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的时间(四大发明的作者分别是)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3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谁发明的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谁发明的时间的知识,包括四大发明的作者分别是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时间是谁发明出来的
  2. 时钟是谁发明的
  3. 时间是谁发明的要详细的,谢谢
  4. 谁创造了时间
  5. 日期是谁发明的

一、时间是谁发明出来的

1、苏颂。10 *** 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2、苏颂: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 *** 物学家。

3、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及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医 *** 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二、时钟是谁发明的

1、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 *** 的绳子,有报时功能。

2、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3、13世纪义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4、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5、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之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6、1797年,美国人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三、时间是谁发明的要详细的,谢谢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用人发明。详细如下: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 *** 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1/8 *** 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 *** 5.9747分之一。1 Sec= 1/31556 *** 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以上是百度的以下是本人个人的见解时间,就如空气一样,不是发明来的,在认识之前已存在的,埃及人或古巴比伦人发明使用计算时间的 *** 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时间了……他最强大,他最冷酷,他给了每个人相同的机会我觉得睡着的时候时间对我来说是静止了因为我脑子仿佛停止了运作啥也不想了只做梦~这个时候时间是就是我发明的了。。。。。。。奇怪奇怪真奇怪我觉得吧时间这东西应该不是人发明的或者说时间在人之前就有了比恐龙还早我个人还觉得说时间可能时间从出现宇宙开始就有“光”,时间也开始流动,时间不会停止,因为光不会从宇宙中消失当然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到当然我懂的知识很少我想应该搞明白尽管现在还没有这能力。。。。。。。。。。

四、谁创造了时间

1、(中国篇)古时没有时钟,先民们过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在年复一

2、年辛勤劳作中,先民们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窥测到时辰的规律.据《史记》记载,黄帝

3、使羲和占日(测日影),臾区占星气(观星宿).从而开始有了时间的观念.

4、中国的十二时,自上古以来,就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周易》系辞中有:“古者

5、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东经》

谁发明的时间(四大发明的作者分别是)-第1张图片-

6、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邮票内容,讲的就是帝后妻子羲和

7、生了十个太阳,每天一个太阳在天上轮流值日,十日为一旬,后运行紊乱成灾,被后羿

8、射掉九个.这是十干的来历.关于月的来历也出自此书《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

9、,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为十二地支的来历.神话故事是无所考的,

10、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时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后期还把十二等分化为十六个时段

11、,白天十段:日出、食时、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黄昏、人定……到秦朝后期,星

12、官们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划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

13、个周天的特点所指的辰位为月健,规定冬至月为子月(阴历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时段

14、定为十二时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个月.

15、古时敲梆巡夜,以防范盗贼,故有梆敲漏点勤报更之说.漏,是漏壶,也叫漏刻

16、,把一昼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 *** 分五更(约一个时辰),一更分五点,每进入

17、更初时报更,每隔约24分钟报一次点.记更的始末是以“西见长庚始记更,东见启明为

18、更尽”,就是日落后,从西方天空能见到长庚星开始记更,第二天天亮在东方能见到启

19、明星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辊弹等,记时 *** 就更多了.《中国古钟》邮

20、票“唐代景云钟”也是 *** 击钟报时用的.但不管哪一种,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认真地

21、敬授人时,无论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从不漏报.王安石有诗曰:“占星昏晓

22、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

23、往往夺其时”.特别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昼夜长短不一,就得以两分制定出日落日

24、出和昼夜长短的准确时刻,同时还得参照星宿.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

25、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来定出天亮

五、日期是谁发明的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 *** 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 *** 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 *** 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 *** 半岛和 *** 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 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之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 *** 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 *** 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 *** 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 *** 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 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 *** 纪年并用。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四大发明 别是 发明 时间 作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