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出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我们熟悉的诗词作品。但这些题目,却不容我们小觑。因为这些熟悉的诗词,可能很多人上学时真的并没有读懂过。比如今天要和大家 说的这道关于《七步诗》的题。题如下:
“豆在釜中泣”中的“釜”是什么?A. 锅 B.碗 C.灶
说起来这个题应该算是极简单的了,选手一下子就选出了 *** A。但是百人团却还有11人答错了,不少网友评论:“这也会错”?诗中的釜是古代的一种锅,也是现代锅的前身。就算是对这首诗不熟悉,也应该听过成语釜底抽薪,这是36计中的第19计,这里的釜也是指锅。
看起来这个题挺简单的,不就是曹植的《七步诗》吗?别说背内容,就连写作背景多数人都可以如数家珍。我们再来读一次这首诗: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有四句版也有六句版本,本次选用六句版。作为一位从事语文教育多年的老师,笔者要是跟大家说近日一位家长跟我说的事,大家就会觉得其实这首诗并不简单。
这是一位研究生学历的学霸家长,他家的孩子是位小 *** ,读完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后,孩子提了个问题,难住了这位学霸家长。孩子提的问题是:曹植的弟弟不是挺聪明、挺厉害的人物,怎么可能非让哥哥七步成诗,如果不成就要灭掉他,这也太儿戏了吧?这样其他朝臣怎么可能服他,三国时的人物,都这么不长脑子吗?
很显然,这位孩子是在质疑《七步诗》背后这七步成诗的趣事。孩子的质疑是句句在理的,难怪这位学霸家长答不上来。其实咱们真的不能怪孩子想多了,这个事当年著名文人余秋雨先生也曾问过。最后他认为诗确实是曹植写的,毕竟与曹植的诗风很接近,但这个故事是后人虚构的,不可能出现这么戏剧化的场景。
余秋雨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七步诗》首次出现,是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中。这是一本文言小说集,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名人的轶事。既然是小说集,并不是史书,所以内容真实 *** 就要大打折扣。从目前我们对它的解读来看,有不少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七步诗》中的故事背景由《世说新语》记录后,后又被各种写三国的通俗小说采用,于是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说法便深入人心了。
当然, *** 如何从客观上来说,我们已经弄不清楚了,除非回去问曹植去。不过从七步成诗之说的流行,说明大家对于这些关于诗文的轶事传说是很喜欢的,也是很愿意相信的。所以后世很多诗词,都经常会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背景故事,这些故事也一样是很难考究的。比如读北宋的一些作品,经常就有人提到苏小妹这个人物,说她是苏轼的 *** 。但事实上,文史学家们考证后,认为苏轼并没有 *** ,只有一个早亡的姐姐。关于苏小妹的种种传说,极有可能是民间百姓杜撰的。
不过,笔者倒没觉得这样就错了。毕竟一首作品是否能成为千古名作,仅靠一个故事是不行的。就如曹植这首《七步诗》,若非写得够有水平,也并不会深受大家喜爱。最后问题来了,大家觉得曹植七步成诗有没有可能呢?欢迎讨论。
广州这家老字号,被美食博主吐槽难吃,没想到来吃的人更多了“食在广州”,广州有很多老字号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欢,陈添记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店位于宝华路上,门口的招牌不是很显眼,但是熟门熟路的老广对这里非常熟悉,很喜欢来他家吃上一份鱼皮。
这家店以鱼皮而称霸广州美食界,他家的鱼皮新鲜脆爽,是祖传配方 *** 的,这家店就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环境非常简陋,没有过度的装修,老广对于美食更看重实质 *** ,只要好,环境并不是太在意。
他家的招牌,就是爽鱼皮,艇仔粥和蒸猪肠粉,这是一家人在忙碌,老板是一位年逾花甲的嬢嬢,但看上去非常精神,开门营业后会把桌椅板凳搭在门口的巷子里,只要开门这家店全天一直坐满人。
脆鱼皮是提前 *** 好的,老板娘亲手拌一下,放入花生,吃起来凉爽脆爽,新鲜劲道。老式的瓦罐里的白粥,熬了三四个小时米,口感绵软,放入油条,吃起来特别的美。蒸猪肠粉简单直白,只放了一点酱油提鲜,是老广才懂得的味道。
原本鱼皮都是被扔掉的,而他家的老爷子觉得可惜,拿出来做成了美食,从此成了店里的招牌菜,如今陈添记也属于广州很知名的老字号小吃,有人说老广除了4条腿的凳子不吃,其他都可以做成美味,这陈添记的鱼皮就是更好的写照,广州有很多冒牌陈添记的小店,但做出来的味道还是差点意思。
最近一位东北的美食博主,拥有40多万粉丝,特地来陈添记打卡吐槽说自己踩雷了,他点了店里的招牌,首先他嘲笑这家店的装修太差,又吐槽鱼皮有腥味,吃起来硬,而且味道很淡,又吐槽猪脚姜,特别咸特别甜。
品尝豆豉油王蒸猪肠粉的时候,他连豆豉的豉都读成了“鼓”,他对这家老字号给出了差评,他的差评引来各方关注,吸引了不少眼球,但是并没有得到网友的随声附和,很多人认为,他为了博眼球,在恶意打假。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饮食文化差异较大,这位博主是地道的东北人,而广州的美食多以口味清淡为主,显然他觉得不好吃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添记的老板娘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她轻描淡写地说,对自己的生意没有任何影响,自从这位博主说他家的东西难吃之后,来店里吃饭的客人反而更多了!
