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统一的十八岁为成年礼,古代的成年礼则相对较晚,至少在男子这方面来说。在古代,男子“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孩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该“弱冠”了。
换言之,就是说,弱冠之年在古代指的是男子20周岁的年纪。
20岁,预示着古代男子已经成年,是时候实行加冠礼了。那么,在古代,年届弱冠的男子为何行冠礼呢?
在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即成年,就要在自家宗庙祠堂中加冠礼,“冠礼”一共加三次,分别 *** 行冠礼的青年自此以后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通常,冠礼由 *** 主持,邀请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男子加冠,最后宣读祝词并赐字,整个冠礼才算完成。
在古代,男子行冠礼,也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在头上,之后再戴上帽子。在《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说,男子20岁的时候就举行冠礼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的字。
此后,弱冠之年也成了古代出成年男子的代称,指男子20岁的年纪。
冠礼最早实行于周朝时期,至今已拥有几 *** 的历史。行冠礼之后的青年男子,意味着可以婚假,并且可以以成年人的身份参加家族中的各类活动。
行冠礼本该是男子的成年礼,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我们早将这个习俗丢弃,不免可惜。但是,相对于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来说,现在的我们18岁成年,也似乎有点早熟的意味了。
在古代,弱冠之年的男子可以以成年人的身份出席各种活动,该承担起家族的重担,也确实是任重道远。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五十呢?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 ***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 *** 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 *** 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 *** 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 *** 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 *** 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不惑是指多少岁的人,二十岁是什么之年1、不惑是指40岁的人。
2、不惑之年指中年40岁。一、不惑之年介绍:1.不惑: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不惑之年的意思就是: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3、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因为其源于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以不惑之年来称呼年至四十岁的人。
二十岁是什么之年
1、二十岁是弱冠之年。
2、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年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五十岁为(知命),六十岁为(花甲),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3、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五十呢?一个快问快答:过完年你多大了?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天地有大美音乐:巫娜 - 风月无古今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初度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出自屈原的《离 ***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如《元史》中“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初度也可用来表示开始的意思,如“初度之辰”。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颜师古注《汉书》:“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襁褓
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庭坚就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 *** 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龆龀(tiáo chèn)
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 *** 传》第七十五回:“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垂髫(tiáo)
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就写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 *** 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诗经》里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也可用来泛指孩童时期,如陶渊明《荣木》中写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
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唐代诗人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里写:“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金钗之年
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在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
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及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
“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写过:“鲁老先生有一个令爱,年方及笄。”
志学之年
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称15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
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象”和前文提到的“勺”一样,也指乐舞。《礼记·内则》:“成童,舞《象》。”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里写:“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
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应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变化,遇到事情应当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世事之艰,所以做事情不再一味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得失已经淡然。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耳顺”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哪怕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听得进去了。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复杂,所以称花甲。
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
指七十岁。
“从心”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是说古人一般到七十岁就辞官引退,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记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杖朝之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
指 *** 十岁。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指过了八十岁就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说文》:“年八十曰耊。”后将耄耋两字连用,表示 *** 十岁的老年人。
鲐(tái)背之年
指九十岁。
《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寿辰
喜寿
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名。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名。
茶寿
一百零八岁的雅称。
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每日一题 7/5
*** :B
时空流转,岁月翻飞。我们迎来了东方小师的弱冠之年。
你知道“弱冠“是什么意思吗?在古代指男子多少岁?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故选B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免费下载资料哦~
穿越时空,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代的“冠礼”和“笄礼”五四青年节尽人皆知,其实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也有青年们的节日,那就是他们的 *** 之礼——著名的“冠礼”和“笄礼”。
五四青年节,在这个青春飞扬的节日里,许多地方都会为年满18岁的青少年举行 *** 仪式。举办 *** 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举办 *** 礼的传统了。古时男子的 *** 礼称为“冠礼”,女子的 *** 礼称为“笄礼”,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已走向成熟。
冠礼仪式
“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冠义》曰:“ *** 之者,将责 *** 礼焉也。责 *** 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举行冠礼,意味着未成年人开始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相应德行的成年人。
冠礼的仪式
占筮,以此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赞者”协助;加冠,冠者面朝南立于庙前的台阶,主宾按照仪式加冠,依次将三种冠加于冠者;取字,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取了字之后,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别人会对其行礼,把他当成成年人看待。
冠礼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二十曰弱,冠而字。”古人常说的弱冠之年,即是指二十岁。但是这个年龄在历代却稍有不同,周代“文王年十二而冠”,秦始皇十八岁就开始行冠礼,而汉昭帝则在二十二岁才行之。
周制即有冠礼,汉代对冠礼尤其重视,汉惠帝四年三月甲子,行冠礼,“赦天下”。景帝时,“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南北朝时,冠礼的地位仍然重要,晋武帝举行朝会,使兼司徒高阳王珪为太子加冠。唐朝时期冠礼已呈衰弱之势,宋代的《天圣令》中明确取消了因官员参与冠礼而休假的“冠假”。至此以后,冠礼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笄礼,有女初长成
笄礼作为中国古代女孩子的 *** 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 *** 的一种仪式,在行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成年仪礼,最主要的是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为什么古代女子的成年仪礼称为“笄礼”呢?
