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峰峰的出生,全家乐的, *** 虎脑的男孩。
从小到大,都是在夸奖声中度过的,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成长,上学。
在12岁的那场车祸打破了平静美好的生活,放学回家途中被汽车撞断小腿,车轮碾压过去,导致皮肤3分之2的面积都被撕开,小腿的肌肉撕开了,骨折。送到当地医院简单处理包扎后被转院到省城附属之一人民医院,通过专家们的会诊, *** 了好久天,通过专家团队的救治命算是捡回来了,骨折地方打了钢板,慢慢长好了,右小腿植皮手术做了三次,最后孩子的右侧小腿皮肤变成了雕刻腿,那些瘢痕触目惊心的,布满整个小腿,而更糟糕的是右脚下地,变成了跳芭蕾舞的脚,脚尖着地,整个右边的脚和小腿部分,根本是面目全非了,僵硬得像个木棍。医生告知说,车祸伤到了右侧小腿后面的腓肠肌,跟腱,还有腓总神经,而出现的马蹄足。省城之一医院建议上北京的三甲医院专业的足踝科去治疗。
2017年的夏天,全家在北京各大医院辗转反则,没能找到敢接收的医院,因为这只脚实在很严重,最后来到胡霞主任的工作室咨询,报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胡主任给峰峰做了详细的检查,当即给出的 *** ,可以收治,峰峰和爸爸妈妈犹如找到了救命稻草似的,终于有人不拒绝我们了,有希望了。不管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改善一点是一点吧。
对于这样的一只严重至极的脚我和我的老师廖主任会诊后,制定了一套适合峰峰这种特殊重度瘢痕的马蹄足。并且我们的康复师给峰峰起了可爱的绰号“麒麟脚”对于如此僵硬僵化挛缩的下肢延伸至足部。我们在矫正前给予腧油推,针灸,中 *** 熏洗,浸泡,使其僵化的组织,由外向内的逐渐变得柔软软化,峰峰的脚由之前的深紫色开始变化红色了,冰冷寒凉的感觉也开始有温度了。
在矫正前,给予充分的准备软化治疗,和心理疏导,孩子忧郁的眼神出现亮光了,满怀期待喜悦的心情接受了无创矫正手术,很快开始下地康复,看到自己的脚一天天的改变,锋锋每天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康复之中,话也多了,笑声也增加了,父母亲和孩子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足底全面负重的好日子。
这样一只有难度的脚,被我们攻克,我们也感到无 *** 高兴和欣慰。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马蹄足,又称“垂足”、“尖足”。因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多发于儿童,是一种发育 *** 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是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马蹄足是新生儿中骨关节最常见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站立和行走功能,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长期畸形负重行走,有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挛缩、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对孩子成长造成重大健康影响。本期的《小葵花安全调查》—儿童急诊室里,11岁男孩就是因为“马蹄足”复发,造成无 *** 常行走。
01
“马蹄足”有什么特征呢?
马蹄足是在新生儿中是非常常见的骨关节畸形。
患有马蹄足的病人站立和行走时足的形态很特别,与一般人很不一样,如果孩子到了可以行走的年龄,站立行走时却以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形如马蹄,走路时在幼小时期足尖不能抬举,常踢地而行,足尖先着地而后足跟着地。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时,检查到足的前部跖屈明显,常合并凹足,跟腱短缩,足完全不能背屈,这种情况就是明显的马蹄足。
02
为什么说越早治疗越好?
“这类先天 *** 足畸形出生后越早治疗越好,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更佳时期,非手术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给予手术治疗了。”
尽管足内翻畸形在出生时即被发现,但仍有很多家长称孩子小,担心孩子受罪,甚至抱着“等等看”的心态,等孩子几个月大了,才发现足部畸形没有任何改善,这才想到到医院来就诊,有的还认为该病需等到年龄大点时才能治疗,从而延误了更佳的治疗时机,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作为家长,对于类似“马蹄足”这种儿童先天 *** 骨科疾病,早防早治是关键。本期的《小葵花安全调查》—小葵花妈妈课堂,我们就一起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
03
作为家长,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
1、发病原因
马蹄足被认为是一种多因子遗传疾病。包括基因和环境因素:有马蹄足家族史的,宫内的胎位不正、感冒吃过 *** 物等,这些多种因素导致出生时出现马蹄足。
畸形始于胚胎期,生后即可发现,表现典型,容易确立诊断。
2、治疗方案
由于年龄和畸形程度差异较大,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难度越大,治疗的方案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先天 *** 马蹄内翻足,多为柔软型,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否则采用手术治疗。
3、如何预防
*** 早期三个月应补充足量的叶酸,防止出现神经管的畸形病变,用 ***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遗传病史的家族,孕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膳食、运动。
《小葵花安全调查》
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
每周五、周六 18:00播出
常见马蹄内翻足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检查1.什么是高弓马蹄内翻足?
