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养肝,夏养心”,传统养生认为: *** 五脏功能的活动会随着四季阴阳消长而变化,夏季主火,相应于心,而心脏又是 *** 的生命之源,因此夏季对心脏的养护至关重要。古人将食物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其中红色对应着心脏,入伏后养心,传统的“三红汤”也是伏天里尤为推荐的,民谚:“入伏三红,伏天无烦恼”说的正是如此。
三红是哪三种食材?
1、红豆:这里的红豆要选用赤小豆,赤小豆从古至今一直都是 *** 食兼具的优质食材,也是老百姓公认的祛湿食材,入伏后 *** 湿热重,适当的吃一些赤小豆刚好能缓解三伏天因为湿热带来的不适。
2、红皮花生:花生味甘 *** 平,与赤小豆一样是 *** 食兼具的食材,除了富含蛋白质之外,还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铁元素等营养元素,补充营养、开胃促吸收都不在话下,难怪清代著名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夸赞其“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3、红枣:民间常有“日食一枣,长生不老”的说法,红枣富含 *** 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多食有助于可提升身体的元气。
三红汤也就是将以上所提到以赤小豆、红皮花生和红枣为主料熬煮的汤水,不管男女老少,在夏季精神不振时,隔三差五的喝上一碗三红汤,不但能清热祛湿,还能补充营养、提升元气,是一道很适合三伏天食用的养生汤饮。
三红汤
所需食材:红豆小半碗、红皮花生适量、红枣6颗、 *** 少量。
1、小半碗红豆淘洗干净,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1个小时以上,红皮花生同样淘洗干净,放入水中浸泡,红枣清洗干净切圆片。
2、煮锅中倒入足量的清水,加入浸泡过的红豆和红皮花生,开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左右,这时的红豆已经差不多煮开花了。
3、切好的枣片倒入锅中,继续用小火煮15分钟左右,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适量的 *** ,搅拌至 *** 融化即可关火,一碗清甜的三红汤就做好了。
——老井说——
三红汤中的红枣、红豆和红皮花生没有固定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加入食材的量。如果想要花生和红豆的口感绵软一点的,可以延长熬煮的时间,等红豆全部都煮开花,再下入红枣片熬煮,这样熬煮出来的三红汤豆质会更软。
花生适当“代餐”?好多人一直吃错了!这样做才是“长寿果”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对于花生,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餐前小菜、煲汤、饮料、甜品等中都会有它的身影,很是美味。
花生又有“长寿果”的美誉,相比其它坚果,它不仅 *** 实惠,含有的植物蛋白、烟酸、维生素B1和膳食纤维等含量还很高。
但对于花生,有些人还是有个顾虑——脂肪含量非常高,担心吃了会发胖,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血脂。不过,最新一项研究则为大家解决了这一担心……
近日,国际营养领域权威期刊《美国临床营养学 *** 》发表了一项研究称: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制谷物制品,可以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
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 *** 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比如腹型肥胖、血糖偏高、血压偏高、 *** 三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等。它们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逆转和遏制发展为这类疾病的重要窗口。
代替部分主食,辅助逆转代谢综合征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招募了224名具有代谢综合征或高风险的志愿者。
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花生干预组(共113人),或对照组(共111人)。在12周的干预过程中,志愿者每日在午餐和晚餐前一小时,分别食用一小袋28克的轻盐烤花生,或与烤花生等能量的白米糕。其它饮食不变。
最后结果发现,花生干预组体重有降低趋势,且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是对照组的2.33倍。
代替部分红肉,稳定血糖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在饮食中用适量花生来代替部分红肉,患糖尿病的风险能降低21%。
这是因为花生能减缓 *** 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特别是早上吃些花生,既能提升饱腹感,又能防止升糖过快。
减缓 *** 三酯水平升高
一项美国营养学教授的实验研究显示,总的饮食一样的情况下,食用花生的人比没有食用花生的人,其饭后血液中的 *** 三酯水平低32%。
可见一定量的花生有助于阻止 *** 三酯快速升高,从而有利于血管正常扩张,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所以,对于有代谢综合征或者已形成相关疾病的人群,日常可以用花生代替部分主食和红肉,但量要控制在20克以内,且不要吃炸的、糖制的。
①高尿酸、痛风患者
花生含有大量嘌呤,每百克花生中,嘌呤含量高达96.3毫克。食用嘌呤过量,在体内代谢后容易生成大量尿酸,有诱发高尿酸血症、痛风发作的风险。因此有此类疾病的人应不吃或少吃花生。
②慢 *** 肾病患者
花生是高蛋白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达25%~35%,其营养价值在植物 *** 蛋白质中仅次于大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优质蛋白的来源之一。
但蛋白质的代谢和重新吸收主要由 *** 负责,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肾小球过滤功能已经受损,大量蛋白质将带来较大负担,容易诱发蛋白尿,进一步加重病情。
③肝胆疾病患者
花生中的脂类物质需要通过胆汁来消化吸收,还会促使游离的脂肪酸以磷脂的形式,由肝脏通过血液向外输送,因此对肝胆的脂肪代谢效率有一定影响。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是花生的优点。
