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清 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 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 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 *** 恨,隔江犹唱 *** 花。
金 谷 园
唐代: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唐代:杜牧
清时有味是 ***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 *** ,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过华清宫
唐代: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 *** 满头而归。
只应 *** 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 ?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唐代: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题齐安城楼
唐代: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其一
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送 人
唐代:杜牧
*** 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叹花 / 怅诗
唐代: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遣 怀
唐代: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 薄幸名。
失意潦倒,携酒漂泊 *** ,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
扬州十年的 *** 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 *** 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紫薇花
唐代: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傍晚的秋露洗净了花枝,烂漫的花朵占尽了天时;春风桃李繁华早就不再,艳阳伴我从暮春到秋日。
你最喜欢杜牧哪一首诗词呢?欢迎补充分享 。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 *** 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有时候想想,人生真的很有趣。
比如,你能想象杜牧这样一个“ *** 成 *** ”的 *** ,笔下的诗,竟然都那么苍劲隽永,且透着一丝悲凉之感。
如是《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再比如《泊秦淮》:
商女不知 *** 恨,隔江犹唱 *** 花。
或者每个人都会背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以及《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就算是写细腻温婉的诗,杜牧也从不艳丽,没有胭脂俗粉之味。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 ?
或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所以必须感叹一句,杜牧真是个奇才,他的好诗句太多太多,俯拾即是,每每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仿佛梦回前朝,看见了历史曾有过的辉煌与破败。
再读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又仿佛看见了大唐盛世,李隆基和杨玉环端坐在花萼相辉楼的宝座上,一边剥着手中的荔枝,一边赏着天下的歌舞升平。
所以,诗是诗,史是史,官是官,人是人。
尘土各归,没有办法通过一首诗去定义一段历史,或者通过某一段历史,去定义一个诗人。
虽然杜牧贪恋“美色”,留下不少轶事,但纵观杜牧的生平,你会发现杜牧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通常提起杜牧,我们会称“小李杜”,与李商隐齐名,但是了解李商隐的一生,因深陷“牛李 *** 争”的夹缝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而杜牧实际上也在“牛李 *** 争”的漩涡中,可他却能独善其身,这份智慧叫人钦佩。
早年,杜牧因献计平虏,得到过宰相李德裕的赏识。
23岁时,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名气暴涨,连“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都连连称奇,并推荐给主考官崔郾,让他给个状元。虽然最终只得了第五名,但足以证明杜牧的才华。
进士及第后,杜牧有过一段困顿期,差不多有为期10年的幕府生涯,并在此间写下了《张好好诗》。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得牛僧孺赏识,授予推官一职,后荐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也好运地躲过了“甘露之变”。
所以从此以后,杜牧便被视为“牛 *** ”一派,反而被李德裕不喜,故迁官外放黄州,并在那里留下了斐然的政绩。
在这之后,杜牧就开始一路高升,从池州刺史一路升到吏部员外郎。
而此时的李商隐、温庭筠皆正处在人生的困顿之际。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杜牧迁吏部员外郎后,拒不赴任,几番上书主动请求外放,而这个时候正是“牛李 *** 争”最后的疯狂时期,所以杜牧很懂得韬光养晦。
待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相继病故后,杜牧回朝,一年内连升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而此时的李商隐已经彻底没落了,相比之下,杜牧没什么 *** 资源,他不像李商隐,恩师是令狐楚,是令狐绹的好兄弟,又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宴媄。