笄礼
笄,音“基”,原指古代女子盘发髻所用的发簪,如郑玄注:“笄,今之簪。”另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就是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即举行束发 *** 簪仪式,称为“笄礼”,从此即视为成年,可以婚嫁。
在《礼记?曲礼上》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许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后来称女子未有婚嫁之约为“待字”、“待字闺中”。在《礼记?内则》也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即古代女子所行的成年仪礼“笄礼”,通常是在十五岁时,或于订婚后出嫁前,将披垂的头发梳盘至头顶并 *** 上簪子,但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到了二十岁时也得举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已成年。
为何冠礼这么重要?这就要说到 *** 前后的差别了
《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把冠礼当成礼仪的开始。二十加冠,不是戴顶帽子就行。冠礼是人生中之一次身份大转变,意味着从此之后,社会不会再以孩子来对待你,而是以 *** 的标准要求你。 *** 之后,就和当孩子的时候完全不同了,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必须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的 *** ,正式为社会所认可,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还享有择偶成婚的权利,人生也越来越富有意义和价值。
在古人来说,冠礼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这是非常高明的,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它不是跟你说教,说你长大了,应该要怎么样了,而是给你 *** 的权利,同时让你自然履行 *** 的义务。成年之后,一个人不再依附于家庭而存在,反而要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并加入我们
导读: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称为垂髫(tiáo),因为髫指的是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你的年龄对应哪个称谓?
幼年
出生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 *** 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中年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50岁
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老年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
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
本文转自中华传统文化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大年龄?历史上的3种说法,其实都错了豫荐你|文【全文2809字, *** 11张】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大年龄?历史上的3种说法,其实都错了!
高中时要求背诵全文的文言文很多,有的也很难背,让人苦不堪言。但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则是让人一眼就爱上了。《滕王阁序》在很多人心中,是当之无愧的古代之一骈文。
王勃是何时写的这篇《滕王阁序》,一直是一个迷,文史界至少有3种不同的说法。
13岁说
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两点:
一是《古今事文类聚前集》记载:“唐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词章盖世。年十三,侍父宦游江左,舟次马当,寓目山半古祠,危栏跨水,飞阁悬。”
二是《太平广记》记载:王勃“年十三省其父到江西”。
所以有人仅凭借这两点,认定王勃是13岁到江西省其父,路过滕王阁作了这篇赋。其实这种说法的问题也有两点:
一是13岁的王勃是否有能力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骈文?
其实是有的,王勃老家在绛州(今陕西附近),13岁,本该是懵懂的年纪,可王勃早已满腹诗书,开始寻找入仕的机会。那一年,他以百姓的身份,用自己最擅长的骈文,给上面写了一封《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可能是年龄太小,没引起上面的重视。从这篇骈文来看,13岁的王勃可谓是博古通今,引用颇多,没有很深的造诣,实在写不出来。如果单论水平来说,13岁的王勃是有能力写出《滕王阁序》同水准的文章。
二是13岁时王勃是否去过江西?
*** 是否定的,首先一个13岁未成年的少年,是不可能独自出远门的。唐朝的出游并没想象中的那么随便,需要去官府开证明。《唐官市令》记载:“凡度关者,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在京,则省给之,在外,州给之。虽非所部,有来文者,所在给之。”
而王勃的 *** 王福畴,他曾经任职雍州司功参军,大致是在陕西一带,从未有在江西担任官职的经历。
所以13岁的王勃去江西省亲是完全不可能的,因而,13岁王勃写出《滕王阁序》也是不可能的。
14岁说
五代王定保则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并且编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都督阅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阅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语宾客,物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其下笔。之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县。
从这段内容看,就感觉非常的不靠谱,阎公写成阅公,而年龄和时间上更是对不上。
据《麻城县志》(卷十九)载:“阎公伯屿,(本邑)阎家河人,唐进士。咸亨二年为洪州都督。”也就是说,阎公于咸亨二年当的都督,咸亨二,即公元671年,王勃大约出生在公元650年,此时22岁左右,何来14岁之说?