不过对于肝胆疾病患者来说,胆汁分泌不足或者肝功能受损,都会阻碍花生的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引起腹泻、消化 *** 、便溏等问题。
④油脂分泌旺盛者
花生是油 *** 的食品,含有大量磷脂,过量食用后可能影响到皮肤毛囊分泌油脂增多, *** 皮肤表层的微环境,增加 *** 、丘疹或脓疱出现的风险以及微生物感染风险。
另外头皮的油脂分泌增多,还容易造成瘙痒、皮屑、头螨、掉发等问题。
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很多,加工的花生豆、花生油、花生酱、花生糕点等,其实都不如直接食用花生对身体更好。而在诸多烹饪方式中,水煮通常是更佳的选择。
有研究显示,煮花生中所含的某些营养成分比鲜花生、晒干花生和烘烤花生多出4倍以上,且这些物质能对相关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其次,醋泡花生也能尽量保留较多的营养,少量的食醋也可振奋食欲,强化对营养的吸收。
资料: *** 回家吃饭
编辑:陆佳妮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区领导干部“组团”赴松江开展培训
区领导高温走访慰问驻区部队、优抚对象和基层一线劳动者
高温天更换污水管,这群普陀人一周解决居民漏水难题
普陀区召开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第三次调度会
普陀区委 *** 会第90次会议召开
【 *** 中国节?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来源:中国新闻网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包括七夕在内的岁时节日,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七夕的由来和种种习俗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七夕的美食有巧果及一些时令水果,七夕观星则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源自天象崇拜?
关于七夕的起源,主要有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等说法。
资料图:传统七夕祭星仪式。吕明 摄
实际上,七夕主要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 *** 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 *** 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 *** 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 *** 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资料图: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现场。 郑洁 摄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 *** 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 *** ,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资料图:民众体验投针验巧。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 *** 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节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资料图:《鹊桥相会》剪纸作品。苗凤强 摄
其实历朝历代的七夕节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汉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晋代则是吃汤饼,“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
宋朝时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节日食品也较为丰富,有煎饼、果食等等。据记载,“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世的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为何要吃桂圆、花生等食物?
七夕来临之际,人们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时令瓜果,如在乞巧时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有些地方还有食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的习俗,含有求子生子的寓意。七夕时某些地方有拜床母、种生求子的习俗,也是此类寓意。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 *** 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记者 上官云)
(来源:中新网)
“天赦吃一宝,添福又添财”,今天甲午天赦日,“1宝”指啥?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乐子,想的办法!小谈食刻和你一起认真对待吃下的食物!
导读:
今日和老人闲聊的时候,给我普及了一个知识,那就是“天赦日”,村里的一位老先生,特别信这个,我当时就问起这个“天赦日”,到底是啥意思,有什么讲究?
“天赦日”说的是人们在这一天,如果忏悔的会,承认自己以前的过错,那么就会得到上天的原谅,从“天赦日”过后,一切又是新的开始,以前所有的过错都既往不咎。虽说这个听起来有些扯,不过反过来想,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老话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知道自己犯错了,有这么一天可以得到改变,重新开始,我想大部分人是愿意的。况且“天赦日”也并不是有很多,一般是指春戊寅,夏甲午,秋戊申,冬甲子。这四个特殊的日子,这样看来,犯错改过自新一定要趁早。
按照《星命书》上的说法“赦日是春季的戊寅日,夏季的甲午日,秋季的戊申日,以及冬季的甲子日”,是“天赦日”,这一天要忏悔祈福。既然是祈福那必定要以素食为主。今日甲午“天赦日”,老人说“天赦吃1宝,添福又添财”,1宝是啥?
“天赦日”有必要吃素食吗?