但是杜牧有自己的办法,他曾写过一首诗,题为《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这首诗杜牧写得不深奥,直抒胸臆。诗中“无媒”二字出自《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
所以这首诗简单的意思就是:无人推荐于您,您也只好归隐,远离名利之争的朝野,从此与山林为伴。但是您也不要气馁,这世上最公道的就是时间,再牛的人,老了都会白发,哪怕他是王公贵族。
而杜牧也正是因为这一信条,身陷“牛李 *** 争”中,可以远避黄州,在那里勤恳工作,升官后激流勇退,活生生把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这些人全都靠-死,自己也官运亨通了。
所以,杜牧这首诗很现实,也是在变相地告诉我们,为何不要与“小人”争一日之短长。
首先,你未必赢得了“小人”,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小人论是非。”
其次,就算赢了,你不过是打败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并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更好的办法是,疏远他,让时间去定夺一切,只要你活得足够好,保持平和的心态,岁月自会惩罚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潮水退去后,人们就知道是谁在 *** 泳了。
- end -
杜牧《清明》的确认与释疑【文学争鸣】
署名杜牧的《清明》,究竟属唐属宋,笔者2021年偶遇机缘参与讨论。迄今发表了两篇小文:《杜牧〈清明〉是宋诗吗》(《 *** 》2021年5月24日13版,以下简称《杜牧〈清明〉》)、《文献辨伪的歧路与杜牧〈清明〉的 *** 认证》(《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以下简称《 *** 认证》)。近来有幸读到谢海林教授对拙文《杜牧〈清明〉》的质疑文章:《〈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吗》(《 *** 》2022年5月30日13版)。鉴于目前情况,有必要续写一文,对这一知名度极高的传统大众文化产品,进行事实确认。三文一以贯之并渐次推进的观点与结论是:《清明》是“戊辰年”(848年)杜牧“泊秦淮”之后,在“清明时节”游历古都金陵所作。并非谢文所维持的陈尚君教授的前后主张:“南宋后出现于民间”的“南宋诗说”和“写于宋代”的“宋诗说”。本文将力争多述事实,无事实不推论,无逻辑关系不征引。
《清明》宋诗说的悖论
《清明》宋诗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因为清代学者所编的《全唐诗》未收此诗,《清明》就是伪唐诗的话,那么,现代学者所编的《全宋诗》未收此诗,《清明》也是伪宋诗吗?可见《全唐诗》与《全宋诗》收或不收《清明》,都不能作为《清明》属唐属宋的依据。
事实也有反转。虽然挂名“康熙圣祖仁皇帝”的《御定全唐诗》没有收录杜牧《清明》,但后来同样挂名康熙帝的《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绝句”类“杜牧”名下,补收了《清明》。末句清人注释引《童子诗话》:“朱陈村有杏花一百二十里。”又引《池州府志》:“府城秀山门外杏花村,杜牧诗即此。”不过,注文里的两个杏花村,在确认上是相互否定的。
金陵杏花村与杜牧《清明》的因果逻辑关系
谢教授说:“罗文又紧扣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这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假设《太平寰宇记》所载为真,也只是记录杜牧沽酒杏花村,而未引用《清明》诗。”谢文误读了:《杜牧〈清明〉》只是强调“‘杜牧沽酒于杏花村’的传说产生在‘五代前’”。
现在特别重申:“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足以证明《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当地早有流传,而且首度表明是杜牧诗篇。首先,“沽酒”之人可以是任何人,为何偏偏是诗人“杜牧之”?“沽酒”之地可以是“张村”“李村”“桃花村”,为何偏偏是“杏花村”?其次,谢文所谓“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不对,因为引文抽掉了“沽酒”亦即《清明》诗中的“酒家”。一旦“杏花村酒家”与“杜牧沽酒”连为一体,“《清明》必为杜牧所作”就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再次,乐史没有引用《清明》原句,不等于没有包藏《清明》。以北宋末何应龙的《老翁》诗为例:“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不仅没有直接引用《清明》的原句与原题,更没有点出杜牧之名。可是南宋末此诗却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编者的评语:“翻‘借问酒家有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意。”《老翁》诗的“杏花村酒、家家、问牧童”9字,见于《清明》。既然《老翁》尽管没有《清明》的原句与原题,但却包藏《清明》,那么,乐史之记的“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包藏《清明》的“酒家何处”+“杏花村”+作者“杜牧之”,因果逻辑何处未能成立?
早在《太平寰宇记》之前,小杜牧约33岁的韦庄,其诗《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已有“纷纷、断、魂、遥、村”六字三韵,且其顺序与《清明》完全同步。“遥宿隔云村”也与“遥指杏花村”即投宿杏花村命意相同,甚至“马前红叶”“隔云村”也与杜牧《山行》的“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述高度一致。如果不承认韦庄此诗存在杜牧的影响,显然是相当不明智的。同理,如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宋诗或南宋诗,南唐的江宁民间会流传杏花村“为杜牧之沽酒处”一说吗?