a) 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
b) 足下垂为马蹄畸形
c) 足弓异常增高为高弓畸形
d) 合并足部内收及后足内翻畸形
2.为什么会发生马蹄内翻足
a) 先天 *** 马蹄内翻足畸形
出生时即伴有马蹄内翻足畸形,可为单侧,亦可双侧均有畸形,多为遗传因素,也可因为孕期某种致畸因素导致,随着成长畸形变得僵硬,可经手法治疗或在儿童时期行手术治疗。
b) 神经源 *** 马蹄足
由于 *** 变引起,最常见的病因也称之为CMT。不仅存在马蹄内翻畸形,同时存在上肢、下肢多发肌肉萎缩,呈进行 *** 加重。随着儿童发育,马蹄内翻畸形逐渐变的明显,肌电图及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神经损伤有帮助。
c) 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足
在儿童阶段有脊髓灰质炎(小儿 *** 症)病史,因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不平衡而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的逐渐加重,由于目前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下降,有该种病因导致的畸形也在相应减少。
d) 脑瘫后马蹄足
围产期或生后有缺氧史,大多于出生后就发现异常,马蹄足畸形随生长逐渐明显,马蹄畸形严重,伴有后足畸形,畸形多为双侧 *** 或同侧上下肢,双下肢交叉步态,下肢肌痉挛明显,常伴有智力减退。
3.马蹄内翻畸形对患者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a) 行走时疼痛或行走障碍
由于长期足部下垂并且畸形变得僵硬,很多患者行走时足跟无法触底,导致行走不稳;同时由于前足相应的受力增加,局部疼痛明显,严重患者无法行走;
b) 影响下肢美观
由于足踝部的异常畸形,可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
c) 足背伸无力或不能
长期维持患足于跖屈位,跖趾部过伸,足趾下垂如爪,若拇长伸肌尚未瘫痪,可合并仰拇畸形。
4.辅助检查
1.X线包括足前后位和高度背伸位的侧位片。单侧畸形要投照健侧以作对比。拍摄正侧位像均应取站立或足背屈位。临床常用的是测量跟距骨纵轴线的交角,即跟距角。正常足,正位片距骨中心的纵轴线经舟骨、楔骨达之一跖骨,而马蹄足跟骨中心的纵轴线可达第四跖骨,两线相交成跟距角,为20°~40°;侧位片的跟距骨角为35°~50°角。马蹄内翻足的正位片示跟、距骨二者重叠,均朝向五跖骨,跟距角减小甚至消失;侧位片示跟距角<35°,般为20°或更小,跟、距骨呈平行关系
2.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可以用来诊断婴幼儿马蹄足的常规检查,对于观察软骨的情况具有X线片无法替代的作用。
5、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足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片:正位片距骨与第1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15°,侧位片上距跟角(距骨纵轴和跟骨纵轴夹角)<30°。
2.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①偏枯亦称中风、半身不遂,一侧上下肢体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故可鉴别。
②痹病痹症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发用,类似痿病,但痿病肢体关节一般不痛。故可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婴儿出生时正常,有脊髓灰质炎病史,引起多处肌肉肌力明显减弱或完全 *** 。肌电图或体感诱发电位检?可帮助鉴别诊断
②多发 *** 关节挛缩症:四肢多关节发病,发病之初即有明显骨关节畸形改变,易扳正,X线可明确诊断。
③脑 *** 瘫痪:为痉挛 *** 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有脑受累的其他表现。
下肢最常见的畸形(马蹄足),家长们要多留意如今在我们科室见到更多的是先天 *** 马蹄足,至于病因:骨骼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病变、软组织缩、血管异常及遗传、宫内发育阻滞与其有关。治疗这一块,从骨科出来后,我们更多采用手法治疗。
常见分类:
单纯马蹄足、
马蹄内翻足、
马蹄外翻足、
马蹄高弓足
病因
小儿 *** 后遗症
脑 *** 瘫痪
多发 *** 神经炎后遗症
腓总神经损伤 *** 足下垂
先天 *** 畸形
外伤等
先天 *** 马蹄足
外伤导致脊髓损伤,引起下肢肌张力升高
马蹄足畸形分类
(1)跟腱挛缩 *** 马蹄足(后足下垂型),足骨关节无畸形改变
(2)跗骨高弓 *** 马蹄足,结合并跖腱膜挛缩
(3)跖骨头下垂型马蹄足(主要是之一跖骨头下垂或跖楔关节部发生弓形改变)
(4)复合型马蹄足,存在2个以上畸形因素
马蹄足畸形矫治原则