如今已经进入仲夏时节,即使不是“天赦日”我觉得也应该,多吃一点素食,天气炎热如果吃太多油腻之物,人会感觉到困倦,并且不容易消化,容易造成积食之类的,而多吃一点素食,能够保护肠胃, *** 比较的精神,在加上一些素食,它是有非常好的寓意的。
所以我觉得一年当中,有那么几天吃素食,对于 *** 健康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既然今天是“天赦日”,不妨一起来瞧瞧,这个添福又添财的三宝是啥?
天赦吃1宝,添福又添财?一宝是啥?
花生
花生又叫“长生果”,自古以来,都是非常不错的营养坚果,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还有钙元素,对于那些抵抗力差的朋友来讲,尤其要多吃一点花生,它寓意着吃掉病灾,身体健康,自然就可以起到添福又添财的作用。
推荐做法【水煮花生】
花生冲洗干净,然后直接放入水中,煮的时候可以放入卤料包,直接在超市中就可以购买,不愿意麻烦的话,来点桂皮还有八角,另外再来一点,花椒,放入少许的盐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煮的时候,直接用干花生就可以了,煮好以后,记得要焖一会,这样的话,容易入味吃着也更加的鲜美,夏天用它下酒还是很不错的。
【食刻说】
“天赦吃1宝,添福又添财”,今天甲午天赦日,“1宝”指啥?这个一宝指的其实就是花生,“天赦日”我们要注意吃一些消灾祈福的食物,像花生不仅有好的寓意,还有实际的营养价值,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低糖、无糖”背后的甜味剂【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低糖产品如今更受到青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建议,居民蔗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倡导使用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甜味剂既能满足市民对甜味的渴求,又能做到低糖、无糖,近年来颇受市民追捧。记者调查发现,甜味剂不仅普遍存在饮料中,各类食品中也存在,甚至连腌制类的咸菜都会使用甜味剂。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本月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钠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 *** 疾病风险。有关糖和甜味剂对 *** 的影响,学术界也有着 *** 。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调查 超市食品和饮料中普遍有使用甜味剂
近年来,国家 *** 了一系列减糖控糖的相关政策,代糖由此走进公众视野。代糖指的是人工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以及天然提取物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还有一些糖醇类功能糖如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
在政策引导和 *** 健康意识提升的驱动下,食品饮料行业掀起了低糖、无糖的消费热潮,记者探访多家商超发现,甜味剂在食品和饮料中普遍存在。记者查看多款无糖、低糖饮料上的包装信息,发现人工甜味剂频频出现在配料清单中。某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喝无糖、低糖的饮料。市民王女士表示:“无糖饮料不含糖却有甜味,满足了我既想减肥又想吃甜食的愿望。”
无糖产品的线上销售也同样火爆。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无糖饮料”,发现多个品牌的饮料产品都推出了无糖系列。据艾媒咨询2022年调研,中国消费者对碳酸饮料含糖的看法主要为偏好低糖(55.7%)、偏好无糖(23.0%);还有调查显示,某电商平台站内“无糖、低卡、低脂”等关键词的主动搜索量2年来增长了34%。
不只饮料,食品中也普遍存在甜味剂使用情况。记者在某超市食品区看到,一款咸味花生就添加了甜蜜素、糖精钠等多种甜味剂;而在一款饼干中则添加了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等甜味剂。记者随后查阅各种食品包装发现,面包类、果冻类、水果罐头类、调味料类、脱壳熟制坚果等产品均有甜味剂的身影。意想不到的是,连咸菜类腌制食品也有使用甜味剂作为调味。
检测 甜味剂超范围、过量使用现象依然存在
记者了解到,尽管甜味剂被允许使用,但也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的情况。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今年关于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中,一款麦香酥麻花的糖精钠检测值就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记者查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和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抽检报告了解到,在蔬菜腌制品、水果蜜饯、坚果及炒货、冷冻饮品以及果冻中都有出现甜蜜素超标,不仅农贸市场、非品牌、散装食品中存在,正规超市的产品也存在违规添加甜味剂的情况。去年8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对某企业进行处罚,因其经销的进口橙汁检出安赛蜜不合格。而按规定,果蔬汁属于食品添加剂例外产品,安赛蜜属于不能添加到果汁里的甜味剂之一。
今年5月19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10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称,广东某食品企业生产的逍遥 *** 果,其甜蜜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属于超 *** 使用;今年3月17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6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也直指甜味剂超 *** 使用问题:某食品厂生产的脆甜荞头,其糖精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深圳市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实验室对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清远市市售的16类、合计1018份食品样品中甜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显示,蜜饯凉果类、腌渍的蔬菜类、糕点类和饮料类4类食品中部分样品的甜蜜素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风险较高。