杜牧确定无疑游览过古都金陵(今镇江唐时亦称金陵,本文不涉及):《泊秦淮》说“夜泊秦淮近酒家”、《江南怀古》说“戊辰年(848年)向金陵过”、《江楼晚望》说“山凿金陵万仞空”,是民间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杜牧沽酒于金陵杏花村的事实,是否发生在“清明时节”呢?《江楼晚望》云:“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低飞的燕雏初语于春分前后的春社之日,高翔的鹰隼已经见识了去年的秋风。“社日”的信息,完美地解决了同一个金陵春天的4大问题:1.春分之后15天是清明,杜牧已在清明之前到达金陵。“泊秦淮”时“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汽弥漫,月色朦胧,空气湿度特别大。农谚云:“扑地烟,雨连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预兆近期将有连天春雨,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2.公元848年春分是夏历二月初十,清明是二月二十五(王怀双《中华通历》隋唐五代卷)。二月雨天,气温骤降,符合“路上行 *** 断魂”。3.江南二月,杏花已开,“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村名与村景皆符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杜牧沽酒于杏花村虽然也涉及金陵之外的某些地区,但一律没有早于《太平寰宇记》旧稿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抚州籍的乐史在金陵担任过南唐秘书郎,属于非金陵籍的金陵官记金陵事,排除了为桑梓争光的私心与动力。
韦庄诗的六字三韵,为何能与杜牧《清明》完全同步?《 *** 认证》也没有找到更佳 *** 。现在考虑3种可能:1.韦庄、杜牧同在杜陵樊川有旧居,韦庄《过樊川旧居》云:“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韦庄可能已在少年时代的某个清明时节接触过当地口传版的《清明》。2.韦庄与杜牧志向 *** 相近而喜爱《清明》。杜牧《郡斋独酌》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韦庄《关河道中》说“平生志业匡尧舜”。宋祁《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不为龊龊小谨”,北宋《宣和书谱》卷十一称韦庄“不以小节自拘”。3.杜牧写有《台城曲二首》,韦庄则有七绝名篇《台城》。证明韦庄有意追寻杜牧的金陵游踪,并在金陵接触到“杜牧《清明》”。南宋诗人万俟绍之,曾在七绝《金陵郊行》中选用了《清明》的诗体、诗意与诗韵:“快提金勒走郊原,拂面东风醒醉魂。好景流连天易晚,来朝更过杏花村。”《金陵郊行》的选择,应该是源于《太平寰宇记》涉及杜牧《清明》的民间传说。但韦庄并没有将《清明》视为杜牧诗极品,后来编唐诗选本《又玄集》,收杜牧诗5首,七绝1首为带有家国兴亡感慨的《秦淮》,即《泊秦淮》,而非个人风雨旅途体验的《清明》。《清明》后来举国传诵,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节令气象的广泛存在,得到了南北大众的一致认同。二是一年一度“清明时节”的节日氛围,周期 *** *** 了爱诗民族的重复传诵。三是诗人个体的真实体验,激发了历代读者群体的想象体验。四是牧童遥指杏花村酒家的远景画面,温情而美丽。《清明》独有的身心冷暖与艺术魅力,轻松俘获了既讲究精神追寻又不舍弃世俗欢乐的国人之心。
乐史之记与宋祁之词的释疑
谢文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笔者查核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宋本太平寰宇记》和中华书局2007年王文楚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亦一无所获……可见,罗文以乐史《太平寰宇记》来推定北宋初年已将《清明》归于杜牧,难以令人信服。”关于《太平寰宇记》的版本差异,《 *** 论证》已有较为详尽的考辨,不赘。“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正文见王文楚点校本第四册第1780页,校勘记见同册1802页。谢教授“一无所获”,是否浏览太快?
谢文又疑:“若《锦缠道》为宋祁所作,情理上也讲不通,因为宋祁于1061年去世,田槩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编定《樊川别集》,如果宋祁见过《清明》,而于《锦缠道》下阕化用为:‘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同样博闻强识且编有《京兆金石录》的田槩焉能不知?”此疑未说田槩和宋祁的公私关系达到了什么状态。只有具备一个前提:田槩对《新唐书》主笔宋祁有关杜牧的全部资料了如指掌,更对宋祁的全部创作一一过目,“田槩焉能不知”方能符合逻辑。宋祁(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基于偶遇佳丽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则是基于清明春游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宋祁涉及清明春游的《锦缠道》“醉醺醺”6句,12字见于杜牧《清明》。南宋时期,刘过《村店(其一)》的“一坞闹红春欲动,酒帘正在杏花西”、马子严《归朝欢·春游》的“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张炎《 *** 》的“不教枝上春痕闹……谩遥指、孤村自好”,以及《风入松》的“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都一再将含有“杏花”“孤村”“深处”“酒”的《锦缠道》,视为关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词。当然,宋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的《锦缠道》,传奇色彩与艺术质量,远远不如他本人(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的《鹧鸪天》。艺术上的整体平庸,应该是《锦缠道》没有出现在“宋人选宋词”之中的唯一原因。