这是一个和音乐有关的字。“鼓”字我们今天看,它已经不是文,而是字了。
右边的“支”其实是“攴(pū)”字,表示用手拿着棍子在敲打,敲打什么呢?敲打左边的“壴(zhù)”。壴才是原本真正的鼓。
“鼓”的字形演变
“鼓”字在甲骨文时,左边就已经加上了用手拿木棍敲打的符号。
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大部分都加上了用手敲的符号,因为不加上手敲的“攴”字, “壴”则容易和另一个字混淆,即之前讲过的“豆”字。
今天我们看到的鼓多为平放,下面一个鼓架,但古代的鼓多被竖放于鼓架上,鼓面竖立着。
所以画出来的“鼓”样子与“豆”器很像,鼓面画得像个口字,下面是支架,不同之点是在豆上为一横, *** 它的盖子,而鼓上的叉则 *** 装饰物。
进而又在“壴”这个文的右边加上了表示手敲的“攴”来进一步指示它是能敲的鼓,从而与豆区分。即使这样,还是有一个与“鼓”十分相似的字——“豉”,豆豉的“豉”。这两个字长得真是像极了,大家可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呀!
隶书中有一个形体为“皷”,因为鼓都是用皮革做的,因此这一写法也可以。汉字简化时,为了规范各种写法,才统一为“鼓”。
如果把右边的“支” 换成“彡”就组成了“彭”,它 *** 敲鼓的声音“peng、bang”。后来为了写着方便,变成了三撇,那就是鼓的声音——彭。三撇“彡” 表示声响,今天人们画声响的样子依旧如此。
在山西,如今依旧保留着一种民间活动—— “威风锣鼓”。山西人的鼓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要用大车才能拉上一面鼓,整个场面全是锣鼓相行。
这个鼓在被敲的时候,声音可就不是平常听的小鼓点“咚咚咚”,而是“gong......”的声音,响彻天地。
其实“鼓(gǔ)”的发音就是模仿敲鼓的声音而来。此外,我们生活中有一个常用词:“鼓舞”,这和敲鼓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不曾身临其境地听过这种鼓声,是体会不到的。
鼓声的音频低,它容易与 *** 下丹田的脏腑引起共鸣,使人兴奋。所以,古时作战,进攻都要敲鼓,擂鼓助威。舞则是舞动,伴随 着鼓点兴奋地舞动。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山西霍州、洪洞、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有“天下之一鼓”的美誉。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被世人称为“威风锣鼓”。
山西人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 *** *** ,便会在民间上演威风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本文改编自白双法老师的《双法字理》
汉代夏至食俗中的枭与龟作者: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夏至到来,可以说一说汉代夏至食俗。
汉代人的夏至食品有如下三种:枭羹、薤蒸龟、粽子。枭羹见于《汉仪》,其云:“以夏日至赐百官枭羹。”此事亦见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典籍。关于薤蒸龟、粽子,可见《玉烛宝典》所引汉周处之《风土记》,其云:“俗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浓厚灰汁煮之,令烂熟,二节日所尚啖之也。又煮肥龟令极熟,擘择去骨,加盐豉、苦酒、苏寥,名为葅龟,并以薤蒸,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二节日”指五月五日和夏至节。这两个节日的关系这里需要多说几句。五月五日是和夏至节一样重要的节日。这是因为“五”这个数字的特殊 *** 。许慎《说文解字》释“五”云:“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五”这个字正是古人用圭表测日的夏日之“象”。所以五月五日和夏至两个节日一从日象,一从数字,时间都在五月,出现的都很早,其节日 *** 质也是一致的,所以很多节日食俗也是一样的。五月五日,就是我们熟悉的端午节。
这三样食物中,粽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对今天很多人来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标配,在南北朝时已经被看成是祭祀屈原的“汨罗之遗风”(《续齐谐记》)。但我们认真看周处《风土记》的原文,就会发现,粽子的做法原来是有说法的。汉代的粽子是“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这本来就是应节的食物。“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粽子使用白色糯米裹上金黄栗实,做出鸡蛋一样的 *** 状态,之所以“以淳浓灰汁煮之”,即用草木灰的浓汁来煮,目的是让白色的糯米变得更接近黑白之间的灰色,是“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通俗地说,就是通过食物模拟天地之变化。五月者,乃是一年中“阴阳争,死生分”的重要时间点,天地处在一个阴阳 *** 相争的阶段,在夏至这个节日吃粽子以“应节气”,是好理解的。
