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津巴多时间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书籍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50—是什么导致了痛苦(一)
当你听到“压力”这个词时,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大多数人会想到生活中的压力:棘手的工作、令人不快的人际关系、财务危机、健康问题和期末 *** 。你可能还会把一些躯体感觉与压力联系起来,比如:头疼、后背僵硬、肚子疼。压力既 *** 外部的威胁,也 *** 我们面对压力时的身心反应。
心理学家将引起压力感的外界压力或事件与它对我们产生的内在影响进行了区分。应激源是导致内部压力反应的外部事件。内部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用术语来说就是痛苦。内部反应还包括生物反应和生理反应。我们用痛苦(?)来表示在面对应激源时的个人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你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收作业,你告诉他丢在家里了。老师看了看你,这对你来说就是应激源。你觉得老师会看透你在撒谎,你的心跳加快,手开始颤抖。这些都是应激源引起的生理改变。你的心理压力,即痛苦,是各种情绪的混合,其中有内疚感,羞愧感,担心老师发现自己说谎被批评。
我们对情境的诠释是对情境的情绪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压力是一种情绪反应,因此我们的解释或认知评估对我们所感到的压力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认知评估能够解释人们在应对应激源所表现出的差异,还能够解释我们如何成功地应对它们。比如:被老师批评, *** 的反应不同。
灾难 *** 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和 *** ,都可以被称为创伤 *** 应激源,也就是会威胁到你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会唤起恐惧、担忧或无助感的情境。在比较个人化的层面上,忽然发生重大的生活变化,比如失去所爱的人,同样也会构成创伤,尽管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面对死亡与分离。
自然灾害以及诸如 *** 、战争等人为的悲剧构成了一类创伤 *** 应激源,也就是灾难 *** 件。这些突然而强烈的灾难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极度的压力,以及亲人和财产的丧失。另外,心理与生物后果持续的时间会比最初的事件更长,比如“9·11”事件后的几周里,消防员和急救人员发现自己有时会在噩梦中以及白天的回忆中重演事件经过。
对灾难的心理反应 对自然和人为灾难的心理反应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把心理反应分成了若干阶段:受害者感到震惊,产生强烈的情绪,努力重新组织他们的生活。科恩和埃亨:指出受害者通常会经历五个阶段
1、事件刚刚发生后,受害者会经历精神上的麻木,其中包括震惊和迷惑,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到几天里都无法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突如其来且严重的灾难打破了我们对世界应该怎样的基本预期。对有些人来说,不可想象的事情变成了严酷的现实。
2、在自动反应阶段,受害者对自己的经历没有什么意识,日后也无法回忆起发生的事情的细节。
3、在共同努力阶段,人们汇聚资源并进行合作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但同样也感到疲倦,意识到他们正在耗尽宝贵的精力。
4、接下来, *** 者会感受到失望,筋疲力竭。他们领会并感觉到了悲剧的影响。公众的兴趣和媒体关注开始减少, *** 者感到被遗弃了,尽管紧急状态还在持续。
5、最后是恢复阶段,受害者适应了灾难造成的改变。当自然环境和商业环境发生改变时社群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阶段理论并不适用所有人,它尝试总结了不同个体的共同点。阶段理论总结个体描述是有帮助的,它有助于我们预期未来的 *** 者会经历什么,以及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
研究还显示了故事或叙述对渡过灾难 *** 经历的重要 *** 。为了理解灾难造成的丧失并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对事件经过和原因的描述进行了 *** 化。也就是当发生令人吃惊、令人不快或违反我们基本预期的事件时,我们很有可能形成的叙述。叙述有助于我们找到丧失的意义,从而促进恢复。
灾难 *** 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经常被媒体广泛报道。在互联网时代,其他人遭受苦难的声音和图像会被播出并被反复观看。观看者对这类节目并不是免疫的,他们可能会遭受“二手创伤”。研究清楚地显示,重现和再次体验灾难本身会造成压力。当一个人倾听其他人对创伤的叙述并深深陷入这些叙述中时,他便会遭受替代 *** 创伤。无论是飞机撞击、遥远国度发生的 *** ,还是自然灾害,重要的是暴露的数量:舒斯特及其同事发现,越是长时间地观看有关“9·11”袭击的电视新闻,人们越有可能出现压力症状。