依据前述并参阅《 *** 论证》,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韦庄诗的六字三韵,再到晚唐五代金陵民间的“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宋祁的“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秦观的“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米芾的“牧童错指是孤村”、谢逸的“杏花村馆酒旗风”、何应龙的“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始于晚唐,终于北宋,《清明》诗语的传播踪迹班班可考。关于秦观《满庭芳》词韵的“纷纷、村、魂”袭用杜牧涉及“杏花”的《清明》诗韵,除了《 *** 论证》的证据之外,杜牧另诗七绝《杏园》可作新证:“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 *** 花人。”秦观《画堂春》则云:“杏园憔悴 *** 啼,无奈春归。”杜牧身份就包藏在秦观的相关词语之中。
关于《清明》的诗题、作者及文本传播
谢文说:“罗文以为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对诗题拟定已有高度自觉,更不用说宋人。”奉答如下:
1.诗题涉及作品原态以及作品在不同渠道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增殖、耗损、记录、处理等问题,题为《杏花村》的可能 *** ,《 *** 认证》已有解释。这里稍作展论:作为可能纸本传播和口头传播并行的《清明》,可能题为《清明》(《千家诗》),也可能题为《杏花村》(《锦绣万花谷》),也可能有诗无题(《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也可能同一个编者同时听到或见到两种诗题而选择其中一种。例如《河岳英灵集》所载李白名诗《将进酒》传到敦煌,就被记录在三件手抄本上,两件题为《惜罇空》,一件无题无作者。韦庄弟韦蔼也在《浣花集序》中说韦庄诗文迭经兵火之后,“唯余口诵者”。谢文所谓“哪有前人依据后人‘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之理”,显然不够了解唐诗流传的多样形态,只将可能多向度、多载体传播的《清明》,理解为纸质孤本的A传B、B传C的单线定点无文本变异传播。
2.谢教授的下述观点也与文献流传有关:“从诗选文献学的角度来推导出《清明》的作者归属,无疑是最令人信服的正道。”问题是:诗选之外没有唐诗流传了吗?“从南宋初期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到之后林清之的《唐绝句选》、柯梦得的《唐贤绝句》,均无《清明》的身影。”再请问:后二书是诗选,能囊括所有唐诗吗?南宋初洪迈之书未收,能证明早于洪迈的韦庄、乐史、宋祁、秦观、米芾、谢逸、何应龙、王铚对《清明》借鉴与化用的,事实一概不存在吗?从逻辑上说,选不选某诗是价值判断,某诗存在不存在、由谁创作是事实判断。宋人《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均载“《清明》”作者为“杜牧之”、《锦绣万花谷》载此诗“出《唐诗》”、《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载“《清明》”出“《古选诗》”、南唐乐史说金陵杏花村相传是“杜牧之沽酒处”、晚唐五代韦庄有诗完全步武《清明》的六字三韵及其出现次序,以上皆为事实。如果说《清明》是宋诗,期待论者开列出属于事实判断的证据清单,以飨读者。
3.拙文《杜牧〈清明〉》说:“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李商隐是这样,杜牧也不例外:杜牧七绝《兰溪》的首句是“兰溪春尽碧泱泱”、《青 *** 》的首句是“青 *** 前头陇水流”、《屏风绝句》的首句是“屏风周昉画纤腰”。可见小李杜制题时虽然没有“高度自觉”,但上举作品“由首句的前二字摘录而成”确是事实而非反事实。
杜牧《清明》的时代特征与私人特征
三篇拙文的整体逻辑思路是这样呼应展开的:既然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清明》宋后才被热传为杜牧名诗,那么,《清明》从吉光片羽到全息展示,就必须符合下述条件:1.《清明》具有某一类中晚唐诗共有的时代特征。2.《清明》具有杜牧诗独家呈现的私人特征。3.《清明》诗语从晚唐至北宋,具有在本集之外不时显露的分身漂泊痕迹。4.杜牧《献诗启》曾说“篇成在纸,多 *** 之”,所焚之篇是否含有《清明》,已不可考。参考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作者与读者、当时读者与后世读者、后世编者与后世作者,彼此之间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相同,差别大就会存在采录不采录、(见上图)括不(见上图)括的选择。5.判定《清明》诗属于杜牧独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缺一不可。
时代特征解决《清明》的“晚唐诗”问题,私人特征解决《清明》的“杜牧诗”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时间概念的“清明时节”,晚唐已经多有出现。《杜牧〈清明〉》指出:“一旦‘清明’指代以清明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清明时节’的说法就会……成为晚唐五代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时间概念。”所以“清明节”和“清明时节”,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时间概念。王兆鹏教授等在《〈清明〉作者究竟是不是杜牧》(《大众日报》2021年8月28日第7版)一文中,也认为《清明》的押韵“完全符合中晚唐诗人邻韵相押的特点”。又发现在《樊川文集》中,有11首诗首句押邻韵,“符合杜牧写诗的习惯,完全有可能出自杜牧之手”。我的思考是《清明》以及杜牧11首诗首句押邻韵,只是证明了《清明》具有晚唐诗的时代特征,不能证明《清明》具有杜牧诗的私人特征,因为同时代诗作的首句押邻韵现象,并非杜牧独有。