可是另外两种食物,说起来对今天的人就比较陌生。而其中的道理也颇值得推敲琢磨。关于端午早晨食龟以“应节气”,古人给出的道理是“龟骨表肉里,外阳内阴之形”。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夏至早晨吃这外阳内阴薤蒸的龟?我注意到 *** 夏至食龟,是分两步。之一步是煮,把龟煮得透熟,然后拆掉龟的骨架,只留下龟肉再加盐豉、苦酒、苏寥等调料蒸起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存其阳食其阴的过程。夏至节后阴盛阳衰,有一点以人力食阴以助阳的意味。关于端午吃枭羹这个食俗,后世有学者解释是因为枭食母,是恶逆之鸟。比如如淳注曰:“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读到这些,一切似乎已经得到解释。
以上是我阅读范围中对 *** 夏至三种独特节食的一些理解。最近经常想起王小盾与叶昶1993年在《中国文化》上发表的一篇 *** 中谈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太阳神鸟每天从 *** 起,向西落下,那么,它们落下后变成什么?它们是怎样从西边回到东边的?更重要的是,这篇 *** 从解释屈原《天问》的“鸱龟曳衔,鲧何听焉”这两句诗入手,认为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跟太阳相关联的神话。鸱与龟是黑夜的太阳使者。“鸱龟曳衔是个渊源久远的 *** 和传说,是上古太阳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关于夜间太阳或冥界太阳的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观念:在世界的一半时间和一半空间中,鸱与龟是太阳及其运动的象征,由鸱与龟的存在,太阳便成为真正永恒的存在”(《中国文化》第8期第56页)。在2016年出版的《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中,王小盾提出“鸱与龟在上古都是有符号意义”,并更加 *** 地论述了上述问题。
太阳如何自西返东?经典的设问,鸱与龟,重要的思维路径。鸱与枭都是夜行食肉鸟类,古代有时将它们区别,有时则并称而不加区别。《晋书》中就有“杜曾凶狡,所将之卒皆豺狼也,可谓鸱枭食母之物”。如果我们从太阳自西返东中鸱与龟的作用这一思路再思考汉代夏至节食,食谱中的枭和龟何以出现,似乎就有了很多新的思考空间。
枭成为汉代夏至节食,其罪名是“食母不孝”,不孝之鸟随时可食之,何必夏至或五月五日?夏至所食枭,又何故要出乎东郡?刘昼《新论》中有“炎州有鸟其名曰枭,伛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这里记载枭“食母”和“飞”之间是有联系的,枭为什么食母方飞?再想到汉代宫室屋脊的鸱尾,想到“河图洛书”传说中和龙马一样有搬运功能的神龟,忽然觉得,作为五月夏至节食的枭与龟,如果依旧只从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不孝鸟”和“外阳内阴”的字面去解释,似乎已经有所不足。
五月夏至,太阳走到北回归线,“日短至”,一阴初起,和冬至一样,这是一年最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在这样一个阴阳转换的重要时间点,汉代人为什么吃枭和龟?一切原本看似清楚的 *** ,瞬间变得模糊一片,忽然又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知今后哪位硕学俊彦,能为读者诸君把这个谜底细细揭开。
《 *** 》( 2023年06月23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 *** 》
谁说广东无好酒?佛山玉冰烧出口超茅台五粮液,秘密竟是一块猪肉说到好酒,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贵州、四川,或者安徽、陕西的一些名酒,而广东则是“岭南无好酒”的印象,其实不然,前几天渝帆前往佛山参加活动,参观了位于石湾的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岭南无好酒这个印象瞬间被 *** ,其实广东不但有好酒,而且还有自己独创的香型和酒文化。
石湾并不是一个大地名,但是它在国内的名气还是响当当的,因为这里的陶瓷特别出名,有全国重点文物、五百年薪火不断的南风古灶,有“石湾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国”之美誉,其实除了陶瓷,这里的酒也同样不可小不可小觑,有创立于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拥有19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石湾酒厂。
石湾的酒与贵州、四川及全国大多数地方的白酒香型都不同,即不是浓香型、清香型,也不是酱香型或者 *** 香型,而是独有的鼓香型,豉香型白酒属于比较小众的香型,也是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一个酒种,因其具有突出的豉香味而得名,但是香型虽然小众,但它的出口量却连续多年居我国各大白酒之首。
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位于有着190年酿造历史的佛山陈太吉酒庄内,是一所体验式的专业博物馆,创办的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向公众展示悠久的岭南酒文化、传统酿造技艺和相关见证的实物,以展览和文化活动来展示岭南酒文化与石湾酒厂集团传奇历史文化。