像许多其他物种一样,人类是社会 *** 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互相依赖。失去所爱的人会令人非常痛苦,即使我们已经预期到会发生这样的丧失(比如长期患病后亡故)。意想不到的突然丧失会带来创伤。悲痛是对人际关系丧失产生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包括悲伤、愤怒、无助、内疚和绝望。无论是所爱的人离开人世,与恋人分手,还是朋友的背版,你都会因为分离和孤独而感受到严重的挫折,并且需要思考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人对生活的核心假设受到了挑战,我们 *** 适应新的现实。
心理学家将悲痛看成是适应生活重大改变的正常而健康的过程,没有所谓的正确 *** ,也没有所谓的正常持续时间。有些专家建议做一个了结,这是一个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术语,指的是把不完整的 *** 看成是完整的(?)。但是悲痛心理学家反对隔离丧失之痛和相关的记忆,推荐整合 ***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思考一下你所经历的失去某个你爱的人的时刻:或许你已经放下了,不再总去想这件事。然而它依然在你的记忆里,图像、情绪和想法依然鲜明生动、触手可及,它们仍是你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对悲痛最后一个阶段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把它看成一个持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丧失都会成为自我叙述的部分,成为对各种有意义的事件的记忆的一部分,包括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
在悼念亡者的过程中,你不得不与他人互动,这个时候你感到非常脆弱,非常不想与人交往。讽刺的是,有时朋友提供的帮助或表达的同情会增加压力。霍兰德最初失去了丈夫,几个月后母亲也去世了。她写道:“我是不是还好?每个人都这样问……我常常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当霍兰德当众哭泣时,她的朋友感到很不安,他们鼓励她开心起来,重新做自己。霍兰德总结说,她的痛苦无法仓促结束,她也不允许它仓促结束:“了结不是我的目标……我在哭泣,正是说明我还好。”(被允许表达悲痛)
丧失造成的屈辱 以下哪种情况会造成更大的压力,爱人离开人世还是爱人另有新欢?两种悲剧都使你失去了爱人,但被拒绝不仅仅包含悲痛,还包含屈辱感和被遗弃感。一项研究调查了几千名成年人,对他们经历的丧失和其他生活事件应激源进行分类,诊断他们的重度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症状。结果显示,被拒绝的被调查者比爱人去世的被调查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在讨论这些发现时,研究者认为,丧偶是一次纯粹的丧失事件,并不 *** 悲痛一方潜在的失败或缺点。相比较之下,被爱人抛弃“常常会引起其他问题……比如屈辱。这通常被视为地位、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在另一项更近期的研究中,研究者探究了在经历不同类型的压力后,人们产生抑郁情绪的速度。生活事件被根据是否涉及针对 *** 拒绝来进行分类。针对 *** 拒绝的定义是个体遭受到他人有针对 *** 的、主动的、故意的社会拒绝。结果显示,近期经历过针对 *** 拒绝的人会比经历其他压力的人更快变得抑郁,前者变得抑郁的速度是后者的三倍。更有趣的是,无论针对 *** 拒绝发生在工作中(比如被解雇,还是发生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分手),结果都差不多。总之,涉及屈辱或社会拒绝的应激源比其他应激源更有可能导致抑郁,而且似乎会更快导致抑郁。
为什么屈辱和拒绝让我们感觉那么糟糕呢?研究显示,被拒绝让我们感觉很槽糕恰是因为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伴随拒绝而来的抑郁或丧失自尊会阻止我们建立不明智或不可靠的伙伴关系,由此避免被拒绝或遭受屈辱。
经历过严重折磨,比如被 *** 、 *** 、拷问或参与战争的人可能会出现延迟的应激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在创伤发生的几个月后,甚至一年后出现。而这些延迟的反应可能会持续一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会反复感受到伴随着创伤的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是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通常会变得无法集中注意力,混乱无序,出现记忆障碍。他们可能会觉得情感麻木,与其他人疏远,从积极事件中获得的乐趣较少。睡眠问题、对 *** 的内疚感和夸张的“吃惊反应”(感知到突然的威胁时眼睛睁得大大的、透不过气并表现出其他吃惊的行为)也是很常见的症状。例如,有被 *** 经历的人可能会出现许多心理后果,比如感到被亲近的人背叛了,对受到攻击感到愤怒,害怕独自待着。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造成持久的生物学结果。当压力的强度极大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时,大脑就会出现物质改变。具体来说就是,大脑的激素调节 *** 会形成一触即发式的反应,使患者变成惊弓之鸟。
二、自学心理学,津巴多的书如何
1、你好这位朋友,你之前看到我的回答里应该是提到了津巴多Zimbardo的两本书,一本是《普通心理学》,另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
2、首先我想说,津巴多Zimbardo是当代心理界很出名的教授,你选择他的书是个不错的开始,表示支持!