29岁说
29岁的说法,出自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オ,因请为之。物欣然对客 *** 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曲辞别,帅赠百,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唐才子传》是一部评传汇编集,主要记载了唐朝和五代时期一些诗人的简要生平,用典也颇有考究,多取材自《旧唐书》、《新唐书》。但他里面不仅没有考证阎公修滕王阁的时间,说王勃死时29岁却是毫无根据,实际上王勃一共也才活了不到27岁,这里面王勃甚至没见到被贬的 *** 就死了。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大年龄?
其实要想搞明白王勃《滕王阁序》作于何时,我们还要看下王勃的经历:
16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他的一篇《乾元殿颂》,一下子震惊了唐高宗,直呼王勃为“大唐奇才”。王勃也因此被授朝散郎,也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官员。
朝散郎虽然是个文职,但在当时也算不小的官了,为从七品上,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官员。王勃经人介绍,在沛王府担任修撰,官又升了一级,而且王勃还和沛王关系混得不错。王勃在长安春风得意,也结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一名姓杜的小哥,跟他关系不错。有一天,这个杜小哥,被任命到蜀州去作少府,王勃送行,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然而过了不久,王勃因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触怒了唐高宗,被贬去官职。随后他开始四处散心游玩,作为北方人,南方对王勃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江南,历来都是大唐才子必游之地。于是王勃去了江南游玩,但这样的游玩让他越来越觉得空虚,他觉得自毁前程又 *** 享乐,似乎有点对不起 *** 的栽培,于是就打算折回雍州,途中正好经过滕王阁,写下了千古骈文《滕王阁序》,他在里面写道: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 ***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他说自己舍弃一生的功名利禄,到 *** 之外侍奉 *** ,这里的“ *** ”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李白写“飞流直下三千尺”就真的有三千尺吗?王勃其实这样说也是迫于无奈,得罪了皇帝,不得不舍弃,只能回家去侍奉 *** 了。
滕王阁 *** 了一票的文人雅士,大家一起吟诗作对,喝酒谈心。王勃离开滕王阁后,突然想到自己还有个 *** 阿杜在蜀州当差,反正自己也没官当了,不如去看看阿杜混得如何了。
于是王勃没有直接雍州,而是去了蜀州,在这里他见到了阿杜,还结交了杨炯等一群朋友。
一群人就这样天 *** 山玩水,日子好不快活。
时光飞逝,不觉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万物逢阳春,王勃经过这段时间朋友的开导,也慢慢的想开了,王勃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日,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春思赋》,在这首赋里,明显看出来王勃已经走出被贬官的阴影,准备再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随后王勃回到家中,在 *** 的鼓励下,准备参加科举 *** ,但天不随人愿,他这种被皇帝驱逐的人,又如何参加 *** 呢?最后他不得不托关系,在虢州谋了个参军。结果官奴曹达犯了事儿投奔王勃,王勃害怕被连累,就把这个官奴给杀了,然后不仅害死自己,还坑了自己的老爹被贬。
所以,按照正常的逻辑,这篇《滕王阁序》所写的时间,应该在王勃之一次被逐出京城之后,第二次做官之前,而非第二次做官犯事之后。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弱冠在古代,明确是指20岁。在《礼记.曲礼上》载有:“二十曰弱,冠。” 这句话中,王勃自己说,他和终军差不多都是弱冠之年,却无法像他一样请缨杀敌。
王勃在蜀州写的《春思赋》前几句又明确的说: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
由此可见,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准确年龄应该是21岁。如果是在他第二次当官后写的,他的年龄至少是24岁左右,相信王勃不会脸皮那么厚,把一个24岁的人说成是弱冠之年。21岁的话,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系【你】原创, *** 来自 *** 。
传播正能量,为你解读古今中外、热点事件背后的故事,带你看透人间冷暖!点击关注我!喜欢的可以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
[知识卡片]古时多大算 *** 呢?我们现在所说的 *** ,一般是指十八岁。那在古代到底多大算 *** 呢,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古时候,大致以长江沿线为界,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有“过十二岁”和“做十六岁”两种 *** 礼俗传统。
先来看十二岁。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按礼、传天子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必冠矣”。可见,十二岁基本是行冠礼的更低年龄。
到了宋代,礼学家遵从民间习俗,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加冠。
明代则延续前代,并力复古礼,皇太子“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庶人加冠稍迟一些,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
清末到 *** 时期,行冠礼的年龄亦随之提早。
十六岁在古代已是成丁的年龄, *** 着可以参加劳动、缴纳赋税、承担徭役等等。晋代时已明确规定“男女年十六至六十为正丁”,隋唐时略有改变,到明清两代又统一为十六岁成丁。《明史·食货志二》中说:“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 *** 时期仍以十六岁为成丁,意味着十六岁开始承担法律责任。
在这里,我们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古代年龄的称谓。男子和女子年龄的说法是不大相同的,我们先说女子,女子的12岁是金钗之年,13岁人称豆蔻年华,15岁及笄,16岁是碧玉之年,20岁是桃李年华,24岁是花信年华。再来说男子,男子20岁是弱冠之年,接下来是30岁而立,40岁不惑,50知命天,60花甲,70岁是古稀之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80~90岁是耄耋之年。另外,“总角”和“垂髫”都泛指童年,“束发”用来称呼青少年。我们还能用“皓首”或“白首”来称呼老年人,用“黄发”来称呼长寿的老人。
【 选自《语文报》(青春阅读版),2019年第4期】
一柱香、一须臾、一运、一会、一元,你知道这些单位 *** 多少时间?