首先要解除引起和影响马蹄足畸形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矫正下肢不等长,恢复下肢的持重力线,重建伸踝肌和股四头肌的功能) (重点进行功能康复:纠正姿势)
(1)马蹄合并下肢短缩需做胫骨延长术者,马蹄矫正宜在胫骨延长之后或与胫骨延长同期施行。
(2)马蹄合并髋膝关节畸形.若髋、膝关节畸形重,宜先期手术矫正,若畸形较轻则一期手术矫正髋、膝关节畸形和马蹄足畸形。
(3)马蹄畸形合并伸踝肌、股四头肌瘫痪.在矫正马蹄畸形的同时或之后行肌移位重建股四头肌和伸踝肌功能。
我是康复治疗师振宇哥,三甲儿童医院;儿童康复治疗师。致力从神经发育学科普更多的土味育儿知识,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喜欢的小伙伴,欢迎关注哦!#?我要上头条#
Ilizarov技术:使脑瘫患者的“马蹄足”变“正常足”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起源于 *** ,后被世界各国学习传播,对外科矫形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对于复杂骨折固定、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等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前段时间,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二区郑炳铃主任团队成功完成一例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帮助一位脑瘫患者矫正足部畸形,将“马蹄足”变成“正常足”。
家住粤西地区的大龙,是在去年夏天找到郑炳铃的,那时他已16岁,属于大龄脑瘫患儿。郑炳铃在接诊时,发现患者的智力正常、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好,但脑瘫导致他的双下肢僵硬,呈尖足步态;右脚是马蹄高弓足、严重内翻,左足扁平外翻;双侧高位髌骨、双膝前弓,导致他不能独自站立、行走。
经过全面评估和完善相关检查后,郑炳铃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准、详细的治疗方案。2019年8月,郑炳铃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腰骶段选择 ***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SPR术后,患者双侧下肢肌张力明显下降。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大龙在扶持下可以站立、缓慢行走。
为进一步解决患者下肢足部畸形的问题,2019年10月,郑炳铃团队为其实施“右侧下肢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右侧足三关节融合术”。术后,大龙畸形的“马蹄足”得到矫正,逐渐趋向正常,目前他的整个右脚脚掌能够完全着地。
郑炳铃介绍,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在以往的软组织矫形和固定矫形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这一可调节的变量,利用张力-应力法则:“生物组织在持续、稳定、缓慢牵拉下,能 *** 细胞 *** 、生成组织”,从而使得很多复杂的肢体畸形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可用于治疗:
1、脑瘫后遗症、小儿 *** 后遗症、O型腿、X型腿、长短腿;
2、上肢短缩畸形(上肢短缩延长、先天 *** 桡骨短缩延长、肘关节屈曲挛缩牵伸、肘内外翻矫正);
3、踝足畸形(马蹄高弓足、内外翻足、跟行足等);
4、膝内外翻及下肢旋转畸形;
5、脊柱畸形及下肢骨折、复杂骨折、先天 *** 髋关节疾病。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矫形术具有以下优势:
1、部分手术可微创化实施,创伤小、疗效好;
2、手术时间短、痛苦少、费用低;
3、固定效果可靠,便于术后管理和功能训练;
4、术中没有完全矫正的畸形,术后可继续通过外固定器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
5、可以早期进行负重和功能训练。
脑瘫患儿特别是受累程度严重的患儿,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肢体活动明显减少,因此承受的牵张应力 *** 减少、肌肉生长受限,导致肌肉-肌腱短缩(肌静态 *** 挛缩),从而引起骨骼生长受限,出现肢体畸形。一直以来,我院脑瘫科通过不断完善肢体畸形治疗体系(选择 ***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周围神经缩窄术及各类矫形手术、Ilizarov外固定技术),挽救了数千位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为广大病患带来康复的希望。
专家简介