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如同一个巨大的时间锦囊,收藏着前人的劳作成果和智慧。走进其中,犹如踏进了时光隧道,在阵阵酒香的引领下,寻找粤酒文化的足迹,感受佛 *** 土老字号的勃勃生机。
对于佛 *** 地人而言,博物馆里弥漫的这股醇香饱 *** 独特的记忆密码——坐在喧闹的茶楼里,倒满一小杯“石湾玉冰烧”,与街坊、老友闲话家常,怡然自得,或者在家中的厨房里,做菜时打开那瓶常备的“石湾玉冰烧”,倒入几滴,香味四溢。
石湾的酒是鼓香型,对了这个鼓不读gu,而读chi,据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豉香型白酒指以大米为原料,经蒸煮,用大酒饼作为主要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蒸馏(蒸馏后加入肥肉)陈酿勾调而成的、具有豉香风格的白酒。豉香的“豉”,本意是发酵过的豆子,广东菜有各种“豉汁蒸”的做法,就是用发酵后的豆子为调料蒸肉或鱼、贝。
豉香型白酒主要 *** 为玉冰烧,玉冰烧是石湾的特产。石湾在古代属于广州,其酿酒历史悠久,据《熙宁酒课》载,宋代已有很多酿酒作坊。民间有酿制和饮用时令酒的风俗,如“五月朔日饮菖蒲酒,初五日饮雄黄酒,社日醉芋酒”。酒品颇受赞誉,吴奎光有诗曰:“酒楼酒楼汝知有,人间不死之丹丘。”梁佩兰诗曰:“酒香满盏不惜醉,月色上衣从着身。”
到了清朝,石湾酒业走向兴盛,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本乡出产素称佳品。道、咸、同年间以陈总聚(陈太吉)为最有名。近则推三元市之人和悦号。说者谓水质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陈旧,三者兼备斯其味独醇。”当时蒸酒者“家数三四十甑数”。尤其是男婚女嫁送贺礼时,首先必备一埕陈太吉米酒。
陈太吉第三代传人陈如岳聪明过人,考取翰林学士,官至贵州乡试主考。18 *** ,陈如岳辞官返乡接管“陈太吉酒庄”,承袭传统工艺,酿制“醇旧太吉酒”,成为地方名酒。他在酿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初蒸出的酒味生涩,不醇和,色泽不是很清澈,看起来很混浊,且酒液入口有辛辣、味重、剌喉等缺点,于是他便开始尝试用“猪肉浸泡”的陈酿工艺,并最终获得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得出的 *** 是:每个酒坛放酒40斤,放入肥肉4斤,浸渍三个月,使脂肪慢慢溶解,与酒起作用,提高其老熟度。经过肥肉陈酿后,将酒倒入大缸或大池中,自然沉淀20天以上。酒中肥肉仍存于坛中,可再放新酒泡浸。以此法陈酿的酒,绵甜柔和,酒体甘冽丰满,酒液清澈,不再混浊。皆因猪肉能吸附杂质,泡在酒中能与酒液融合形成独特酒香,并醇化酒体。
陈如岳最初把这种米酒取名为“肉冰烧”,原因是泡在酒中的肥猪肉,就像晶莹剔透的冰块,后来觉得肉字不雅,而粤语上的“肉”与“玉”同音, *** 5年,酒厂便将肉字改为玉。一字之改,给人的感觉上可谓天壤之别,化腐朽为神奇,由大俗进入大雅境界,玉冰烧米酒从此闻名遐迩。
博物馆有很多还原佛山人生活情景的蜡像:东平河畔,大榕树下,工人们卸米、装酒,一片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广德堂”成 *** 铺内,医师正用 *** 材与米酒浸泡制成的 *** 酒给病人治疗跌打损伤;龙窑边上,两名陶工正在小桌前以酒佐餐,一杯下肚顿觉疲惫的身躯变得轻松爽快……从这些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山与酒的密切关系,以及佛山酒文化的厚重。
看着墙上的白酒香型介绍,真是涨姿势了,玉冰烧为 *** 的鼓香型白酒是岭南人民对于中国酒文化的一大贡献。现在已经成为继酱香、浓香、清香、凤香、米香之后的中国白酒第六大香型酒类,其独具特色的玉冰烧酿酒工艺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字解象(69)“隋”字家族隋,秦系简牍字形。从阝从左从月。
阝,阜,甲骨文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
左,甲骨文字形,取象人的左手和工具,即手拿工具。一般干活,右手为主,左手从旁帮助:辅佐,后作佐。
月,肉。
隋 duò,从肉,本义同肉有关。“既祭,则藏其隋”。古代祭祀用后残余的祭品。此义也可以读 suī。《说文》隋,裂肉也。段玉裁说:裂,缯余也;引伸之,凡余皆曰裂。做衣服,裁剪丝绸剩余的料子叫做裂,泛而称之,凡剩余的都可叫做裂,因而,裂肉就是剩余的肉。
隋 suī,隓省声。隓 huī 古同隳,毁坏,城墙 *** 。徐铉:盖二左也。众力左之,故从二左。众人手拿工具把阝毁坏,阜,此处指城墙。城墙 *** 就有物落下来,所以,隋duò,古同堕, *** 。
核心意义:剩余,毁坏, *** 。
此外,隋 suí,特指中国隋朝。据说,杨坚原为隨国公,但辶有忽走忽停的意思,喻示王朝不稳定,于是杨坚把辶去掉,只留了隋。下面就来说说隨。
摄影 顾良建
隨,秦系简牍字形,彳阝止左?,五个构件成字。比隋字多了两个部件:彳和止。
彳,在路上走,止,用脚走。到达目的地就不走了,停止。忽走忽停的意思由此而来,泛指活动由进行到停止。
《说文解字》:隨,从也。行可委曲从迹,谓之委隨。委隨意思是隨顺;委通萎,萎弱,谓软弱 *** 。
这个顺和萎的意思值得关注。城墙 *** 了,顺着就有物 *** , *** 便是萎。肉也一样,祭祀完了,顺带就有残余的肉,残余的也是萎。
隨,强调的是自发状态,谁在做祭祀,谁在毁城墙,都不在被关注之列,主体被隐去了,接下来的动作自然地顺带连同发生。跟随,随从,随之,随行,尾随,反正是跟在后面,甭管前面是谁。剩余,也甭管从哪里余下来的?