《 *** 认证》指出:杜牧七绝《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的“若问使君何处去”,与七绝《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显示出独家构思的强力惯 *** ,是杜牧独有的七绝第三句的言说方式。综合前述的众多外证,尤其是《泊秦淮》与《清明》在时空上的连续与对接、杜牧《清明》+杜牧《山行》与韦庄《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高度相似,再以此处“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的内证标准来检验,《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难觅他人。那么,是否杜牧好友许浑呢?《 *** 认证》的相关结论是:“许浑下第返回自家的乡间别墅杏花村,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村落熟悉的乡邻,与《清明》描述‘路上行人’他乡问讯寻找寄宿之所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完全不类。”
(作者:罗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有关清明的诗词,您不能只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
清明节与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
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历来是人们亲近自然
踏青游玩、享受 *** 的时节
同时也是一个慎终追远
祭祀先人的节日
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
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我知道您想到了哪一首
但今天,就先从
咱不那么熟悉的两首说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
《苏堤清明即事》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西湖春景
风吹梨花,清明又至
人们为了寻春,纷纷出城游玩
直到傍晚,笙歌才渐渐消歇
游人才缓缓离去
而千万株杨柳树上
黄莺依旧跳跃、啼唱
古代典籍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这个时节冰雪消融,草木青青
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自然界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所以《岁时百问》中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因此,在大好 *** 里
踏青出游,享受自然
成为清明节
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之一
此外,古代清明节
民间还有
打秋千、 *** 柳、蹴鞠、放风筝等
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 *** 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宋·陆游《春日绝句》
宋代诗人陆游
一首《春日绝句》记录了
清明节的另一个民间习俗
*** 柳
清明时节正值杨柳发芽抽绿
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
因此,清明又称“柳节”
民间有折柳、戴柳、 *** 柳的习俗
古时人们认为
柳枝是驱邪避祟的象征
踏青归来,顺手折下
几枝柳条把玩手中
或戴于头顶
或 *** 在门楣、屋檐
希望可以避免虫疫
守护家门、驱邪避灾
此外,柳枝 *** 在屋檐下
还可以预报天气——
古谚云:
“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最后还是要说回
“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所有描绘清明的诗词当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一诗最广为流传
诗中写出了清明的特殊氛围
一种凄清与哀思
今又清明春草绿
复缅先人寄哀思。
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是清明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而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是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
它提醒人们,在洒扫祭拜之余
更要缅怀、感恩、追思
也让生者在与逝者的对话中
感怀人生的意义
4月3日, *** 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烈士纪念园向 *** 敬献鲜花。新华社发(田锦泓摄)
记者:许健
编辑:吴炜玲、何莉、陈洋、郝瑞
*** :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 *** 部
出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杜牧两首赠别诗,一首为夸人貌美的典范,一首诉尽离情别绪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唐朝的金句王 -
…
杜牧,身出“京兆杜氏”,名门望族,与杜甫同宗。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经典诗句,因生 *** *** 而闻名天下。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 薄幸名”
这两句诗是杜牧对自己一生的写照,晚年他还与一个少女有“十年之约”,允诺自己当上刺史后,便去迎娶。
奈何,杜牧升湖州刺史时,约期已经过去了四年,女孩早已 *** ,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此杜牧写下了: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除此之外,杜牧与歌妓张好好的故事,也是千古美谈,虽然最终他们没有在一起,但杜牧在《张好好诗》中,深深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杜秋娘诗》也是杜牧笔下的经典,甚至可以说,杜牧才是唐朝的金句王,笔下脍炙人口诗句俯拾即是,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商女不知 *** 恨,隔江犹唱 *** 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两首,都是杜牧笔下为人耳熟能详的佳作。