郑炳铃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二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 *** 大学,擅长:1.脑瘫的规范化诊治及综合康复评估。2.脑瘫多组合外科手术、 *** 肢体畸形矫形手术以及跟行足、拇外翻、平足症、马蹄内翻足、膝内外翻、蹲伏步态、髋关节脱位、上肢垂腕旋前畸形、外固定支架等各种肢体畸形的手术矫正和二次翻修手术。3.对脑瘫个 *** 化治疗、外科与康复一体化治疗及精准肉毒 *** 注射治疗。
每年完成超过200台脑瘫及骨科相关手术和超100例精准肉毒 *** 注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患者肯定和业内认可。
发表 *** 多篇,主持及承担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三项。经常应邀参加国家、省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
徐桂豪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北京中医 *** 大学,从事创伤科、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多年,熟悉创伤骨科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经验。近年来,对脑瘫患者的诊治、分型及外科治疗有较深的认识,可按照个 *** 化治疗给予现代康复、传统康复、 *** 物治疗、中 *** 治疗、特殊教育等综合治疗。
发表相关 *** 3篇。
孩子不是脑瘫,为什么还会有马蹄足?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碰到一些走路奇奇怪怪的人,面对他们你是否曾经停下了脚步,然后细细去打量。我们见过有些孩子,他们用脚尖走路,而且脚底常朝上,跟骨往上旋,他们这到底是怎么了呢?
因为他们走路姿势及脚部外形看上去很像马蹄,所以被称为马蹄足。马蹄足一般多见于小儿,出生不久就会有明显症状。
马蹄足也是脑瘫的一种常见表现,它是神经 *** 发育异常的结果,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行走,对孩子的正常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马蹄足的孩子一定是脑瘫吗?
门诊来了一位马蹄足的小朋友,做了影像检查后看到孩子脑部是没有问题的,脑白质的发育也是良好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也没有早产等高危因素,所以我们暂时排除了脑瘫的风险。所以说马蹄足的表现并不一定 *** 脑瘫。
这种情况除了脑源 *** 的疾病外,我们还应该排除脊髓源 *** 疾病,结果我们就发现孩子脊髓上是有问题的,刚好和孩子脚踝上的特征对应上。因为孩子脊髓末端有病变,所以会影响孩子脚踝的肌肉力量,造成运动障碍。
只有正确诊断出疾病,我们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从而让孩子获得健康!
我们做科普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注重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不是希望我们能够自己诊断疾病。因为有很多疾病可能都会有同一个表现症状,所以你去对号入座的话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专业的事情我们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不要小看婴儿尾骨处的异常现象,鼓包、小坑、多毛都可能有问题生一个白胖可爱的儿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喜上加喜的开心事。不过对于来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的吴先生来说却并非如此。
一个月前,他喜得贵子——天天(化名),长得白白胖胖,但刚出生的宝宝 *** 的尾骨处后面却长了一个鹅蛋大的鼓包,吴先生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感觉情况不妙。心中有些焦虑不安的吴先生没等孩子出月子就辗转了几家医院给孩子看病,脊柱MRI(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原来天天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脊髓脊膜膨出,脂肪瘤,这是典型的脊髓栓系综合症。
没想到孩子刚出生就疾病缠身,小天天的父母都很着急。因为孩子太小,手术风险很大,当地医院建议他们到上级医院就诊。在多方打听下,他们找到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主任范涛教授。于是小天天在满月后住进了三博脊髓脊柱诊疗中心。
小天天所患的脊柱裂是最常见的神经管 *** 之一,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脊椎管闭合不全引起,进而出现脊髓栓系。简单说,脊柱裂开,脊髓膨出到脊椎管外,或被包裹进脂肪里,严重影响发育,随着脊髓逐渐受牵拉可导致终生残疾。此病是世界上发病率更高的先天 *** 疾病之一。