此外,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和烟火味十足的豆浆也存在违规使用甜味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在使用了不得添加于饮料类食品的糖精钠,其次是超 *** 使用甜蜜素。而街边小店所卖的馒头也存在类似问题:今年2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57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称,数家点心店加工自制的馒头,其甜蜜素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监管 允许使用甜味剂 一旦滥用将严厉查处
对于甜味剂的应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更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含餐饮服务提供者)严格按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防止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特别提到,积极推行减盐、减油、减糖行动,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同时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食品原辅料控制和检验,对食品原辅料中包含的食品添加剂合并计算,防止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 *** 使用。
在甜味剂混合物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多种甜味剂组合使用的安全 *** 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醒,我国食品中甜味剂的联合使用现象普遍,有45.61%的食品使用2种及以上的甜味剂,最常见的前5种甜味剂依次为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和糖精钠。
甜味剂一旦发现被滥用,相关部门也将严厉查处。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责令企业查清产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控制风险,并进行整改;同时要求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将相关情况记入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按规定在监管部门网站上公开相关信息。
甜味剂并非必然选择
天然甜味剂相对安全风险更小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 *** 正常需求。”在他看来,不是甜味剂或糖本身不好,而是过量不好。“一些市民为了克制能量摄入过多而选择零卡的甜味剂替代高能量的白砂糖,但如果日常能遵守膳食指导,做到能量平衡,那就不需要刻意规避白糖,也不需要选择甜味剂来代替。”
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 *** 内。”
华霄介绍,天然甜味剂一般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有三种,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天然甜味剂是甜菊糖苷,它是从南美洲一种菊科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而我国是世界更大的甜叶菊种植国和甜菊糖苷生产国;此外,罗汉果里面的罗汉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剂,但这两种甜味剂目前因为种植量和生产成本问题, *** 相对较高,没有大规模推广。
但即使是天然甜味剂,在学界也存在争议。华霄说,目前已有很多科学研究认为甜菊糖苷具有正面的生理功效,如调节代谢、对抗心血管疾病等,但也有观点认为包括甜菊糖苷在内的甜味剂欺骗了大脑的甜味神经,可能会引起胰岛素分泌混乱,但该说法还没有被证实。“总之,各种甜味剂在法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但长期摄入的话,理论上天然甜味剂安全风险更小一些。”
对于市民选购带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华霄建议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的。“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较长的食用历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肠中可以被微生物发酵代谢;而人工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 *** 一般不能代谢,安全 *** 存在一些疑问。”(周伟良)
来源: 广州日报
花生适当“代餐”?好多人一直吃错了!这样做才是“长寿果”对于花生,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餐前小菜、煲汤、饮料、甜品等中都会有它的身影,很是美味。
花生又有“长寿果”的美誉,相比其它坚果,它不仅 *** 实惠,含有的植物蛋白、烟酸、维生素B1和膳食纤维等含量还很高。
但对于花生,有些人还是有个顾虑——脂肪含量非常高,担心吃了会发胖,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血脂。不过,最新一项研究则为大家解决了这一担心……
01花生适当“代餐”好处多
近日,国际营养领域权威期刊《美国临床营养学 *** 》发表了一项研究称: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制谷物制品,可以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
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 *** 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比如腹型肥胖、血糖偏高、血压偏高、 *** 三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等。它们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逆转和遏制发展为这类疾病的重要窗口。