如此来理解《道德经》中的前后相随,就别有意味了。随:依顺;依从;追随。有序是符合自然规律,无序则 *** 了自然规律。时间上的前后,是一维的,前一秒过去,后一秒相随,任谁都无以改变。空间上的前后,前去后来,后来者超上前去,就变成前,前与后本身只是人为的界别。无论是谁在前谁在后,相随是永恒的。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个随字,蕴涵着汉语思维中去主体 *** 的顺随思想。
摄影 陈可英
由此繁衍出隋字家族的一群成员:
随 suí,跟着:随员,随葬,随即,随行(xíng),随行(hāng)就市。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俗,随笔,随遇而安。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
遀 suí,古同随。
按毁坏, *** ,萎弱的意义端有好多字。
隳 huī,毁坏;崩毁:“隳人之城郭。”duò古通惰。
墯 堕 duò, *** ,掉落。通惰。
憜 惰 duò,从心,不敬,懒散,懈怠。心 *** 也。
嫷 媠,tuó 美好:“形媠服兮扬幽若。”艳美,有不敬意,媠嫚亡状,duò古同惰,懈怠;不庄重。《前汉·外戚传》李夫人曰:妾不敢以燕媠见帝。
? 鰖 tuǒ,说文解字注:?,鱼子已生者也。谓鱼卵生于水艸间,初孚有鱼形者。……凡未出者为卵。已出者为子。鱼子从鱼卵中剥离出来。
按剩余的意义端也有好多字。
瀡 suǐ滫(xiǔ)瀡,淘米水,淘米余下的水。如,瀡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
髓 suǐ 骨头的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骨髓。精髓(喻精华)。像骨髓的东西:脊髓,脑髓,延髓(后脑的一部分)。植物茎的中心部分,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膸 suǐ古同髓。
鬌 duǒ,毛发脱落。特指小孩剪发后所余留的头发。髻鬌,头发美好的样子。
毻 tuò,鸟兽换毛。掉落旧毛,剩余新毛。
其余的:
撱 wěi 抛弃,抚摸,撞。tuǒ 古同橢。
? 椭 楕 tuǒ,车笭中椭椭器也。椭椭当作隋隋。嶞,山之隋隋者。今本亦讹作嶞嶞者。隋隋,狭长貌也。史记索隐引三苍云:椭,盛盐豉器。师古注急就篇云:楕,小桶也,所以盛盐豉。广韵曰:椭,器之狭长。椭圆,狭长的圆。
嶞 tuò,狭长的山。《诗·周颂·般》嶞山乔岳。毛传:山之嶞嶞(duò duò)小者也。孔颖达疏:山之小者嶞嶞然,言其狭长之意也。
瓍 ? suí,随侯之珠的简称。传说中国古代隋地有个诸侯随(又写作隋)侯,发现一条大蛇受了伤,他用 *** 给它治好伤后,大蛇从江中衔了一颗宝珠来报答他,这颗宝珠就叫随珠,又简称为随,又写作瓍。
摄影 郑敏峰
附录1:
隋 隨 随 遀 ? 嫷 媠 惰 憜 墯 堕 嶞 撱 ? 椭 楕 隳 鬌 毻 瀡 瓍 ? ? 鰖 髓 膸 ? 27
附录2:
duo 惰 ? 椭 楕 堕 憜 墯 嶞 鬌
hui 隳
sui 随 遀 ? 隋 瀡 髓 膸 瓍 ? ?
tuo 毻 嫷 媠 ? 鰖
wei 撱
? jue kui lei tui tuo
附录3:
陏 隋 duò,瓜类植物的果实。
堕 墯 duò, *** 。
随 隨 suí。
椭 橢 tuǒ 椭圆,狭长的圆。
以上四字,省掉了左,只剩下了有。有,从又(手) 从月(肉),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
为您链接
*** 菜—— *** 豆豉无论是永川豆豉,还是浏阳豆豉,都没有 *** 豆豉好吃。
豆豉,这个豉, *** 县读si,轻声。外地人听到后,以为是豆丝,那是另外一种食物了。
我母亲一般用黄豆,黄豆有早黄豆,称为五月爆子,即五月份成熟豆荚炸裂开,叫五月爆子,这里的五月是阴历,大约就是早谷熟的时候;迟黄豆要到秋天才老。
栽早秧的时候,在田间地头点几窝早黄豆,会随早谷收获
霉豆豉以五月到六月为更好,此时同时可霉蚕豆做豆瓣酱。
黄豆用簸箕簸干净渣滓,淘洗干净,放锅里,加两个八角、两块桂皮,煮熟,但不能太烂,太烂容易坏,所以,煮黄豆,火候要把握好,水刚漫过黄豆,水煮干为好。
煮熟的豆子,放簾子上,簾子是细竹子或芦苇杆子编成的,在太阳下晒干,但不能太干,表皮水分干了就行了。
农家自己编的竹簾子,弄不得这么端直
霉的时候,下面用簾子、木板、簸箕等等都行,上面盖青蒿,多砍一些,盖严实,要放在阴凉不透风的地方,十五天左右即可霉好。霉的时机也要把握好,要上黄霉,黑霉就霉坏了,不能吃。