范涛教授介绍,目前,小天天脊柱裂引起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时机以婴幼儿期为更佳时期,尽早手术治疗,松解黏连,才有治愈好转的希望。否则,病程愈长,神经损伤愈严重,治愈的希望愈小。只有手术解除脊髓栓系,才能取得治愈好转的机会。手术主要目的是松解脊髓牵张以改善神经功能,需要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硬膜下脂肪瘤,剥离黏连的脊髓和神经根,切断增粗的终丝,充分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充分松解黏连,避免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损伤。
但神经脊髓像豆腐、细面条一样软,马尾神经被裹到脂肪里很难梳理开,既要将脂肪瘤去除,又要避免损伤神经,手术风险极大。当脊髓与脂肪粘连,只要有一点没被松解开,脊髓栓系就不能解除。所以手术的目标一定是脊髓“完全松解,彻底游离,防止粘连”,对术者技术要求极高。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能够更大程度保证患儿术后的健康成长,范涛教授组织科室团队多次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解释疑点,最终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范涛教授主刀,梁聪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助手,为患儿实施脊髓栓系松解术、脂肪瘤切除术、膨出切除修补术。
手术如期举行,术中全程神经监测,孩子的神经根都非常纤细,稍不注意神经根就会被碰断,对术者的精细 *** 作要求很高,脂肪瘤与脊髓、神经根粘连包裹,终丝发育不明显且与神经根混合在一起,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用 *** 器反复确认神经根并加以保护,使用超声吸引器切除脂肪瘤,脊髓、神经根予以粘连松解,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小天天恢复良好,哭声响亮,双腿活动有力,顺利出院。
据了解,目前脊柱裂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医学界认为,孕妇在 *** 期间摄入足量叶酸,是预防脊柱裂等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对孕妇的建议是, *** 前三个月就要补叶酸,每天0.4毫克。同时,对先天 *** 脊柱裂的诊断方式已明确,B超产前检查就能发现,新生儿出生之后做磁共振能够确诊。
范涛教授提醒,脊柱裂和脊髓栓系本身是一种先天 *** 的疾病。很多情况下,如果孩子患了这种病,家长是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表现发现的。
1.皮毛窦。表现为患儿腰骶部有一个小坑、小凹陷。
2.多毛,腰背部毛发异常增多。
3.患儿有“小尾巴”。
4.腰背部隆起的包块。包块可能是囊 *** 的包块,也可能是实 *** 的包块。这种包块将来会造成神经损害,严重影响下肢活动、大 *** 行为,对孩子危害较大。一旦发现这种包块,即使其比较小,也要及时就医。
5.马蹄足。一些足的畸形,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比如说内翻足、高弓足、马蹄足,这些情况多是脊髓拴系综合征导致的神经损害造成的。
6.足部、会 *** 的溃疡等。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0%的脊髓栓系患儿都有皮肤表现。所以家长如果发现这些皮肤异常,一定不能轻视,要到医院做正规的检查。
马蹄足的更佳治愈时间小儿马蹄内翻足是先天 *** 疾病,在出生后随年龄增长症状会很明显,畸形更趋严重,跟腱、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肌腱及跖腱膜极度挛缩,具有强的弹 *** 阻力,足部外侧软组织及肌肉持续被牵拉而延伸,足外展功能障碍。时间越长外观会明显改变,影响孩子的正常行走。首先你要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以及治疗的 *** 和愈后的情况,早期保守治疗,可以给与石膏外固定及轻便的矫形器具给予矫形,总之早发现早治疗。
诊断清楚后即可治疗。对于3岁的儿童,有些常规的方式如 *** 即可矫正,现在也可以继续微创治疗,比如跟腱延长术、跖筋膜延长术,实际是切一个大概0.5cm的口,用尖刀片把跟腱进行松解延长,手术方式非常简单。对于5-7岁的患儿,可以采取矫形鞋加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可能矫正效果更好。对于成年患者,用矫形鞋和矫正支具无效,因为此时跟腱腱 *** 强大,很难用支具矫正。所以对于成年患者,完全是按照手术延长 *** ,也可以采用微创 *** 。根据医生对病人状况的熟悉,马蹄足完全可以治疗到位,治疗后患者可接近正常人的水准。
治疗前
治疗后
马蹄足的治疗有一些患者常常会有一些不对的想法,下面给大家说一下。
过度依赖支具,妄想单纯支具可治愈马蹄足。跟腱延长术可治愈所有马蹄足。不分马蹄足年龄,简单过早过度的手术治疗。
