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被人们代代传诵。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称“踏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代人们有在秋季拜神祭祖礼俗活动。先秦时期,各地风俗各异,习俗并没有得到融合流传,而最早有关重阳节的文字记载可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
到了汉代,重阳习俗得到普及,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使重阳节的习俗得到融合传播。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收录重阳节求寿之俗。这也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在魏晋时期,节日气氛更为浓烈,特别受到文人墨客吟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在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宫廷到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节日期间还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九月九日重阳“踏秋”与三月三日上巳节 “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所以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不断的融合众多民俗事项和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 *** 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人们一般认为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 *** ,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一个民俗事项。当然了,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不仅可以达到心旷神怡,还能有健身祛病的目的。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名九九重阳节,“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祭祖节”“重九节”“登高节”等。
重阳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其中有关九月初九的习俗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由此可见,九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对古代文化继承的基础,又发展出了新的节日习俗。
笔者经过查证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五类习俗:
一、庄重严肃的祭俗
●祭拜祖先
重阳节又名祭祖节,祭俗一直作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重阳节祭祖主要盛行于岭南地区。
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主要活动为拜“太公山”,此时祭祖不似三月清明节的“行 *** 断魂”,而是相对比较轻松愉悦。这是因为重阳节时,庄稼丰收,此时的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恩祖先庇佑。
●祭祀天地
重阳节祭 *** 要祭拜的对象有祭天、祀海神和祭火神(送火神)等,主要涉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丰收,感谢天地赐予;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祈求长寿健康等等。
因祭祀往往都会伴有宴席,而重阳节又正值丰收时节,故而宴会一般都会相当盛大。
二、寓意深刻的食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等。 *** 方式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方式。《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使蓬饵”就是一种用蓬蒿 *** 而成的饼食。因“糕”“高”谐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吃重阳糕还有驱邪去灾的寓意,有的地方则在 *** 九层糕,在糕上 *** 一面小纸旗,代指 *** 茱萸,寓意驱邪去灾。
●饮菊花酒
菊花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花卉,是一味常用中 *** ,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菊花因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形象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因其自身功效,古人朴素地认为饮菊花酒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九月初九前后,已近深秋,此时的天气凉爽,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亲友三五成群,相邀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令人身心愉悦。尤其是读书人,钟爱于饮酒赏菊,吟诗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三、登高赏菊的雅俗
●登高望远
古代先民对对于高山大川都有一种崇拜,就如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意思说的是高山森林大川河谷,只要能够生成云气,能形成风雨,看到模样奇怪的物体,都把他们称作 神。体现出了先民的对自然的畏惧。于是登高祈福便应运而生。
道教也认为九月九日是更佳的 *** 成仙的好日子,不仅此日清气上升,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次日九九重阳节,盛极必衰,阳极生阴,于是人们在此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期盼获得寿与天齐的长寿。
登高可谓是重阳节的之一大事,最早的时候,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随着时代发展,登高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同时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充,增加了如放纸鸢、射箭、吃重阳糕、辞青等活动类目。
登高“辞青”来源于,古人将阳春三月的清明与暮秋九月的重阳相对,三月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是一年中最早适合走出室外,感受春风拂面的时间;九月“辞青”,则是万物枯黄,成为了寒冬之前最适合外出的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隐居做出的一种仪式感。
