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间,计时100分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5

大家好,关于计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计时100分钟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中国古时是怎么计时的如五更是什么时候
  2. 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3. 一刻是多少时间
  4. 古代用日晷计时,那么到晚上是怎么看时间的呢

一、中国古时是怎么计时的如五更是什么时候

1、中国古代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曰两餐,早饭在曰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曰昳”(太阳偏西)以后,曰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2、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3、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 *** 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4、【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5、【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6、【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7、【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8、【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9、【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10、【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11、【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12、【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3、【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4、【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5、【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二、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1、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个时辰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时辰从每日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

3、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4、“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24小时为96刻,即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

5、古人把夜定为五个时辰,叫做“五更”或“五鼓”。夜从戌时(黄昏)开始,卯时结束。这样一来,“三更”正好对应“夜半”,也就是所说的“三更半夜”。

6、古代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发明了许多计时器具和计时 *** ,这些器具各有所长,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古代的计时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 :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

7、最早的计时仪器该算“土圭”,用“土圭”计时的时候,需将一根木杆立在地上,通过观察日影的长短变化来估计时间。“日晷”则是更先进一步的计时仪器,晷盘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线,太阳照在晷盘中心的晷针上,晷针的影子就能在晷盘上指示出时刻。

8、古 *** 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称为“火钟”。“火钟”是用纱线缠绕在香上,再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时,铜球落在铜盘中就会发出响声,这便是古代的闹钟了。

9、此外,古人还用“水钟”来计时,“水钟”也称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时 *** 原理,通过反复实践,而发明出的计时 *** 。古代白天或晴天时,可以用日晷来测时间,到了夜晚或阴天,就需要利用水钟来计时了。

10、“水钟”通常由播水壶、受水壶和分水壶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需在受水壶的 *** *** 一把铜尺,铜尺上刻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铜尺的前面 *** 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随着受水壶内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随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铜尺上指示出刻度时间。

三、一刻是多少时间

1、时间一刻 *** 15分钟,小时,分,秒是计量时间的单位,同时时间还可用十二个时辰来计量。每个时辰对应2个小时,比如子时辰为夜11点至次日1点,且古代又将每时辰分为八刻,这样每小时即为4刻,1小时=6O分钟,所以时问一刻 *** 15分钟。

2、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

3、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4、漏刻的计时 *** 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 *** 的计时 *** ,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5、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四、古代用日晷计时,那么到晚上是怎么看时间的呢

1、日晷是中国最古老的的计时工具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照过来的影子的位置来确定每天的时间。在一块很大的光滑石头上,中间放一根木棍,在石头上刻好时辰(刻数)。人们通过影子对应的刻度就只可以大致读出当时的时间。

计时间,计时100分钟-第1张图片-

2、这种仪器虽然非常超前,比凭感觉要准确的多。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 *** 。比如,阴天、雨天、雪天,有或者只是单纯的晚上。这种计时器虽好,但是对太阳的依赖 *** 太强。

3、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无奈之下,灵机一动,“漏刻”,一种全新的计时工具,就这样诞生了。漏刻更大的优势就是,他不受太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 *** *** 。漏刻,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漏壶和刻箭来计量时间。

4、人们在漏壶中装满水,放一枚带有刻度的标尺,这样,利用每一滴水滴下的时间不变的自然现象,就可以准确的读出一天中任何时刻的时间。这种计时器,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 *** 简单, *** 作方便,是很多百姓使用的计时工具。

5、由于环境的影响,有些地方使用沙子代替水。原理也是大同小异。沙子流出的时间也是固定的,这种计时器,与我们现在的沙漏基本一致。

6、除此之外,还有借助油灯和蜡烛计时的。煤油和蜡烛都是有限的,通过他们的剩余量,我们也可以大致知道晚上的时间,但是,这也是在凭感觉。不过,也好歹有了一个可行的依据。为了生活的便捷 *** ,人类的大脑在不断地开发,不断的相处更好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

7、其实,中国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计时法,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更”。"更"的本质也是一种计时单位, *** 划分为五更,一更对应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小时左右。每一更的时间都根据日夜的长短变化。现在,我们对于“打更”应该也还不陌生。

关于计时间和计时100分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计时 分钟 时间 1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