之所以用青蒿,就是因为青蒿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是稻草不能 *** ,茅草虽然好,但不容易盖严实,很容易霉得一块好一块没霉。
这种青蒿叶子很多,可以盖得很严实
霉好之后,用簸箕在太阳下晒,晒的时候,扖几遍,扖是 *** 土话,读ha之一声,然后用筛子把霉筛下来。
随后的工序是用酒喷一下,和匀,然后和入适量辣椒酱,辣椒酱很咸,不需要放盐,有足够的水分,不需要另外放冷开水,和匀,然后装坛,密封,如果用养水罈子,注意生水不要弄进去了。装坛一两个月就可以吃了。
晒了之后,把霉筛干净,这样才不苦
我母亲七十岁之前做的豆豉都很好吃,后来做的就不咋地了。
烩豆豉。这道菜很简单,从坛子里舀一碗豆豉,生姜切碎,大蒜苗切小段,锅烧热,油放多,倒入豆豉,炒两下,放入生姜末,炒几下,放入大蒜,再炒几下,香味出来了,就可以熄火装碗了。非常下饭,香。放青红辣椒,也好,但要先炒,放一丝盐,再炒豆豉。
回锅肉
回锅肉烩豆豉。新鲜肉煮熟,切片,辣椒削片,大蒜切段,生姜切丝,锅烧热,放少量油,放入肉片炒卷,放入辣椒,放一点盐,多炒几下,放入豆豉、生姜、大蒜,炒出香味的时候关火装盘。
豆豉葱白汤。冬天里,你吹了较长时间冷风,这个时候,你需要喝一碗豆豉葱白汤。锅里放一碗半水,豆豉一把,葱白三根,这里的从是小葱,放在水里煎,煎成一碗,或者大半碗,趁热喝光。能够发出汗来更好,办法是,立即睡入厚被子里面,蒙头大睡。汗出来了,洗个澡,非常轻松爽快。
四两拨千斤栀子豉汤证今 *** 要讲我的一个病例,这个病例让我感到很惊讶,一共只用了栀子豉汤的三味 *** ,就把一个高热7天、西医诊断还不是很明确的病给治好了。
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12岁,他们一家人准备到外地去,所有手续都办好了,车票也买好了,10天后就出发。可孩子突然发热,之一天、第二天还在家里,后来体温越来越高,医院就在他们家对面,就去住院了。检查白细胞靠近2万,医院给予常规处理,具体用什么 *** 不太清楚,但抗生素、激素我想总是应该用了吧,但是体温还是一直不退。
孩子爸爸想到中医也许会有办法!就请我去医院看看。我去了以后,望、闻、问、切,孩子还比较配合。那他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其体温因用 *** 的关系,有时低一点,但一般还在40℃左右。没有怕风恶寒。有点很奇怪的就是莫名其妙地咬牙切齿,在床上坐躺都不安宁,夜里睡不好,爬来爬去很烦躁的样子。身上看不出什么大汗,但是颈部、肩部、头部总是有点汗,也不多。口苦口臭,还有恶心,但没有吐,咽喉干, *** 特别臭又黄。
腹诊,心下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痞硬,胸胁也没有苦满,整个腹肌按之是中度的弹 *** ,没有特别虚,也没有哪个地方有什么痞硬,没有腹直肌拘紧,压痛动悸、振水音都没有。 *** 也正常。舌红,舌苔白,脉象数。
四诊结束后,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印象,这样一种发热,烦躁咬牙切齿,夜里爬来爬去,又没有恶寒,综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栀子生姜豉汤证,接下去进行方证鉴别。
方证鉴别前要进行方向 *** 辨证,就跟我们讲的六经排除一样。
而我喜欢从四个方面去排除:即是不是三阴?是不是太阳?是不是阳明?是不是少阳?
脉象、腹证、精神状态不像是三阴病,所以基本上把三阴病给排除了。三阴病也有烦躁的表现,如黄连阿胶汤证,还有猪苓汤证但是其他脉象、精神、体能、腹证都应该偏虚一点。这个患者没有偏虚的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三阴病。
患者没有头痛、恶寒、怕风的症状,脉象不浮,所以基本排除太阳病。
阳明病就是胃家实,胃肠有积滞,出现腹部疼痛胀满、 *** 秘结这些重要的症状,要用承气汤这类方子治疗。这个患者没有这些症状, *** 正常,腹部虽有弹力,但是没有压痛和特别的胀满,所以也排除了阳明病。
剩下就是少 *** 。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患者虽然没有目眩,但是有口苦、口臭、咽干的症状,可以确定为少阳证。
接下去就是方证的鉴别。少阳证里面有一大堆的方证,怎么鉴别呢?