单纯手法 *** 马蹄足,错失更佳治疗时机。非专业医师的粗犷治疗,日后残余畸形,终身遗憾。
不分马蹄足病因,简单过早过度的手术治疗。单纯追求外观和影像学效果,不重视足部功能。
马蹄足治疗后无正规随访,复发几率大增。神经源 *** 马蹄足不处理脊髓 *** 变,日后复发。脑瘫马蹄足早期不降低肌张力,后期无康复。
5 种易致足跟痛疾病的鉴别诊断足跟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依 AAOS 上的 Plantar and Medial Heel Pain:Dia *** osis and Ma *** ment 一文结合其余几篇文献,共同来学习一下 5 种易致足跟痛的疾病。五种跟痛症的压痛点及 *** 如图 1 所示。
图 1 五种跟痛症的压痛点及 *** :①足跟垫萎缩②足底筋膜炎③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④跟骨压缩 *** 骨折⑤踝管综合症
足底筋膜炎
1. 原因:足底筋膜起于跟骨底内侧,与远端的趾骨相连 *** 为五束,这些纤维同时与周围的真皮、横向的跖韧带以及屈肌腱等紧密相连。尤其在之一跖趾关节,背屈运动增加足底筋膜的张力与足底纵弓。而其本身又缺乏弹 *** ,仅能延长约 4%。本病多由反复的小创伤及过度紧张引起。近来人们多认为其为非炎症反应,称为「足底筋膜退变」更合适。
由于跟腱或腓肠肌紧张而导致的踝关节屈曲减少,与足底筋膜炎的发展也有一定关系。肥胖,过度负重,以及其他 *** 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鞋不适,过度训练以及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高足弓与扁平足也是诱发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
2. 病理学表现:胶原纤维粘液样变 *** ,血管成纤维细胞肥大与钙化,而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包浸润报道很少。
3. 临床表现: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之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疼痛又加剧。疼痛呈锐 *** 疼痛而没有放射 *** 。
4. 体格检查:多于跟骨结节周围局部压痛明显,沿筋膜走行触及压痛,足底筋膜紧张时更加明显(如图 2),例如踝关节背伸时。
图 2 之一拇的过度背伸可以导致足底筋膜的过度牵拉,造成疼痛。示指所示:紧张的足底筋膜。 *** 引自:D *** id D Dyck.Clin J Sport Med.2004
5. 诊断:负重的足部平片是必要的,用于发现骨刺及钙化,然而 *** 检表明: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非在于足底筋膜疼痛部。
6. 治疗:对于所有病例均应非手术为主,休息,功能治疗,自行拉伸训练,脚后跟垫,矫正器械,冰敷,NSAID,减肥。光足活动以及不合适的足垫及其他是不推荐的。恢复足弓的鞋有助于减少之一跖趾关节背屈,有助于减少足底筋膜的更大张力。8 周时与跟腱拉伸作用相比,足底筋膜拉伸的效果更好。然而,2 年随访效果一般。
其他治疗 *** 还包括:夜间固定,处方 *** ,矫正器械,固定。其中固定的作用为:预防与纠正足底筋膜与腓肠肌的位置。以及应用矫正器械。仅有一小部分需要使用局部注射 *** 物及体外超声治疗。
局部注射类固醇 *** 物证明短期有效而长期效果不明显。其副作用同时有:足底筋膜的撕裂,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并发症,还包括:足弓紧张,侧面以及背面中足紧张,外侧足底神经功能障碍,应力骨折,锤状趾畸形。还包括:局部皮肤及脂肪萎缩,局部发红,损伤到周围的血管、神经。导致高血糖,肌腱损伤,感染以及面部潮红。
ESWT:使用声波消除炎症反应,理论上可以导致新生血管及修复。然而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其比安慰剂作用明显为。脉冲辐射电磁场治疗、A 型肉 *** 治疗以及 PRP 治疗均效果不明显。
手术治疗:局限于筋膜切开而非去除骨刺。过去几十年内窥镜由于其康复时间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效率可达 76%。对于腓肠肌萎缩的病人可以采用腓肠肌松解,81% 的患者疼痛减轻。
预防及康复训练包括:1、松解筋膜和肌肉 2、拉伸筋膜和肌肉 3、强化肌肉力量训练 4、神经肌肉控制练习。
足跟垫萎缩
1. 原因: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 50 岁以上,由于水分、胶原以及弹 *** 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2. 临床表现: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 *** ,集中于跟骨结节 *** 承重部位。易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易诱发,少走路则减轻。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关。疼痛通常与踝关节、足趾活动度及结节 *** 无关。