登高望远的这个重阳习俗,还与天气变化相关,九月暮秋,天气呈现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地势越高清气越 *** ,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为重阳节人们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赏菊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重阳节的节日图腾,在中国古时的习俗中,菊花是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名“延寿客”,于是人们争相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以祈求长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日活动和习俗的不断发展,菊花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扩充,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除了是长寿的象征之外,还是廉洁、高雅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赏菊的习俗在宋代时发展到高峰期,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写道:
“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
宋朝时,菊花的品种总数就已经不下于七十种。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如此写道: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可见宋朝菊文化的发达。直至今日,原宋朝都城开封现在便以菊花作为市花,并称开封为菊城,并于1983年开始举办菊花会,每年一次,名闻海内外。由此可见菊文化的形象与兴盛。
四、清新雅致的佩俗
● *** 茱萸
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都要臂上佩戴 *** 着茱萸的布袋,俗称“茱萸囊”。
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越椒”“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五、富有生趣的杂俗
●访友
重阳节聚会可谓是一个特色,自唐朝重阳节确定为节日之后,发展愈加迅速,“择地追赏为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访友聚会或可算其习俗之一。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朋友相聚宴饮,赏菊饮酒,吟诗唱和的雅趣。
●骑射
骑射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 *** 乱,战乱频繁,各个 *** 集团之间经常爆发抢粮食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放纸鸢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放纸鸢就是放不幸,纸鸢飞得越高,不幸和倒霉就离得越远;另一种说的是放幸福安康,纸鸢飞得越高,幸福越浓厚,所以要保护好纸鸢线,以免遭人 *** 。
六、新时代发展新俗
●敬老爱老
我国敬老爱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新时代有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 *** 颁布《老年 *** 益保障法》。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从此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节日。
这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
七、结语
节日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你还知道其他的重阳节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补充!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
我们的节日·重阳10月4日重阳节,桂阳县在红色故事“夜宿梨山”的发生地举行“喜迎 *** 的二十大 载歌载舞迎重阳”活动,老年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庆重阳,展现向上向善、乐享晚年的精神风貌,抒发对 *** 和祖国的热爱,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歌颂。
在红色故事“夜宿梨山”的发生地正和镇朝阳村,琴声传,鼓点响,老年朋友们唱响京剧《穆桂英挂帅》《红娘》《三家店》选段,情绪饱满、韵味十足。演员们还将歌曲《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的标志 *** 旋律与传统京剧声腔结合在一起表演,表达爱 *** 、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演员们更大的73岁,最小的48岁,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相继带来小组唱《南湖的船, *** 的摇篮》、旗袍秀《莲花亭》、现代舞蹈《山沟沟的婆娘》、汉服舞蹈《采薇》、二胡伴奏《黄梅悠悠》等16个精彩节目。
“我觉得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以自己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很高兴。也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桂阳县老年大学教师谢丽娜说。
编辑:黄慧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重阳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说起重阳节大家可能会想到小时候学过的一首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那么这个传统节日大家了解多少呢?或者说关于重阳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1、重阳节介绍
重阳节的日期大家应该都知道,农历九月初九,这个节日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纪念先人并且祭祀的节日。重阳节除了被称为双九节之外,还被称为菊花节以及登高节,这都是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联系,每当古时候来到重阳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喝菊花泡的酒,吃重阳糕,或者是登到很高的山坡,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已经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
2、重阳节的发展历程
九九重阳节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人们过重阳节,就是来表达自己对于亲人的深厚情感。
重阳节在汉代的时候,相传是由汉高祖刘邦的一个侍女被逐出宫,嫁给一个 *** 之后,将这项过重阳节的习俗带给了人们,因此大家都学会了喝菊花酒,在那一天吃蓬饵,以及佩戴助浴来去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自身长寿。
3、重阳节历史记载
接下来来到了晋朝,晋朝陶渊明独爱菊花,因此可见他对于重阳节的情怀是很深厚的,他的九日闲居诗文中提到秋菊以及饮酒,在魏晋时期重阳节也是具有极大的风俗意义。
重阳节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节日是在唐朝,民间以及皇宫中一起开始庆祝重阳节,其实不能说是庆祝,这种祭祀以及纪念先人为主的节日应该说是悼念。
4、重阳节有什么意义