之一,患者有发热、恶心,但是没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可以排除了柴胡剂的方证。
第二,患者虽然有烦躁、大热、汗出这些 *** 汤的症状,但是没有大汗,只是颈脖部位有汗,没有口渴,有懊侬、反复颠倒、咬牙切齿,与 *** 汤证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也排除 *** 汤证。
第三,虽然患者有烦躁、大热,也有汗出,但是没有口渴,也没有咳嗽气喘,这就跟麻杏甘石汤证区别开了。前面讲了,麻杏甘石汤证有发热、口渴、汗出、咳嗽气喘,而患者没有咳嗽气喘、口渴,有一点汗出,虽然有大热、烦躁,但最重要的症状没有,所以也不是麻杏甘石汤证。
第四,虽然有发热,但是没有那么口渴,没有 *** 不利,腹部没有悸动,也没有振水音,这就和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这一类区别开了。
第五,患者没有腹痛、腹泻,没有心下痞硬, *** 正常,所以就和半夏泻心汤类证区别开。
第六,虽然有烦躁不得眠、大热、汗出、恶心,但是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下利,没有 *** 不利,没有小腹胀满,可以与猪苓汤证也区别开了。同时,猪苓汤证应该是属于三阴病的一种,但是其发热、睡不着觉、烦躁、汗出、恶心等症状跟少阳病很像,所以还是需要再鉴别一下。
以上这六个方面的方证鉴别,基本上就把一些跟栀子豉汤证相似的方证排除了。
患者栀子豉汤证的发热、懊侬等症状很典型,但是栀子豉汤在康治本里有三个类方,即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故还需要鉴别。栀子甘草豉汤证会出现一种少气、张口呼吸之类患者没有以上的症状,可以排除掉。患者有恶心,这跟栀子豉汤也有点不一样。这样剩下来就是栀子生姜豉汤证了。
以上就是一个有序的辨证过程。这个过程,医生完成它可能就是一刹那的。接着几步走下来,他在脑中自动地进行逐个鉴别:胸胁苦满没有, *** 没有腹泻,没有汗多,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少气等,就这样一下子就过了。
康治本第24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患者发热懊侬,出现了烦躁,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同时出现呕吐,这个病还没有到呕吐的地步,只是恶心。所以我选择了栀子生姜豉汤,条文上各方面也都是符合的。
有人说这条文里没有发热。对!发热是它的一种非特异 *** 症状所有 *** 方都可以有发热。例如我们讲过,大柴胡汤没有发热也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桂枝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四逆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栀子豉汤也不例外。
*** 方的治疗目标中如果有“发热”的症状,初学者对于那些“不发热”的疾病反而会感到困惑。
这个条文你若深入研究,会发现其中有其他条文所没有的特点。大家仔细看看,反复读读。
时下“发汗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之一,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前经方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口诀条文式的文字记录。为什么这样讲?你仔细看看,条文前面有没有太阳病、少阳病?没有。有没有中风、伤寒?没有。条文里面有没有阴阳、痰饮等病机病因等概念?也没有。脉象有没有?也没有。
舌象有没有?也没有。条文中没有任何阴阳、五脏六腑、病因病机,没有脉象、舌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前经方时代先人成功诊治疾病后的一个记录。
第二,除了讲汗、吐、下误治以后的状态,在叙说症状、体征的后面,就是治疗的方 *** 。“虚烦”,是指心下部位按压下去没有痞硬。这里的用词都非常讲究,有特别的意思。
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读的时候要仔细,就是方的名字和组成 *** 物的名字全部一样,甚至连排列的次序都一样。栀子生姜豉汤,之一个是栀子,第二个是生姜,第三个是豆豉,这是方名。而方后 *** 物的排列,也依次是栀子、生姜、豆豉,很有意思,这个就是康治本的一个特征。方名中 *** 物名字的排列和 *** 物在方里面排列的次序是有序的,是有规律的,这是远田裕正研究发现的,非常了不起。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 之谷
同样是虚烦,为什么栀子豉汤和黄连阿胶汤不同栀子豉汤,由栀子、香豉二 *** 组成
栀子 *** 寒,能解热除烦,香豉味苦,《本经疏证》说:"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以用也。"又《本草汇言》载:"淡豆豉治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咸能治之。"
本方的功能为泄热除烦之剂,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热邪得泄,不致留扰胸膈。香豉由大豆制成,轻浮上行,化浊为清,功能宣透解郁,且能敷布胃气,对余热留扰胸膈所致的虚烦懊憹,确有良效。
临床实践证明,此方不论在汗、吐、下之前或汗、吐、下之后,只要因热邪烦扰所致之虚烦懊憹皆可用之,所以读古人书,用古人方是不能拘泥不化的。
本方前贤应用范围
1.阴虚劳复,兼感外邪者(宜加滋阴解表之品)。
2.出痘烦躁者。
3.汗下后正虚,痰涎滞气凝结上焦者。
4.治暑热霍乱可以解暑,又为宣解秽毒、恶气之圣 *** 。
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组成
黄连、黄芩,清泻心火,白芍、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解热毒,两者刚柔相济,既可扶正,又能祛邪。因而,可以治疗由于热邪伤却心肾之明,阴虚阳亢,水枯火炎所造成的各种证候。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用以治疗邪随热化伤却心肾之阴,阴虚阳亢,而出现心中烦不得眠的证候。
临床治疗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眠,有卓越的效果。
本方前贤应用范围
1.《张氏医通》:黄连阿胶汤治热伤阴血便红。
2.《医宗必读》:黄连阿胶汤,一名黄连鸡子汤,治湿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
今天的南宁的发展越来越快,
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说普通话的南宁人越来越多,
但现在的南宁白话,
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味道了。
很多原本属于我们南宁方言的词汇,
大多被遗忘了,
身为南宁人的你,还记得几个?
日常语言篇
湿
湿
水
释义:小意思的意思。
比如:我帮助了你,你要请我吃饭,那我就可以说,湿湿水啦,不用请啦!
搵
住
释义:找的意思。
比如:我想问你借个东西,你不想借,你就可以说搵住搵住(找住找住)以此来推脱。另外如果是找 *** 可以用。
***
马
释义:狡猾的意思。
比如:啊,你这个人 *** 马 *** *** ,都不知道在想什么。
搞
掂
噻
释义:完成、做完的意思。
例如:你交代给我的事搞掂噻。
恁
嘿
释义:绝对不是形容你很黑的意思。是很土,俗气的意思。
和漆黑( *** ),费黑(很浪),颠嘿(疯子)是亲兄弟。
例如:穿成这样你真是恁嘿。
点
样
释义:怎么样的意思,点读ding。
比如问你最近怎样,就可以问“最近点样啊”
生活用语篇
着
衫
释义:穿衣服的意思。读音为(zuo shan 前者轻声读 )。
天那么冷,你着衫喂。(你穿衣服喂)
今
朝
释义:今天的意思。读“geng jiu”,
例如:我今朝其身(起身)吃过早(早餐)。
徛
住
释义:站住的意思。徛读ki jv,表示站在那里不许动的意思。
例如:你个嘢仔徛住那个等我回来。
几
多
释义:多少的意思。读(gei duo)
比如:问你这个多少钱,就说“这个几多”钱?
