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语字的拼音,以及语的拼音拼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语字的音序是什么吗语字的音序是啥
音序就是指汉字的汉语拼音的之一个字母的大写,一般用于汉语字典上的汉字排列,便于根据汉字的读音来查找相应的字。音序在字典中的排列顺序与英文字母的顺序相同,即A,B,C,D,E,F,G,H,I,J,K,L,M,N,O,P,Q,R,S,T,U,W,X,Y,Z。其中没有字母V,因为汉语拼音发不出这个读音,所以无法做音序。语字的汉语拼音是yǔ,所以它的音序就是大写字母Y。
二、拼音文字的名词解释
1、拼音文字的名词解释是用符号(字母)来表示语音的文字。
2、拼音是中华人民 *** 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到1957年文字 *** 时被原中国文字 *** *** 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 会)汉语拼音方案 *** 会研究制定。
3、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 *** *** 的 *** 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
4、1 *** 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 *** 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稍后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
5、全国的方言区别极大,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这就是普通话。而帮助普通话推行全国的就是拼音。这是它的更大价值,也是核心意义。
6、通常认字可以凭借教师的教授,自己的记忆,但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并且别 *** 未教过的生僻字,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去查证。在查证的过程中是以偏旁部首查字法,但认读这个生僻字却需要拼音的校正和帮助。这时,拼音就是一个必须的工具。
7、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王选先生完成了汉字激光排版 *** 的发明之后,汉字这个具有上 *** 生命力的活化石又换发了第二次生命。之前的汉字输入是以汉字结构为基本组成,现在已经可以以拼音直接进行输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运用拼音输入法在使用电脑。
三、“语”字拼音怎么读
(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1、动词,告诉,使知道。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3、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4、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干宝《 *** 》
5、贫者语于富者曰......——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8、动词,(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同本义,语,论也。——《说文》
9、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10、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11、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13、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14、交谈,说话;语,言也。——《广雅》
15、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四、囗字拼音怎么读
1、口才、开口、进口、变口、关口、口算、住口、闭口、户口、井口、苦口、收口、口语、口头、门口、借口、口味、口福、 *** 、夸口、口吻、口哨、袖口、渡口、缺口、炮口、港口、浦口、口角、口碑、口吃、口齿、随口、口琴、改口、口味、村口。
2、心直口快、脱口而出、口是心非、目瞪口呆、矢口否认、异口同声、口若悬河、脍炙人口、金口玉言、众口铄金、口干舌燥、赞不绝口、口诛笔伐、信口开河、血口喷人、有口无心、信口雌黄、出口成章、口不择言、守口如瓶、心服口服、琅琅上口。
3、出处:《孔子家语·七十二 *** 解》:“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名。”
4、释义:指人们口头上的赞颂;泛指众人的议论,群众的口头传说;亦指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熟语。
5、出处:《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永州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6、释义:亦作“口伎”。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7、出处:清·林嗣环《秋声诗自序》:“京中有善 *** 者,会宾客大_,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 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释义:缺嘴,缺唇, *** ;物体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物质供应的空档;突破口;枪炮部件名。
9、出处:唐·韩愈《毛颖传》:“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
10、(5)心直口快[ xīn zhí kǒu kuài ]
11、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12、(6)口若悬河[ kǒu ruò xuán hé ]
13、释义: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14、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5、(7)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16、释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17、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18、(8)口不择言[ kǒu bù zé yán ]
19、释义: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20、出处:《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 *** 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五、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1、[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 *** 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 *** 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 *** 问题是什么。
2、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3、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4、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 *** 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5、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 *** 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 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 *** *** ,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 *** 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 *** 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 *** 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 *** ,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6、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之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 *** 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 *** 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 *** 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7、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 *** 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更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 *** 。之后,清 *** 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 *** 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 *** ,辛亥 *** 爆发,清 *** 被 *** 。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 *** 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 *** 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 *** 开展起来的。
8、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之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 *** 学部也仍然因“ *** 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 *** 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9、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0、1912年, *** 成立后, *** 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 *** 、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11、 *** 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更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2、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13、楼上三位,你们的 *** 的出处的就是本人。你们就别再抄袭了。
OK,关于语字的拼音和语的拼音拼读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