- 诗文赏析 · 其一 -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摘自杜牧《赠别二首 · 其一》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 *** 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临别之际,杜牧作此诗给某位与自己交好的歌妓。
诗共有两首,此为其一。
在这首诗中,杜牧先是夸赞了歌妓的美貌,用词用句非常优美,为称赞女子容貌的典范。
诗文大意可解为: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婀娜娉婷,举止轻盈,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之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涤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人能比得上她。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诗的前两句,作者盛赞了女孩的美好,花样年华,年芳十三。“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 ***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两句中,诗人用扬州城中的诸多佳丽来和歌妓作了比较,有众星捧月之势,凸显了女孩子的出众夺目,为鹤立鸡群,独占群芳。
所以夸人长得好看的时候,大可以用这首诗来形容。
- 诗文赏析 · 其二 -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摘自杜牧的《赠别二首 · 其二》
这首诗为作者与歌妓的惜别之作,虽然歌妓才年芳13,却叫杜牧念念不忘。
由此可见,杜牧的确是一个痴情之人。
诗文大意为:
原本是一个多情的人,此时此刻却显得很冰冷,离别的酒宴上,怎样也笑不出声;烛火仿佛能猜透人的心意,替即将离别之人,默默流泪到天明。
杜牧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不忍离别,又不得不说再见的复杂心情,酒宴之上,欢歌笑语,唯独自己默然。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离别之苦,在这两句诗中写得很委婉,却丝丝缕缕,纠缠不断,深刻体现了不愿分别的心情。
因为此一别,再相见遥遥无期。
缱绻的相思,反复折磨,和笙歌燕舞相比,更彰显了自己的失落,所以表现得很冷淡,像个绝情之人一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以此隐喻自己的悲伤,再见难以说出口,以至于彻夜未眠。
纵观这两首诗,杜牧笔触真挚,感情饱满,先是叙述了女子值得自己相思的地方,在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压抑,其情纠结繁复,无法直抒胸臆,只好借蜡烛辞别,泪洒天明。
故,这两首《赠别》值得用心一读,唐诗风采,尽在其中。
- END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文/月下婵娟
你有没有在某个下雨的夜晚,宿在故乡的小楼里?雨水淅沥,如琴音敲打窗棂,杏花探进楼台,像某年某月的梦境。
夜里有犬吠,只乖乖几声,像是童年的阿黄,摇着尾巴,告诉你不用惊慌,这黑夜都由它来为你守护 *** 。鸡鸣在后半夜,一声又一声的迢递,是梦里模糊的微白,它再唱过几遍,太阳就要从东边升起。
时光安宁,悠长而缓慢,在母亲用棉花絮就的被子里,你与一枝杏花相伴。
小楼 *** 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放翁的诗句清灵而美,那卖花人的叫声穿过清新的早晨,从大宋一直迤逦至今。
杏花开的如烟如雾,那美丽总让人有凋零的遗憾,怕这良辰美景,转瞬被风吹雨打的辜负去。
那株杏树,至我有记忆便生长在门前。它总是不老,等爷爷的头发白了,它的蓓蕾仍然红艳,等爷爷走了,它也仍然花开似雪。
老屋旁边是一条小巷,这一湾人家去河边洗菜浣衣皆从杏花树下过,年轻媳妇们穿着好看的春衫,娃娃们你追我赶,发出脆亮的笑声。青石板沉默无言,道旁的野草碧绿,成天的疯长。
屋后的长河里,一川 *** 。老黄牛在悠闲地吃草,水流无声,映出云白天青。垂柳昨天才冒出嫩黄的一点芽儿,今天已长成一片碧玉般的细叶,黄莺在绿荫里唱歌。
*** 藏在开轩翠绿的小麦田里,它们总是“咕咕咕——咕咕咕——”一天到晚的说个不休。油菜花金黄,香得沁人心脾。天空中有突然振翅拍过的鸟,我叫不出名字,如果爷爷在,他一定会告诉我这是鸽子或者斑鸠。
邻居家的姐姐爱读诗,她穿美丽的长裙子,梳油亮的长辫子。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少年足 *** ?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日游》
她声音清甜,像春天的野菜。这样读诗给我听时我也不懂,只是她看到湾那边汲水的哥哥会脸红。
许多年后我才知道那首杏花诗的热烈和 *** ,只是邻居家的姐姐最后嫁了外乡人,湾那边的哥哥,也娶了别人。
爷爷教我背会的之一首诗是《春晓》,他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总说那些落花是我家门前的杏花,湾里的虎子却说那是他们家的桃花。我们为此争论不休,阿黄看着我们脸红脖子粗,还跑上前去向虎子龇过牙。
那些童年的旧事啊。
那个杏花 *** 的日子我离开家,爷爷站在篱边向我挥手。等我再见到他时,他已沉睡在故乡的田野,墓碑下的爷爷一如土壤般沉默,温厚。
我以后每次要见他,已经是这样的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今夜,故乡的小楼灯火昏黄,一轮清月映照一湾人家与村庄。那些鸡鸣与犬吠,长河上的笑语,深巷里的春衫,陌上的多情,垂杨里的黄莺……
都在春夜里消逝远去。楼头的杏花无言,随风摇曳轻扣我窗棂。我突然感伤,那些远去的清明温厚的村庄;也突然心酸,那些天青云白温柔含蓄的情事。遂推窗看花看月,听不知何处传来的隐约笛声,似与我共鸣。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朝人说改为五绝更好前言
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诗,常常有人讨论,改为五言如何,改为长短句如何。