在古代的时候,重阳节的意义本身就在于希望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尊老,爱老,敬老,在 *** 重阳节正式成为我国的敬老节,可以组织老人们一起登山交流,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陪伴长辈。目前我国鉴于人口老龄化加快严重的情况,并且人口平均生育率都成了负数,对于农村中守着的大批老人来说,孤独成了更大的问题。而重阳节的意义就在于开始重视老人孤独的问题,而且希望老人们都可以健康长寿。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送什么礼物给老人比较好呢?送礼百晓生来给大家推荐几样。
钓鱼竿
其实重阳节就是一个提倡大家关爱老人的节日,老 *** 不想给子女们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他们目前遇到的更大难题就是寂寞,玩儿 *** 又玩儿不懂,没文化又看不懂报纸,因此买一个钓鱼竿他们学会钓鱼之后自然一天也都不回家了,你跟他打 *** 他都不理你。
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喝一点茶叶水是非常有好处的,在重阳节这种节日,送一点名贵的菊花茶叶给老人泡水喝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的所有内容了。
引导孩子在家中孝敬老人,喻屯一小让重阳节更有教育意义为培养孩子们尊老敬老的优良习惯,传承传统习俗,弘扬中华美德,让“孝”文化深入人心,重阳节来临之际,喻屯之一中心小学开展了“敬老爱老 代代相传”主题系列活动。
各班召开了主题班队会,班主任向同学们讲述了重阳节的由来、风俗以及尊老敬老美德的重要意义,号召同学们为自己的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孝心。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为家里老人送上节日祝福,为老人捶捶背、洗洗脚、表演娱乐节目……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五彩画笔 *** 了精美的重阳节手抄报,进一步了解了重阳节的由来、风俗习惯及与重阳节有关的经典诗词,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形式多样敬老爱老主题活动,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有关重阳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让同学们从小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涵义,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敬老爱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关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刘学 记者 汪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 *** 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诗意重阳贺 *** 久久敬亲传家风*** 图/视觉中国
今年九九重阳节,恰逢 *** 假期。
重阳是一曲秋韵的歌,与收获季节里人们的欢欣维系在一起。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此时二十四节气已走过大半,感恩大地的赠予,并将感恩的心境抒发为人文的情怀和生活的感动,这是从远古便沿袭下来的。
“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为什么把老人节定在重阳节?”著名作家、广州民俗专家曾应枫就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表示:自 *** 重阳节被定为中国的老人节后,重阳节有了更多含义:推行敬老活动。在岭南,重阳节不仅意味着回家看望长辈,也是敬老活动的高峰期。此外,重阳节除了出游赏秋、登高望远,广府还有更多的仪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诗意重阳:跨越 *** 的爱与祝福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因此“重九”亦称“重阳”。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总之,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曾应枫老师告诉记者: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 *** 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已有祭祖等谢恩德的活动。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对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国人登高赏秋、孝老敬老以度过重阳。重阳节逐渐与中国繁荣的诗词文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重阳”可见于众多古代诗词名作中。
家喻户晓的王维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表达了佳节思亲之情,也道出重阳节登高、 *** 茱萸的习俗。茱萸颜色鲜艳,气味香浓,古人认为可“除患害也”。
唐代诗人杨衡在《九日》写道:“ *** 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重阳节,碧空高远又富有情韵,乡野田间,窗前月下,一朵朵秋菊盛开着,人们在赏菊的同时,与亲友相聚,吟诗作赋,“共醉重阳节”,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菊花于重阳节有其特殊意义,中国人自古重阳节赏菊成风。陶渊明《饮酒》诗云:“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王勃在《九日》中写道:“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一些笔记、志书对赏菊、玩菊、簪菊等都有大量记载。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爱在重阳节吟诗作赋。他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思念故友,赏菊品酒,表达爱意,抒 *** 怀,送上祝福,让这个节日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一首首朴素的抒情诗词,以其强大的情感张力跨越 *** ,感染着我们。
广府重阳:登高祭祖成非遗文化
每年重阳节前后,广府民众喜欢结伴攀登白云山、帽峰山等,登高、祈福、敬老。以登高的形式过节,成为健康、祥和、热闹的群众活动。
重阳登高又被称为“九月九登高”,不仅是广府的重阳风俗,也是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重阳节,广州会 *** 众多登高点,其中包括白云山、越秀山、番禺莲花山、花都 *** 王山等多个知名地标。除了中老年人,年轻 *** 是重阳登高的主要人群,近年来,广州塔等时尚地标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重阳登高的新去处。
曾应枫老师介绍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登高有别于其他技艺传承,该项非遗文化有着庞大的传承群体。它形成于广府人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中,在千百年的文化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属 *** 的文化密码。