3. 诊断:跟骨侧位片可用于测量足跟垫的厚度(图 3),而 MRI 也不是必需的,但是其可以说明足跟垫的肿胀与萎缩。
图 3 跟骨侧位像:AB *** 皮肤水平,CD *** 跟骨结节水平,EF 为二者之间连线,其长度 *** 跟骨垫的厚度,本图引自 Somchal Prichasuk.J *** S.1994
4. 治疗:NSAIDs, 合适的鞋,特制的矫正支具,硅胶杯。由于本病多由机械原因引起,减少挤压及负重是有效的 *** 。 *** 局部注射应该避免,因为其容易造成远期进一步的萎缩。手术 *** 也不推荐,尚无有效的 *** 处置或者更换为新的足跟垫。反而容易造成皮肤坏死等其它并发症。
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1. 原因:外侧足底神经的之一分支,唯一一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以及足底外侧皮肤、跟骨骨膜、沿足底韧带的感觉。易发生卡压的地方(图 4):1、在拇展肌的下方 2、神经通过内侧跟骨结节处。
图 4 巴克斯特神经易受卡压的两点:1、拇展肌(Abductor halluces)、趾短屈肌(Flexor digitorum brevis)与足底方肌(Quadratus plantae)之间。2、神经绕过内侧跟骨结节(Medial calcaneal tuberosity)前时
2. 临床表现:疼痛多位于跟骨前 4-5 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其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存。体格检查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是否萎缩以及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力量不足所致的外翻与马蹄足所致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当足部跖屈与旋前时,外侧足底压力更高。叩击时疼痛可诱发。慢 *** 疾病时足底外侧感觉减退。神经电生理图可用于诊断狭窄部位是否有神经卡压。
3. 治疗:早期包括:休息,冰敖,NSAIDs,足后部力线异常的矫形,局部的理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 3 月,可以考虑手术减压。包括:松解覆盖在神经表面的拇展肌的深、浅筋膜。而对于是否消除跟骨前骨赘,目前意见不一。但对于 *** 手术而言, *** % 的患者满意率较高。
跟骨应力 *** 骨折
1. 原因:全身更大的跗骨,跟骨的压缩骨折(图 5)并不常见,其发生率仅位于跖骨之后。好发于运动员,军人,以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多由于反复的负荷过重以及骨吸收与成骨不一致引起。
图 5 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侧位片箭头所示
2. 临床表现:疼痛多剧烈,弥散沿着跟骨内外侧分布。活动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也不见得减轻。沿跟骨外侧有压痛,跟骨挤压实验阳 *** 。
3. 诊断:跟骨侧位片在症状产生 2-8 周后可以显示跟骨骨小梁的 *** ,尽管这些 *** 在疾病的早期多被认为正常。与正常骨小梁垂直的硬化骨线预示着压缩骨折的愈合。当疼痛持续而平片没有证据时,MRI 或者骨扫描有助地诊断。
4. 治疗:包含积极的处理,短腿石膏固定 4-8 周。还包括补充 VD 以及进行骨密度检测。经过固定后,正常活动可以恢复。预后是良好的,极少需要手术。严重的错位与力线异常不常见,不愈合的可能低。
踝管综合征
1. 原因:胫后神 *** 管神经束在踝管内受挤压而产生的症状。本症相对不常见,易被过度诊治。平足最易导致踝管综合征,是由于后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经受压。其余的原因还包括: 骨折,踝管空间狭窄,腱鞘炎。全身 *** 炎症 *** 关节病,糖尿病,类风湿等。
2.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患者主观感觉模糊且 *** 困难,然而疼痛与麻木多发生于踝关节与跟部内后方,多放射于足底。久站及活动时加剧。感觉迟钝影响睡眠。特别卡压明显时导致肌力减弱,首先表现趾外展肌进而影响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产生的 TINEL 症与沿胫神经分布导致的不可修复的感觉减退,是最重要的症状。其余 *** *** ,例如背伸运动,拉伸胫神经,也容易诱发病变。
3. 诊断:MRI 对于诊断踝管解剖异常及占位导致的胫神经受压具有重要作用。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有助于确诊。然而却具有假阴 *** 。
4. 治疗:非手术 *** 包含 NSAIDs,与固定。对于扁平足的患者应穿戴专门的矫形鞋。对于局部注射 *** 需慎重,有导致肌腱断裂与注入血管内的风险。而手术适用于那些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明显占位的患者,包括仔细去除屈肌支持带,还有的建议将外展肌下膈膜去除彻底松解内侧足底神经。