代替部分主食,辅助逆转代谢综合征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招募了224名具有代谢综合征或高风险的志愿者。
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花生干预组(共113人),或对照组(共111人)。在12周的干预过程中,志愿者每日在午餐和晚餐前一小时,分别食用一小袋28克的轻盐烤花生,或与烤花生等能量的白米糕。其它饮食不变。
最后结果发现,花生干预组体重有降低趋势,且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是对照组的2.33倍。
代替部分红肉,稳定血糖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如果在饮食中用适量花生来代替部分红肉,患糖尿病的风险能降低21%。
这是因为花生能减缓 *** 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特别是早上吃些花生,既能提升饱腹感,又能防止升糖过快。
减缓 *** 三酯水平升高
一项美国营养学教授的实验研究显示,总的饮食一样的情况下,食用花生的人比没有食用花生的人,其饭后血液中的 *** 三酯水平低32%。
可见一定量的花生有助于阻止 *** 三酯快速升高,从而有利于血管正常扩张,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所以,对于有代谢综合征或者已形成相关疾病的人群,日常可以用花生代替部分主食和红肉,但量要控制在20克以内,且不要吃炸的、糖制的。
02花生虽好,但四类人不建议
①高尿酸、痛风患者
花生含有大量嘌呤,每百克花生中,嘌呤含量高达96.3毫克。食用嘌呤过量,在体内代谢后容易生成大量尿酸,有诱发高尿酸血症、痛风发作的风险。因此有此类疾病的人应不吃或少吃花生。
②慢 *** 肾病患者
花生是高蛋白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达25%~35%,其营养价值在植物 *** 蛋白质中仅次于大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优质蛋白的来源之一。
但蛋白质的代谢和重新吸收主要由 *** 负责,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肾小球过滤功能已经受损,大量蛋白质将带来较大负担,容易诱发蛋白尿,进一步加重病情。
③肝胆疾病患者
花生中的脂类物质需要通过胆汁来消化吸收,还会促使游离的脂肪酸以磷脂的形式,由肝脏通过血液向外输送,因此对肝胆的脂肪代谢效率有一定影响。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是花生的优点。
不过对于肝胆疾病患者来说,胆汁分泌不足或者肝功能受损,都会阻碍花生的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引起腹泻、消化 *** 、便溏等问题。
④油脂分泌旺盛者
花生是油 *** 的食品,含有大量磷脂,过量食用后可能影响到皮肤毛囊分泌油脂增多, *** 皮肤表层的微环境,增加 *** 、丘疹或脓疱出现的风险以及微生物感染风险。
另外头皮的油脂分泌增多,还容易造成瘙痒、皮屑、头螨、掉发等问题。
03水煮、醋泡更合适
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很多,加工的花生豆、花生油、花生酱、花生糕点等,其实都不如直接食用花生对身体更好。而在诸多烹饪方式中,水煮通常是更佳的选择。
有研究显示,煮花生中所含的某些营养成分比鲜花生、晒干花生和烘烤花生多出4倍以上,且这些物质能对相关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其次,醋泡花生也能尽量保留较多的营养,少量的食醋也可振奋食欲,强化对营养的吸收。
( *** 回家吃饭)
你确定,我是你喜欢的菜?种菜要用肥,种菜要用有机肥,菜友们都知道种菜要用肥,而且要用有机肥,那么什么是有机肥,它有哪些优点?
有机肥是利用各种来源于动植物残体或人畜 *** 物等有机物料,进行发酵或直接耕埋使用的一类自然肥料,也称为农家肥。
有机肥除了含氮磷钾等养分外,还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等物质,这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目前市场上的有机肥很多都是利用动物粪便、作物秸秆、压榨完油的饼类等发酵而成的。广义的有机肥有以下各类:
堆肥:各类秸秆、落叶、青草、动植物残体、人畜粪便为原料,按比例相互混合或与少量泥土混合进行好氧发酵腐熟而成的一种肥料。
沤肥:沤肥所用原料与堆肥基本相同,只是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厩肥:指猪、牛、马、羊、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秆垫料堆沤制成的肥料.
沼气肥:在密封的沼气池中,有机物腐解产生沼气后的副产物,包括沼气液和残渣。
绿肥: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如豆科的绿豆、蚕豆、草木樨、田菁、苜蓿、苕子等。非豆科绿肥有黑麦草、肥田萝卜、小葵子、满江红、水葫芦、水花生等。
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肥料品种之一,作物秸秆含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N、P、K、 Ca、s等。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这些元素经过矿化再回到土壤中,为作物吸收利用。
纯天然矿物质肥: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天然 *** 钾镁肥等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天然物质。此类产品要通过有机认证,并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才可用于有机农业。
饼肥:菜籽饼、棉籽饼、豆饼、芝麻饼、蓖麻饼、茶籽饼等。
泥肥: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港泥、湖泥等。
但是咱们菜友们不要谈化肥色变,有机肥与化肥要合理施用才能提高肥效,让咱们种的菜长得更好。
只吃了一粒花生,被送入了ICU?医生:花生是长寿果,也是催命符“快来人啊!救救我爸!他呼吸很困难!”
医院急诊室里听见小沈的急呼,医生和 *** 立即把小沈的 *** 扶上病床进行急救。经过一番抢救后,小沈的 *** 呼吸渐渐恢复平稳, *** 帮他擦着额头上的汗......
