”的《鹧鸪天》里发出了更沉痛的呼声!而在这里却是写得很含蓄的。
8、下片紧承上片。“江国,正寂寂。”江国,泛指江南水乡。白石此时所居的江苏苏州西南的石湖在其范围内。此刻,夜晚下雪,格外显得静寂、 *** 就更感到孤独。或说,“正寂寂”是揣想之辞,由此及彼:当此雪落江南大地之时,而揣想“旧时”的“玉人”又身在何处呢?这样情更深。但是刚兴起折梅寄远以慰相思的念头,却马上想起:一、路遥;二、夜雪,这一来便只有“叹”的份儿了。寄梅赠远暗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故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不过,词比诗深厚得多。曾经“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两人共摘梅花,现在如果梅花能寄到,“睹物思人”,也会更忆起旧情来。所以说词人用心甚苦。但正由于白石使用了这反复 *** 的笔法,把词 *** 把对方的“寂寂”心情,刻绘精微,使人觉得怎能不“叹”呢。
9、“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这两句是由物及人,由于人的心绪凄迷,而觉得尊前的绿酒,室外的红梅(即上片的“疏花”)似乎也都在深深地怀念着那个人!“亦泣”、“无言”对偶工整,使物拟人化,具有人的感情,从而也更写出了词人的情深。
10、下面,又是忆旧。“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宋时西湖孤山的梅树成林,直到清代的陈锡嘏也仍有“孤山开遍早梅花”句。“千树”,是形容梅树很多。从前曾经在这里“携手”同游、如今人去物在,湖水仍是那样一片清寒碧绿,雪后梅花盛开,花朵繁茂。一个“压”字,把雪后湖上梅花绚烂的景象,描绘得形象传神。或者说,这个“压”字是迫近的意思,那就是:岸上的红梅,湖中的碧波、相挨相近,景物异常鲜艳。美景如此,可惜已成过去,但人却“长记”不忘!那么以后呢?“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不要看现在花开似锦,终有一天会片片吹尽,那几乎是没有疑问的了。“长记”,何等欢快;“又片片”,何等凄清,又是两相映照的对比手法,和上片的“旧时”与“而今”的对比相同,只不过写来更浑然一片。看来这又是“想其盛时,感其衰时”了。
11、《暗香》之外,还有《疏影》,两词同是咏梅花的姊妹篇。过去有人说两词有寄托,指南北和议事,或指徽、钦二帝被掳,寓有忠爱之情等等,都未免牵强。实际全词是咏梅怀人,思今念往。咏梅贯穿全篇,怀 *** 由头到尾。上片从时间上立意,“旧时”的欢乐,“而今”的凄惶,两相对照,因而对梅生“怪”,觉得它颇不识趣。“怪”之极,实“情”之深。下片从空间立意,“路遥”、“雪积”,“寄与”成空,因梅而兴“叹”;最后“长记”中的光景,何等欢乐,推想未来,又是“片片飞尽”,其苦可知,低徊 *** ,怀人之情,溢于言表。咏物而不滞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无论从咏物词或抒情词的角度说,都是佳品。无怪对姜夔有微词的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里也说:“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了。
关于暗香姜夔拼音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