图 6 上述三图均提示踝管腱鞘囊肿占位(星标),压近内侧足底神经(红箭头)与外侧足底神经(蓝箭头)
“我的梦想是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奔跑、去蹦跳……”对于患有“马蹄足”的孩子来说,简单的跑跑跳跳,是遥不可及的梦。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6月1日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但是您知道吗,在儿童节2天后的6月3日,就是世界马蹄足日。
过去人们对马蹄足认识不足,有许多患儿从出生开始罹患这种疾病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发展成一生的残疾。
一位来自西班牙的骨科医生I *** acio Ponseti发明了一种针对患儿早期马蹄足治疗 *** ,越来越多的患儿治疗后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蹦蹦跳跳,享受人生。
(I *** acio Ponseti教授)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生带来的贡献,将他的生日6月3日定为世界马蹄足日。
什么是马蹄足
马蹄足全称为先天 *** 马蹄内翻足又称为先天 *** 畸形足,多见于先天 *** 发病。
其外观特点就是足踝部跖屈、跟骨内翻和足部的内收,形似马蹄状。
患者受累肢体膝以下肌肉、韧带、骨关节及神 *** 管结构发育 *** 或存在畸形,严重的话患肢不能负重站立或行走。
这种疾病发病率占新生儿的1‰,中国儿童的发病率约为0.5‰,其中50%为双足发病。
马蹄足的病因
马蹄足常见于先天 *** 发病,即出生后便有足踝部畸形。
尽管大部分是散发病例,但是有报道称马蹄足有家族遗传的倾向,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率约为24%,其原因可能与常染色体中基因 *** 有关。
有人认为可能与胚胎时距骨内的胚芽 *** ,引起距骨在发育中持续跖屈和内翻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神经肌肉发育异常而引起踝关节继发改变。
此外马蹄足患儿胫前动脉发育 *** 以及肌纤维分布异常也可能是发病原因。
除了先天 *** 的这些原因,后天的原因也会形成马蹄足,比如外伤后骨折畸形愈合马蹄足、痉挛 *** 脑瘫马蹄足、脊髓及腓总神经损伤后马蹄足等。
马蹄足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先天 *** 马蹄足的治疗应当首选非手术治疗,越早开始治疗(更好在出生后1周开始),治疗成功可能 *** 越大。
因为此时新生儿足和踝部软组织柔软,弹 *** 相对较大,还没有严重的肌萎缩或僵硬,对管型石膏固定制动时的抵抗阻力较轻。
很多临床经验表明非手术治疗切实可行、疗效可靠,可避免手术,或降低以后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概率。
不建议早期采用手术治疗的原因还有婴儿足部手术容易形成瘢痕和僵硬,对以后足和踝的功能有很大影响。
具体的非手术治疗方式有很多,最广泛接受并临床使用的是由I *** acio Ponseti倡导的Ponseti技术又称为“早期连续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延长术”,其具体 *** 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手法复位,恢复舟骨、骰骨与距骨头和跟骨的复位;
2、使用长腿管形矫形石膏,屈膝位足外展位固定。每周更换1次石膏,逐渐纠正足踝畸形;
3、局麻下经皮跟腱延长切断,完全纠正足踝畸形;
4、继续使用矫形石膏治疗2-4个月;
5、佩戴Denis-Browne 支具,前3个月全天使用,以后间断(仅睡眠时)使用,直到6岁。
通过这种治疗,约90%的患者恢复到正常,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不需要跟腱延长术。
如果后期畸形复发,患者可以接受跟腱延长术和胫前肌腱移位术来维持矫正后的形态。
手术治疗:
如果患儿不能在2岁之前接受非手术治疗,畸形的足踝可能发生僵硬和粘连,这是已经不适合在做单纯的非手术治疗,而应该采用手术纠正。
手术包括组织松解、截骨、骨切除以及关节融合等方式。
所以,家长们一旦发现宝宝出生后有马蹄足,应尽早找医生治疗,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宝宝太小不忍心治疗而耽误病情。如果治疗不及时,后续治疗会有很 *** 烦,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
唯医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识,让您看到既贴心实用又放心靠谱儿的小知识。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关困扰,请把“唯医骨科”推荐给他们,送上一份健康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