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旨拼音怎么读,以及旨什么时候读yi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旨怎么读 拼音
1、旨(拼音: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是味道甘美,引申泛指美好,并假借为思想主张、意旨、意图,由赞美、恭维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2、旨是会意字。从匕,从口。匕,是进餐用的勺子,像用勺子向嘴里送食物。“旨”字在殷商已多见,当时偶见在“口”形内加横画的,西周有无横画者并见,春秋之后,“口”内增短横而为“甘”形的渐多,因此《说文》解为“从甘”。
3、春秋战国时代往往在“匕”形下部加横画,秦系文字不加。秦简把“匕”写成立“人”(左向),小篆把“匕”写成卧“人”(右向)。西汉隶书(如银雀山简)上部作字形“B”,至东汉隶书渐变作“C”—“D”。
4、据此,后世楷书写作“E”,但楷书正体本小篆作“旨”。本义是味道甘美。《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引申泛指美好,也引申为思想主张、意旨、意图。由赞美、恭维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5、旨,宗旨,目标例广泛推广杂交水稻,旨在提高粮食单产量旨没有繁体字,共有6画;1旨的意思是意义,目的封建时代称帝王的命令美味在的意思是存,居,存留于某地点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表示动作的进行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旨在”指目的。
6、旨zhǐ形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bǐ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同本义旨,美也从甘,匕声说文既饮旨酒;旨字本义是味道甘美,引申泛指美好。
二、旨的拼音
1、旨(拼音: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是味道甘美,引申泛指美好,并假借为思想主张、意旨、意图,由赞美、恭维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2、旨是会意字。从匕,从口。匕,是进餐用的勺子,像用勺子向嘴里送食物。“旨”字在殷商已多见,当时偶见在“口”形内加横画的,西周有无横画者并见,春秋之后,“口”内增短横而为“甘”形的渐多,因此《说文》解为“从甘”。春秋战国时代往往在“匕”形下部加横画,秦系文字不加。
3、秦简把“匕”写成立“人”(左向),小篆把“匕”写成卧“人”(右向)。西汉隶书(如银雀山简)上部作字形“B”,至东汉隶书渐变作“C”—“D”,据此,后世楷书写作“E”,但楷书正体本小篆作“旨”。本义是味道甘美。《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引申泛指美好,也引申为思想主张、意旨、意图。由赞美、恭维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
三、辟字的拼音怎么读呢
大辟的拼音读音是"dà bì"。其中,"大"的拼音是"dà",读音为之一声;"辟"的拼音是"bì",读音为第四声。
"大辟"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意思是指 *** 或者极刑,通常指被处以极刑的重罪犯。在古代社会,大辟常常用于指代最严厉的刑罚,如 *** 、凌迟、藏狱等。
“大辟"一词的本义为"彻底消除”,“辟"意为"消除、除去”,所以"大辟"也可以引申为彻底消除罪恶、恢复正义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普遍追求 *** 和废除残酷刑罚,许多国家已废除了极刑,将刑罚控制在更为人道的范围内。因此,在现代法律 *** 中,"大辟"已不再是常用的术语。
"大辟"这个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 *** 和刑罚体系。在古代,社会秩序相对脆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当时的法律 *** 采用了严厉而残酷的刑罚来威慑犯罪行为。
"大辟"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司门人》一书中,其中记载着古代周朝的刑罚 *** 。当时,"大辟"指的是对犯有重罪的人进行绞刑、 *** 、凌迟等极刑处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辟"逐渐成为指代最重的 *** 刑罚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大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朝代的刑罚 *** 中,用来处置重大罪犯,旨在警示其他人不敢犯罪。
刑罚是国家或社会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它是一种法律手段,旨在恢复社会秩序、维护公正、保护公民的权益,并起到预防和威慑犯罪的作用。
刑罚种类和程度因国家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刑罚包括有限 *** 剥夺(如监禁)、罚款、社会服务劳动、缓刑等,也包括一些较为严厉的刑罚如 *** 、终身监禁等。
四、谕旨的拼音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谕和旨原为两种文书。谕原为以上告下的通称,君臣都可以用。《左传》载有周天子谕告诸侯之词,《宋史·职官志》有“官吏用榜谕以告谕人民,皇帝作戒辞以谕百官”的记载。到了清代,凡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从此上谕成为皇帝专用文书。
旨义为意指,唐宋时期把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叫圣旨,宋代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所布命令称台旨。元代把白话诏书称为圣旨。明代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称圣旨,也称谕旨。清沿明制,谕旨成为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清代谕旨分两个渠道发布:一是通过内阁发抄,称明发谕旨;二是通过军机处直接递发,称寄信谕旨(见廷寄)。谕和旨的区别及格式,《光绪会典》卷三载:“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其式:谕曰‘内阁奉上谕’,旨曰‘奉旨’,各载其所奉之年月日”。谕和旨均为折叠式,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
五、主旨的拼音
1、主旨的拼音是zhǔ zhī。主旨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文章或言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主旨一般用来概括或评价一个文本的主题和目的,是理解和写作的重要技巧。主旨的反义词有细节、分支、附属等。
2、主:形声。从丶,丶声。本义:首领;领导者。
3、旨:形声。从日,止声。本义:太阳落下;日暮。
4、主旨:文章或言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
5、主旨明确:指文章或言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清楚明白,不含糊模糊。
6、主旨不明:指文章或言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不清楚明白,含糊模糊。
7、主旨变更:指文章或言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与原来不一致。
8、主旨批示:指上级领导对下级工作的指示或要求,表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9、你写的文章主旨不明,需要修改一下。
10、这篇演讲的主旨是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11、请你先阅读这份文件,并把它的主旨总结出来。
12、我们要按照领导的主旨批示,认真完成这项任务。
13、下面是主旨这个词的一些引经据典:
14、《论语·子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道毕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6、《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闻之,乃谓张良曰:‘项王为人何如?’张良曰:‘项王起布衣,挟天下以令诸侯,此非人力也。天之亡秦也,使彼成之。今天下已定,诸侯皆服,而彼独不肯入朝,请臣事汉王者,此其意欲为乱耳。今汉王不发兵距之,则数月间必为大患。’”
六、旨字怎么读
拼音是一种汉字音译文字表达方式,是中华人民 *** 国官方通用的拼音方案。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是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传统的音韵学研究为拼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汉字音的研究,更具 *** *** 的是《韵集》和《广韵》两部音韵学著作。
2.19世纪末:拉丁字母应用于汉语拼音
19世纪末,有不少汉语学者使用了拉丁字母来表达汉语的音韵,但这些方案并不统一,也不被官方广泛采用。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 *** 委托专家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北京音标)》(国音方案),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实施。国音方案以北京话为标准,共有音节411个。
4.1979年:颁布“新汉语拼音方案”
1979年,以“新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新拼音方案)”的形式公布,取代了国音方案。新拼音方案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拼音方案,共有音节拓展到405个,大大减少了与国音方案相 *** 多余音节。
5.1986年:之一次修订新拼音方案
1986年,对新拼音方案进行了之一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汉字的读音。
6.2012年:第二次修订新拼音方案
2012年,对新拼音方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增加了多音字、异读字及新生词等适应现代汉语需要的音节。同时,针对多音字进行了深入整理和研究,制定了详细的音变规则,提高了拼音的规范 *** 和准确 *** 。
总的来说,汉语拼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 *** ,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汉字拼音符号之一,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于旨拼音怎么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