文‖衡东诗勤
一柱香、一须臾、一运、一会、一元,你知道这些单位 *** 多少时间?是的,相信大家对于时间的概念是一小时、一上午、一日、一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这些单位,而对于一会、一元则不知道了!
那么有关于时间的单位又有多少呢?我就给大家说说:
一.对于短时间内的称谓
一刹那:0.018秒
一瞬间:0.26秒
一弹指:7.2秒
一罗刹:144秒
一盏茶:10分钟
一刻钟:15分钟
一炷香:30分钟
一须臾:48分钟
一个时辰:2小时
一季度:3个月
二.对于长时间的称谓
一岁:1年
一旬:10年
一记:12年
一代:25年
一世:30年
一甲子:60年
一世纪:100年
一运:360年
一会:10800年
一元:129600年
三.对于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岁~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小儿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24岁至出嫁:梅花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四.常用时间的称谓
岁暮:表示年终、一年完成。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则指 *** (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农历十六“既望”月团圆。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农历初一。
望: 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五.一天的时间称谓
古名称 时辰 现在记时
夜半 子时 23时—1时
鸡鸣 丑时 1时 —3时
平旦 寅时 3时 —5时
日出 卯时 5时 —7时
食时 辰时 7时 —9时
隅中 巳时 9时 —11时
日中 午时 11时—13时
日 *** 未时13时—15时
晡时 申时 15时—17时
日入 酉时 17时—19时
黄昏 戍时 19时—21时
人定 亥时 21时—23时
说实在的,对于这么多时间的称谓以前我是不知道,有些时间的称谓甚至不知是时间的单位,比如:一运、一会、一元等这些单位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我不会认为它是时间的单位,看来还是我的知识太浅了!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一天都给我们的是二十四小时,正因为这么公平,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去注意它、珍惜它,以至让我们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到了我们发现时年纪大了,再也追不回了!
是的,时间是追不回了,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珍惜程度不同,时间给我们的回报也会有不同;我们对时间是怎样的态度,时间就会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要知道: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有计划的人是以小时算,随大流的人则是以天算,懒惰的人却是以星期算。勤劳的人每天起的早,天一亮就起床;懒惰的人每天起的晚,一般是不吃早餐,甚至中餐也不吃,睡觉睡到实在不好意思了才起床。
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年年过去了,我们都有所不同,不知不觉中人生已过半。仿佛是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生命又画上了一道年轮。一个人由青涩到成熟,除了自身的 *** ,还必须有时光的打磨、岁月的锻造。
有怎样的年龄,就有怎样的人生使命、处世心境、办事思维和 ***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世事洞明随遇而安,即使面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我们也不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因为我们明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对于那些无力改变的,我们学会了接受,懂得了什么是命?什么是缘?只是我们少了 *** 和冲动,更注重稳定与和谐;我们学会了妥协,不再争强好胜,我们从棱角分明变得圆润灵活,我们学会了乐天知命。
岁月让我们懂得了把握自己,坚守道德,坚守原则。滚滚红尘,物欲横流,身处数不胜数的令人目炫神迷的 *** 之中,我们已经可以冷静自持,淡然面对,我们已不会情不自禁随俗沉浮,心也不再躁动不安。
我们从襁褓到孩提时代,再由黄口小儿到不惑之年、强壮之年;从 *** 到走上社会,从走进婚姻再到生儿育女,经历了太多的之一次,也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让我们成熟起来,这是时间给的!
时间给予我们的是一个个流年、一个个故事,让我们从一无所知到成为一个丰富有立体感的人,时间越久,一个人的立体感越丰富,也越让人尊敬!所以我们得学会对时间的尊重,也得学会时间的各个单位!
写于湘南 *** 水乡古镇大浦
2022.5.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