读明朝才子谢榛《四溟诗话》时看到他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而且,他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不过,却被清朝人嘲笑了一番。
老街录于此处,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一、对杜牧《清明》的修改
谢榛说:
杜牧之《清明》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予拨之曰:“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不用问答,情景自见。
杜牧之《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谢榛认为原作虽好,很有画面感,但是气格不高。有人将这首七绝改为了五绝,后两句为:
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谢榛说,这样改就有盛唐的味道了。不过他只说了半首,前两句不知道是什么。估计大致是去掉前两个字吧。
另外,谢榛还提到自己修改后的五绝:
野水明孤嶂,平芜燕子低。
日斜人策马,酒旆(肆)杏花西。《四景图》
并且说:“不用问答,情景自见”,不需要一问一答,情语和景语,自然呈现。
如此修改,可见并非简单在原诗基础上改动,而是诗人假设自己身临其境,由个人心眼出发而作。
您觉得,谢榛说的这两种改动,和原作比,怎么样呢?
二、对刘禹锡《怀古》的修改
谢榛另外提到了刘禹锡《怀古》的修改
刘禹锡《怀古》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或易之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此作不伤气格。予拟之曰:“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此非奇语,只是讲得不细。
谢榛提到刘禹锡的《怀古》即这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说,有人将这首七绝,也改为了五绝,看后两句,估计也是减去前两个字吧:
(桥边野草花,巷口夕阳斜。)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
另外,他说自己也有改动后的一首,但依然是七绝:
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
因为第三句有“草”,所以前两句肯定改动很大。估计和改杜牧《清明》一样,谢榛改诗,并非简单地在原作基础上改几个字,而是假设自己身临其境,袭用原意,而重做一首。
不过,谢榛诗作,有七律《寄懐王郡丞叔纯》云:
暂闲官署得烟霞,相对论心坐日斜。邺下佩刀应自壮,齐中弹剑更何嗟。
老飡古涧青松子,君爱秋塘白藕花。王谢 *** 今北转,髙堂燕子是谁家。
后两句和谢榛改诗如出一辙,不知道他是不是另有一首七绝。
您觉得如此修改如何呢?
三、清朝人评价谢榛
1、关于谢榛改 《乌衣巷》
关于谢榛改刘禹锡《乌衣巷》,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中,有不同的看法:
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
四溟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 *** 成铁矣。」谢公又拟之曰:「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尤属恶劣。
何文焕说,刘禹锡的这两句诗,全在“旧”和“寻常”二字。如谢榛说的改动,简直是把金子换成了铁。
对于谢榛自己修改后的“王谢豪华春草里,堂前燕子落谁家?”,何文焕说"尤属恶劣",意思是,比 *** 成铁还要恶劣。
2、关于谢榛 改《清明》
至于杜牧的《清明》诗, 清朝人贺裳撰《皱水轩词筌》中评价说:
词莫病于浅直,如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无高警,正在遥指不言,稍具画意。
贺裳认为,这首词本来浅直,只是在第四句,牧童不言遥指处,具有画意。贺裳虽然没有评价谢榛,不过从谢榛的五绝看来,倒是句句有画意,否则也不会叫做《四景图》:
野水明孤嶂,平芜燕子低。日斜人策马,酒旆(肆)杏花西。
至于一句一意,谢榛也曾经提到:
杜子美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悲翠,沙僻舞鹍骓。”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计也。盖嘉运诗:“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蹄。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矣。
可以看出,谢榛的《四景图》到有点象学杜甫,把杜甫诗法用在了改《清明》诗上。 只是改了以后,画面感虽强,但是似乎与“清明”没有什么关系 。
贺裳(生卒年不详),字黄公,号檗斋,别号白凤词人,江南丹阳人。约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
何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清代文学家,编有《历代诗话》。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但是后来他和李攀龙交恶,被削名"七子"之外。
四、隐括作词
关于杜牧《清明》的修改,后人常有议论,例如每句减去前两字:
时节雨纷纷, 行 *** 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老街以前也有游戏之作,类似隐括作词。录入于此,供君一笑。
1、《山花子清明》
路上行 *** 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系柳孤舟横野渡,渐黄昏。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笛一声骑犊返,入烟云。
◎●○○●●△,⊙○⊙●●○△。⊙●⊙○◎⊙●,●○△。
◎●◎○○●● ,◎○⊙●●○△。 ⊙●◎○○●● ,●○△。
2、《渔歌子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欲借问,酒家门,牧童遥指杏花村。
⊙◎⊙⊙●◎△, ⊙⊙○◎●⊙△。⊙◎● ●○△, ⊙⊙◎◎●⊙△。
3、《忆江南清明》
清明雨,一霎舞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长路暗 *** 。
