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的拼音 殳的本义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5

大家好,关于殳的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殳的本义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殳的多音字
  2. 殳字怎么读
  3. 殳的读音
  4. 殳是什么字
  5. “殳”怎么读
  6. “殳”这个字念什么
  7. 殳有几个读音

一、殳的多音字

殳(拼音:shū)是汉语 *** 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

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 *** 。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

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兵器,形状类似于长棍或长矛,用于战斗。在古代战争中,殳是一种常见的 *** ,被广泛使用。它的使用 *** 是手持殳,用力刺向敌人,或者挥动殳进行攻击。在古代文化中,殳也有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含义,常被用于 *** 礼器和器物装饰。现代汉语中,殳也常用于比喻某种力量或 *** 。

1、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佚名《伯兮》

2、跞躁摧长恧兮擢戟驭殳------佚名《离别相去辞》

3、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杜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与 *** 项战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4、殳鋋方启路,钲鼓正交音------权德舆《奉使丰陵职司卤簿,通宵涉路,因寄内》

殳的拼音 殳的本义-第1张图片-

5、去乞君王丈二殳------吴则礼《减字木兰花》

6、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杜甫《寒硖》

1、凭轼谕 *** ,执殳征暴虐------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2、馈饷人推辂,谁何吏执殳------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3、但观置罗之所罥结,竿殳之所揘毕,叉簇之所搀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其晷,巳狝其十七八------张衡《西京赋》

4、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执殳------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

5、干卤殳鋋,旸夷勃卢之旅------左思《三都赋》

二、殳字怎么读

殳字的部首是殳,笔画是4,笔顺是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五行金,五笔是MCU,殳的意思是: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姓。

1、殳书: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铭刻于兵器上的文字,笔画比小篆简省,接近隶书。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七曰殳书。”

2、连殳:古代的一种兵器。出处,《墨子·备蛾傅》:“为连殳,长五尺,大十尺。”

4、戈殳:戈和殳,亦泛指兵器。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丹旗燿野,戈殳晧旰。”

5、祋殳:古代杖属兵器。祋与殳同类,有棱而无刃。出处,《后汉书·马融传》:“祋殳狂击,头陷颅碎。”

6、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泛指古文字。

7、执殳:《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后以指为皇室效力或作士兵。

8、铁殳:古代兵器。铁制,长柄,一头有棱。

9、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三、殳的读音

1、古代兵器名。用竹、木制成,长一丈二尺(古长度),顶端有尖有棱。

2、殳(拼音:shū)是汉语 *** 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

3、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 *** 。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

4、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中华文化瑰宝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是我们的文明延续流长的必要条件,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好。

四、殳是什么字

殳的拼音:shū,是汉语 *** 通用规范汉字,其他说明具体如下: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 *** 。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

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殳字条下收有此字,释为“殳”。1977年9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有七柄自铭为殳的文物,而为了解古殳的形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此七柄殳的秘和附加物都保存很完整。

这类带有棘刺的铜箍和箍上有三棱形矛的殳,在安徽寿县蔡侯墓、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和湖北襄阳的战国墓中均有所发现,在河南辉县山彪镇和湖南长沙的战国墓中也有出土。

据此,可知甲骨文释殳可信。从“又”之会意字,表示手持兵器杖。“殳”本义是古代用以撞击的兵器,在仪仗队或 *** 行进时作前导,象征权力与威严。殳字西周金文,上部有所省略;春秋金文上部表殳的构件省去了柄。到篆文,用殳殊人的字和用小椎敲击的字,其形遂混而为难以索解。

汉字偏旁,大多是不能单独成字、不易称呼或者称呼很不一致的。能单独成字、易于称呼的,如山、马、日、月、石、鸟、虫等。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叫法

常用的汉字偏旁部首,冫两点水、冖秃宝盖、讠言字旁、厂厂字旁、匚三框儿、刂立刀旁、冂同字框、亻单人旁、勹包字头儿、厶私字儿、廴建之旁、阝双耳旁、宀宝盖头等等。

五、“殳”怎么读

1.古代的一种 *** ,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

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殳,以杖殊 *** 。——《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秦书八体之一。如:殳书(古 *** 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六、“殳”这个字念什么

1、“殳”→xiaa,第3声。与“设”同音同调;

2、竹子的尾梢一段,取下来,用来打蛇,由于使用时竹段有柔软 *** 、弹 *** ,“打”这个动作可叫“打”:pa,第3声,但亦常喊做:鞭→bhuu,第4声。

3、用竹儿鞭蛇→yong1 dioo4 a4 bhuu3 zua1~2;(或:打蛇→pa4 zua);

4、几乎未用过:用竹儿殳蛇→殳蛇:xiaa4 zua1~2;(因为“竹儿”在这里常指竹的末尾一段,有弹 *** 、可稍变形弯曲的那段,不用“殳”这个动作);

5、可是,当小孩不听话,用箸来轻打掌心时,几乎未用过“鞭”这个软动作(箸是直的,打时箸是不显柔软弹 *** 的,显得硬杈的),会用“殳”(xiaa3),也可用“笞”(diu,第2~3间声)。

6、殳与棍(棍作动词时发音:gong,第2~3间声),殳这个动作与“棍”近义,但“棍”用力稍大,棍似乎比殳要粗大有力,也用“挞”(larp,第4声)这动作,用力与“棍”这动作可相颉颃;也用“夯”(hom,第4声)这动作,这“夯”用于使用块状物件,如使用石头用夯这动作,与“砸”相仿;

7、使用石头向人投掷砸下去,口语常用“冒”: *** o,第2声;或第3声(农村主要用第3声);

七、殳有几个读音

解释:1.古代一种兵器,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无刃,一端有尖有棱。 2.姓。

“殳”,现代汉语规范 *** 字,普通话读音为shū,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殳”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的一种 *** ,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引申含义为戟柄;古八体书之一,如殳书。

在日常使用中,“殳”也常做名词,表示姓。

杸【唐韵】市朱切【集韵】【韵会】慵朱切【正韵】尚朱切,音殊。【说文】以杸殊 *** 。

又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释名】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正义曰:《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冶氏为戈戟之属,不言殳刃,是无刃也。【诗·衞风】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又戟柄之别名。【扬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谓之匽戟。其柄,自关而西谓之柲,或谓之殳。

又书法名。【前汉·艺文志】八体六板。韦昭曰:八体,六曰殳书。【欧阳询·书法】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说文序】七曰殳书。【徐锴注】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故八体有殳书。

又打谷之架曰摄殳。【扬子·方言】佥,宋衞之闲谓之摄殳。【注】佥,今连架,所以打谷者。从。音殊,鸟短羽也。与几案之几别。

又与别。【佩觽集】殳,示朱翻,戈殳也。,莫勿翻,沉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本义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