3、其次,如果你之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或者想自学了解心理,那么你应该从《普通心理学》入手。这本书的语言用词更加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容易上手。
4、另一本《心理学与生活》是作者在为北美大学的心理课程编写的教科书,虽然自己读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文字风格是更为了适应大学 *** 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如果你是自学,心理方面又是零基础,建议你以另一本作为起点。不过如果你想勇敢挑战一下自己,多多花功夫来研读也肯定是会学到东西的,也不一定是非要导师在旁边不可。如果读到不懂的地方欢迎你上知道来向心理学行家求助。
5、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愉快、收获多多:-)
三、《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
一、我们的行为是如何被生理影响的
①生物学观点:人的神经基因等生理结构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②发展观点: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③认知观点: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解释会对我们的心理或行为造成影响
④行为主义观点:人的行为是在学习过程中塑造的,跟奖励和惩罚的关系比较大。
⑤特质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特质很大程度上和遗传有关
⑥社会文化观点:人的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规范的影响
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比如吸奶、对蛇的恐惧、对苦的讨厌等等。
大脑的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语言、视力、情感、思维等。一旦受损就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神经 *** 相当于一个通信 *** ,专门传递信息,主要依靠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有项研究表明,一对双胞胎即使所处环境不同,也会因遗传而在行为上相似,但是实验结果可能并不严谨,因额外变量无法控制,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我们受到遗传和环境二者的共同影响。
2.人生发展八阶段(艾里克森提出):
①婴儿期,0-1.5岁,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培养希望的品质;
②学龄期,1.5-3岁,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培养意志的品质;
③学前期,3-6岁,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培养目标的品质;
④童年期,6-12岁,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培养能力的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岁,建立自我认同,避免角色混乱,培养诚实的品质;
⑥成年早期,18-25岁,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培养爱的品质;
⑦成年中期,25-50岁,建立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培养关心的品质;
⑧成年晚期,50岁后,建立完善感,避免失落感,培养智慧的品质。
感悟:又重新把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复习了一遍,在发展心理学里,这可是必考的重点知识点,但是又很惭愧,虽然学过心理学,但是没办法回忆以前的知识点了,只能做到再人。学习是需要经常复习的,不然就会被遗忘打败!
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言语
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感觉的含义: *** 物作用于感觉 *** ,经过神经 *** 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 *** 物的个别属 *** 的反应。
感知的含义:指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 *** 所接收的信号,也就是对大脑接收到信号的一个解释。
学习的种类: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比较少。
巴甫洛夫的狗:受到 *** 的 *** ,把食物和 *** 联系起来,进而分泌唾液。先有 *** ,后又反映。S——R
斯金纳箱中的老鼠:不小心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食物又强化了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先有反映,后有 *** 。R——S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感觉的信息只能停留1秒以内,通常为视象和声象。
短期记忆:信息能停留的时间不超多1分钟,比如记 *** 号码的时候。
长期记忆:短时记忆经过编码,加工存储就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我们学习就是需要不断重复,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智能包括很多种能力,有些专家认为这与遗传有关,有些专家认为与环境有关。
智能的发展并不是只受到一方面的影响,它可能与遗传有关,也与环境有关,受到二者的影响。
激励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我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
1.本能理论(激励理论的鼻祖):我们生物体天生就有一套基于生理的,能够让我们生存下来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就是本能。(鲑鱼洄游)
有些行为是我们进化过程当中留下来的因为这些行为会提高生存的概率。
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学游泳是最快的,一旦过了一个时期,就会丧失这种技能,具体的其他行为发展心理学有,其他记得不太清楚了。
当我们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让我们觉得特别紧张,紧张就会驱动我们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当需求满足后,我们的紧张跟驱动力都会随着这种需求被满足而减少。
每当看到喜欢的东西,我的购买欲就会驱动去去消费,如果不购买东西,我就会紧张进而很难受,但是当我的需求被满足后,紧张就会减少。
我们有时候能抵抗生理的需求做出一些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认知取决于另两个因素:
(1)对于达成目标的可能 *** 的预期。
如果目标的预期特别高,那么采取行为的可能 *** 就越高。
如果目标价值越多,那么采取行为的可能 *** 就越高。
人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潜意识,那里潜藏两种基本的 *** ,一种是 *** ,一种就是攻击 *** 的冲动。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这两个冲动其中的一种造成的,或者是由于我们想要控制这些冲动所采取的措施而导致了一些行为。
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求产生的,但这些需求是有层级的,生理需要是更先要满足的。
人类动机是由多种不同 *** 质的需要组成的,这些需要又有先后与高低之分,即有一个需要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即自我完善,指个人潜力的实现,是人类需求的更高层次。
马斯洛把四个低层次需要——生存、安全、隶属以及自尊需求称为缺失 *** 需要。后三种高层次需要——求知需要、美学欣赏以及自我实现被称为成长 *** 需要。
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缺失 *** 需要得到满足,成就这些需要的动机就会降低。成长需要则不同,它不会完全被满足。成长需要越多,人为寻求进一步成就的动机越强。
人不一定完全遵循需要层次理论的现后次序,因为这与国家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1.人格的概念: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作用:解释不寻常的行为。有以下几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些行为:
当发生不寻常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用认知理论去解释,认知不仅与内外部因素有关,我们会从他人身上习得许多东西,这使我们能预见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人有成长的需求,希望能超越自我,当人能以健康方式成长时,就会发展出超强的自我,自尊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他们都与潜意识有关。
本我是本能 *** 的体现,追求快乐原则;
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和良知的体现,遵循道德原则。
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人他的异常行为会受什么因素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由什么形成?它会提醒我们注意那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