乜
野
释义:什么的意思。读mie ye ,
比如:你想问吃什么,就可以说 吃乜野,做乜野,搞乜野。
自然篇
热
头
释义:太阳的意思。 也可以读日头,形容很热。
月
光
释义:月亮,晚上的意思。
不是有首歌唱的,月光光,照地堂,就是形容月亮的光影照在地上。
天
星
释义:星星的意思。
老豆,我们一起去睇天星吧。(看星星)
落
雨
释义:下雨的意思。
落雨大,水浸街,小时候著名的童谣就是这样唱的。
翻
风
释义:刮风的意思。 形容风很大。
例如:天日(明天)翻风咯,记得多穿件衫。
吃饭篇
过
早
释义:早餐的意思。
午饭是“晏饭”(rìān )。晚饭是“夜饭”。
豉
油
释义:酱油的意思。念“xi you”。 分为生抽和老抽。
筷
手
释义:筷子的意思。(念“fai”) 帮我拿对筷手,就是帮我拿对筷子的意思。
称呼篇
仔
释义:形容动物个体的称呼,作为末句加进去。
比如:男仔、女仔(男孩女孩)、妹仔、公仔(小男孩女孩)、肥仔(胖子)、鸭仔、鹅仔、狗仔、 *** 仔、
也可以形容状态:
比如:哀仔、靓仔、傻仔、痴仔、精仔、
婆
释义:一般指女 *** 的意思。 作为末句加进去。
太一般的就不说了,说一些特别的
例如:车衫婆(女裁缝)痴婆、肥婆、三八婆(不正经的女人)
佬
释义:一般是形容一种职业人,男 *** 居多的角色。
例如:飞发佬(理发师)、番 *** 佬(外国人)、 打铁佬(铁匠)、 木工佬(木匠)、“佬”前加形容词则常带贬义。如:诸(土包子)、索佬( *** )、盲佬(瞎子)
诸如此类的南宁白话方言还有很多,
小南仔就不一一列举了, *** 播娱乐节目
↓↓↓↓↓↓↓↓
下面还有,在南宁下面的这些都不一样!
南宁的传说】
在南宁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宁的冬天爱上了南宁的夏天,可是他们始终不能相见,后来,他们为了能够在一起,南宁的冬天干掉了春天,夏天灭掉了秋天,从此,南宁的冬天和夏天永远在一起了。
【南宁顺口溜】
帝都毁一生,魔都毁三代,要是来南宁,必成高富帅。妹丁会卖萌,妹仔很可爱,友仔很亲切,靓仔天然呆。 *** 全国来,纯爱会很嗨。男女四六开,取向看心态。我们中山路,吃嘢特别赞。烧烤随便吃,酸嘢最牛掰。秋高气爽时,美丽青秀山。登高看南宁,要来你赶快!
【正宗的南宁妹纸】
南宁女孩特好,有种浑然天成的大气与切咧!
骨子里带着小小的傲娇,走近才懂得她确实很实在。
有市井气质却不谈,只对文艺小情调的在意。
钱,有多少花多少,日子怎么都是过,
她们不在乎是建政路烤生蚝还是南铁田螺煲…
她们不挑不怨不乱,人,认定了就往死里爱。
事,说好了就去办。南宁妹纸很直率,值得爱!
【看懂南宁的路就看懂了人生】
人生,就像老友粉,酸甜苦辣咸,尝尽人生百态。
生活,就像淡村市场,绕了好多弯,总是找不到出口,但走到哪里又都是出口。
心情,就像民族大道,总是堵得慌,从来没有顺畅过。
爱情,就像过南宁大桥,表面看色彩斑斓!走上去,短波晃荡!
事业,就像中山美食街,我们总是走走停停,有的时候你走不动,有的时候你又不能停下脚步!
婚姻,就像挤公交,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南宁撩lan民谣】
民歌湖的浪,农院路的美,广艺的妹子夺花魁。
步行街的潮,万象城的洋,盛天地的 *** 腿好长。
大学路的灰,五象区的土,青秀山空气会飞舞。
水街的生榨,人民路的汤,七星路的老友队很长。
凤岭的富,中山的古,单身的南宁仔最命苦!
【南宁最遥远的距离】
你在南湖公园赏花,我在星湖路堵成渣;
你在悦荟广场牵手,我在万象城见网友;
你在三中升大学,我在一中又复读;
你在万达搞派对,我在淡村挨剁肉;
你在吴圩等飞机,我在大沙田等摩的;
你在民歌湖嗨皮,我在人民公园找真爱!!
【南宁姑 *** 座右铭】
你骂我可以,别带上我老豆 *** ,这是底线!
你撩男人可以,别泡我lan公,这是原则!
打架可以,别打我友女,这是规矩VO!
你给我记着:不是我怕你,我只是不想给家里人搞搞震。
今天你要敢踩在我头上,明天我就敢骑在你家坟上!
我不管你人际关系多硬颈,请你好好跟我说话,
一般我不黑搞事,一旦你惹我,看谁o,看谁咧!
标签: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