除了赏菊、 *** 茱萸的习俗外,广府人还有独特的登高寻九菖蒲的习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叶春生在其广府民俗图书中介绍:先秦方士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 *** ,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另一传说是秦始皇早就命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 *** ,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出于对郑安期的感激,人们在其传说中的飞升处白云山建了“郑仙祠”,又以飞升之日为“郑仙诞”,举办登山活动。由于重阳节也有登高的习俗,人们逐渐将“郑仙诞”的习俗与重阳登高原有习俗结合起来,形成重阳登高节。重阳节前一晚,很多广州市民连夜上山,希望能采到传说中的九菖蒲。
不同的地区,登高传统或许相似,但广府的重阳登高这组文化密码别具一格。据《白云区志》记载,广州重阳旧俗,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每年重阳节期间,很多人会相约驱车前往白云山,手持风车登高,一路欢声笑语,次日才下山回家。关于登高,广东还有一个特有的说法叫“打地气”,就是重阳前一天要上山沾地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山上静思、默想一晚,迎接朝阳。
位于广州北部的帽峰山也是广州人登高的一个热点。比较特别的是,在帽峰山下聚居的客家人重阳当天登高主要是为了祭祀先人。白云区文遗办有关负责人冼永城介绍,这种习俗可能源于中原文化,客家人迁徙至帽峰山下生活后,将原有习俗一同带来。
传承重阳:五个传统习俗不能忘
重阳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长寿面、晒秋,这5个传统习俗不能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父母祈福,寓意长寿安康家庭幸福。
重阳节经过几 *** 的发展,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曾应枫老师指出: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是老一辈智慧的结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重阳节起源于先秦,到战国时期,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的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平民为妻,贾氏把重阳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表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节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魏晋时期就有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北宋过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摆放万朵菊花,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农历初一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到重阳,皇上要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重阳风俗依旧盛行。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农历九月初九被正式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美食重阳 传统美食寓吉祥
曾应枫老师介绍道,广府人重阳节有个习俗,要去祭拜先人,旧时 *** 秋二祭。重阳节祭祖少不了美酒与美食,据介绍,广州太和镇一直保留这个传统:村里人一家老小都会选择登山祭祖,带上鱼、鸡、饼干、糖果、酒、水等。这种源于中原的重阳祭祖风俗,在广州孔子后裔一族中也有保留。重阳节,孔子后裔会回到广州凤鸣古 *** 登高祭祖,是家传古风。从重阳当天清早到下午,扫墓人络绎不绝,这在广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现象。重阳节必吃的美食,记得要多多品尝。
菊花酒
重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食菊,古已有之,屈原笔下,便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服食菊花瓣。到汉代,有了菊花酒。
重阳糕
我国南方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螃蟹
重阳佳节正值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柿子
吃柿子是重阳节一大食俗。在我 *** 间有一种传说,说朱元璋在征战途中曾食柿饱腹,后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在重阳节吃柿子,以示纪念。
长寿面
重阳节寄托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这一天很多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面条一直是中国人贺寿的象征,老人过生日吃的面叫“长寿面”,面条做得越长越好,很多地方有卖很长的龙须面,寓意长寿安康。
九九重阳,温暖老人心今天,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既有美丽的传说,也有丰富的内涵。二九相重,为“重九”,九九重阳,是老年人自己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传统习俗文化大力弘扬的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由于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不管叫法有哪些差异,但重阳节的意义还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汉语有谐音之说,农历九月初九,这个“九九”的谐音就是“久久”,显然具有长久的意思。因此,现在的人们常常在重阳节去祭祖,去推行尊老敬老爱老活动走进城乡各个角落,走进每一家每一户,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 国老年 *** 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同时明确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等。可见,尊老敬老爱老入法,专门设立老年节,九九重阳更加温暖老人心。这是社会主义 *** 的绝对优势所在,法治暖流赋能重阳节文化升华,我们备受激励。重阳节涵养尊老敬老爱老情怀,我们也积极见诸行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 *** 国老年 *** 益保障法》,将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这对于世界人口大国而言,意义可谓十分重要。此为我国史上出现的之一个法定老年节,老年节远远超出了重阳节传统文化范畴。这让重阳节过起来,更具有法律护航的味道,老年 *** 益保障由此而加强,尊老敬老爱老活动也由此而升温。我们必须看到,尊老敬老爱老是养老的现实前提条件。尊老敬老爱老没有做到,就谈不上去赡养好自己的老人,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九九重阳,温暖老人心。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重阳节传统文化,也要创新和推进重阳节的现代过法。特别是依法给老年人过重阳节,更要坚持读懂法定老年节的丰富内涵,主动履行尊老敬老爱老义务,进而形成良好风尚,一代接着一代地将孝老进行到底。(晋城)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原来不知道的人还这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王维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日读着不免让人有些许泪目。