医生问及小沈,为什么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小沈回答说:“只是吃了一几粒花生就变成这样了,难道是花生有毒?!”
医生安抚道:“花生没毒,你 *** 可能是对花生过敏了。”
小沈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世界无奇不有,但自己的 *** 居然会对小小一粒普通又常见的花生过敏。
从营养价值来看,花生是当之无愧的“长寿果”,富含多种营养,既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做成美味佳肴。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份好处,大多数人把花生当有营养的食物来吃,对少部分人来说,却是避之不及的“ *** ”。
一、花生也有“彩色”,什么颜色的花生最有营养?
花生并不只是有常见的粉花生,也有黑花生、红白花生、紫黑花生等,它们指的是花生晒干后的花生衣颜色。目前已知的花生衣有11种,不同颜色的花生在营养价值来看并无区别。
但是从遗传学来说,颜色越深的花生,它的遗传力越大,总体来说紫红色大于红色,红色大于粉红色,粉红色大于白色,依次递减。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利,故意混淆不同颜色花生的营养价值,吹擂自家的花生如何与众不同,其实那些所谓的高营养价值花生大多是人工染色得来。那么如何分别染色的花生呢?
花生 *** 分为种皮和胚,在种皮的尖端处有白色痕迹,如果彩色花生的种皮尖端没有白色痕迹,说明这个彩色花生是染色而成,非天然彩色。
除此之外,将彩色花生放于清水中浸泡,如果水变色,彩色花生也没有因此变色,就说明花生是真的彩色,如果花色表面发生褪色反应,就说明是染色得来。
二、花生再好,有5类人却不能碰
花生因其丰富的白藜芦醇、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被人们誉为“长寿果”。可是花生再好,也有一部分不能吃花生,否则就容易引起疾病。
对花生过敏的人
有一部分人DNA中就有对花生易过敏的基因,因此他们天生就对花生过敏,只要食用就会出现血压低、呼吸急促、甚至休克,而且这种现象无法缓解和治疗,只能不碰或少吃。尤其是一些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如花生油、花生酥、花生零食等,稍不注意食用就会过敏,应该尽可能的分食。
5岁以下的宝宝
花生虽然营养高,属于常见的食疗食物,但是对于5岁以下的宝宝,花生就是导致肠胃不消化,引起宝宝腹痛腹胀的凶手。此外,5岁以下宝宝的吞咽能力和咀嚼能力较弱,食用花生得不到充分咀嚼,容易有窒息风险。
不能摄入脂肪的病人
花生可做花生油,可见花生中天然油脂成分含量很高。对于一些不能摄入脂肪的病人,花生就催命符。特别是患有高脂蛋白血症的人,吃了花生就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对病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脾胃弱者
通常脾胃弱者的消化 *** 都不是很好,而花生属于坚果类食物,一旦进入肠胃就会难以被消化,造成脾胃虚弱患者负担,易出现慢 *** 腹痛、腹泻、消化 *** 等症状。
胆囊切除后的人
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进行正常存储,对于高脂型的食物势必无 *** 常分解和消化。花生属于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这两者对于胆囊切除后的人都是加重肝胆负担的成分,因此更好不吃花生。
花生具有凝血止血、补血通乳、促进发育、提高代谢等好处,但作为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放心食用。而且花生不要与黄瓜、螃蟹同食,否则容易引起腹胀腹泻,因此建议大家适量食用花生。
参考资料:
<1>李倩<1>,滕葳<2>,柳琪<2>.“彩色”花生:哪一色最营养
.大众医学,2016:41. <2>吃对是福.常吃花生防癌降血压?这6类人吃了相当于“服毒”.知乎.2018.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上官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包括七夕在内的岁时节日,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七夕的由来和种种习俗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七夕的美食有巧果及一些时令水果,七夕观星则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源自天象崇拜?
关于七夕的起源,主要有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等说法。
实际上,七夕主要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 *** 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 *** 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 *** 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 *** 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 *** 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 *** 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 *** ,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资料图:民众体验投针验巧。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 *** 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节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其实历朝历代的七夕节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汉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晋代则是吃汤饼,“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
宋朝时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节日食品也较为丰富,有煎饼、果食等等。据记载,“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世的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为何要吃桂圆、花生等食物?
七夕来临之际,人们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时令瓜果,如在乞巧时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有些地方还有食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的习俗,含有求子生子的寓意。七夕时某些地方有拜床母、种生求子的习俗,也是此类寓意。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 *** 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