九月九,秋寒新至,登高远望。身在异乡独自在城市打拼的游子们更是深有体会、那一丝凄凉与遗憾伴随着心底深深的共鸣。
一捧菊花、一杯吉祥酒——祝远方的亲人们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农历九月初九(10月14日),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个源于古人对天象崇拜、丰收祭天祁寿等的节日,活动类目历来丰富多彩,一直以来以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等为主流传承着。
——新《老年 *** 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的施行,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常回家看看”的正式入法,使这一传统佳节融合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将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地结合,赋予了这一节日新的含义。
除了登山、赏菊等传统活动,我们更是看到了中国新时代不一样的重阳节!节日期间,从网上不乏看到众多社会企业各地爱心人士义工等自发组织的一系列敬老爱老等公益活动,让老年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比如:广州法律援助组织的“敬老月”法律宣传实践活动,可通过预约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暖心法律援助服务;深圳出租车企业自发组织开展的重阳节免费“爱心接送”公益活动,为老人们出行送上温暖;三亚南山景区为敬老院送去牛奶、大米、等生活用品,并向老人耐心讲解 *** 防控知识加强他们的自身防护意识等等……全国各地都无时不在发生着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真实温情故事。
九月,不仅仅是登高,原来我们还可以做那些最有意义的事!城市的游子,帮不了远亲,不妨走走近邻,给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送上一些温暖”,让新时代的重阳节更显人间温情。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大家庭不分彼此。让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与温暖,为建设和谐幸福的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九月,登高的游子不再孤独!九月,居家的老 *** 更加温暖。
重阳节的由来,你知道吗?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相传重阳是元旦前夕,重阳九节的风俗活动已有文字记载,首见于《吕氏春秋·集秋记》:“(九月)令家宰、耕作、举五要。收于神苍,唯有靖必为。是日,大帝,祭祀,告帝。”
可见有祭天帝祖之活动。九月庄稼收割时,感谢天帝和祖先,这是重阳节作为古代祭祀活动的原始形式。在《西京杂记》中,西汉宫人贾佩兰说:“九月九日,戴山茱萸,吃饵,喝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自此有重阳。过节求长寿的习俗,相传这是受古巫师(后来的道家)追求长寿和采 *** 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酒宴活动,是从先秦时期的庆丰年宴发展而来的。 《荆楚遂史记》说:“九月九日,四人相聚于野宴。”长寿和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游山玩水、登高远眺、赏菊花、种植山茱萸、宴请敬老、吃重阳糕点、喝菊花酒等活动。
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证,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古时候,秋天有丰收祭祀天马之事。 《吕家春秋·季秋记》记载了古人在九月收割庄稼时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情,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节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始于古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盛于唐代。唐代是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流传至今。重阳祭祖民俗源远流长,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古老民俗。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和七月半也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
重阳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周易中将“九”定义为阳数,“九九”二阳数相同,故称“重阳”;因日月合九、故又称“冲九”。九九回归本真,统一之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日。
古人常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戴玉簪,拜神拜祖,饮宴祈福。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等内涵。重阳节当晚享宴席高会,感恩敬老。登高望秋、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两大主题。
秋风至、草微黄、层林染、叶落霜,佳节又重阳。古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敬老节,传统的节日总是蕴 *** 不同的情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那么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什么习俗呢?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 ***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01 赏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02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03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 *** 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04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05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06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 *** 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 *** ,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岁岁今朝在金秋,又逢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望远,敬老孝亲在秋天,适合把一切都染上温暖的颜色
当岁月磨白棱角,别让陪伴再次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