○⊙●,⊙●●○△。◎●⊙○○●●,⊙○○●●○△。○●●○△。
4、《浣溪沙清明》
路上行 *** 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老僧塔外扫山云。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声竹笛欲黄昏。
◎●⊙○◎●△,◎○⊙●●○△,⊙○◎●●○△。
⊙●◎○○●● ◎○⊙●●○△, ◎○⊙●●○△ 。
5、《朝中措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子欲 *** 。古道西风瘦马,宦游已惯缁尘。
山重水复,酒家何有,竹笛声闻。却喜牧童遥指,杏花开处山村。
⊙○⊙●●○△,⊙●●○△◎●⊙○⊙● ◎○◎●○△。
⊙○◎●,⊙○◎●,◎●○△。 ⊙●◎○⊙●,⊙○◎●○△。
结束语
前人评诗,各有认识,各有所好。有认为好的,就有认为不好的。谢榛认为唐诗可以改得更好,但是后人却认为他“ *** 成铁”。
观前人各种诗话、词话,常有是非争议。还需多读多悟,提到自己认识吧。
@老街味道
*** ,孟浩然了首诗,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伤,传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转眼之间,今年的清明节也已经到了。现如今因为法定节假日的原因,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到来心中都是充满着愉悦的。但是在古时候人们的心中,清明节却是一个充满愁绪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人们祭奠先辈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了对离开的人的怀念与哀思的日子。尤其是每到清明节时,窗外也会下起蒙蒙的细雨,这让人们的心也跟着变得更加哀伤。
特别是一些身在异地他乡的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更是心中充满怅惘,充满了对家乡、对亲友的思念。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清明节那天,他就因为自己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而感怀,又因琐事缠身而无法归家而感到忧伤,种种复杂的情绪堆积于他的心中,他索 *** 就将此化为一首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这首诗。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这首诗的题目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诗文的内容,其实就是在清明节那天诗人心中所想的事情。他将这些思绪化为文字,虽然整首诗的用词非常平凡,但是这些平凡的词组合在一起之后,却将他心中的那种悲伤与孤独描绘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对于人生的那种领悟,以及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感受,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
在这首诗文的第1句与第2句中,诗人说的是现如今的京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每逢到了这天,人们的心中也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悲伤与愁绪。诗人在这起笔的两句中不仅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另外也是将当天人们的心理状态描写了出来,奠定了这首诗哀愁的氛围,而这也是古代人们过清明节时的常见状态。
接下来在诗文的第3句与第4句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他眼前所见到的京城的景色,城市的道路上,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城东外面的杨柳此时已经变得翠绿。闭上眼睛在回想诗人的诗文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非常美丽的风景画面,在这幅画面中有车有 *** 有被风吹动的翠绿,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在诗文的第5句与第6句中,诗人同样也是在描写眼前的春景。现如今的花朵已经落到了地上,青草也已经冒头,放眼望去是一片花繁草盛的景象,除此之外,还有黄莺与蝴蝶在嬉戏着,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只不过细细品读,却能够感到一种孤独的意味,毕竟景色虽美,诗人却是处于局外人的角色去看反倒显得更加落寞。
最后在诗文的结尾两句中,诗人的这种孤单与落寞的感情变得越发浓郁。他在诗文中说他环视身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空荡荡的坐在堂前喝茶,所以 *** 脆就以茶代酒,去安慰自己那充满孤单与思念的心。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在热闹繁华的地方,我们就越发的感觉自己非常孤寂,似乎就如同那局外人一样,怎样也融不进去,尤其是像诗人这样独自在异乡漂泊的人,每当这时更是对家乡充满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到底哪里有问题,为何问世后饱受争议南宋谢枋得作《重订千家诗》,从旧书中收录了一首署名杜牧的《清明》。该诗正是今人熟知的清明诗,其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自问世以后,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究竟是在何方”等等,所以在后世一直争议不断。
《清明》中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说之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清明》到底是不是杜牧的作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在七绝创作上具有极高的造诣。
《唐诗三百首》里面,一共收录了9首由杜牧创作的七绝,数量是本书所有作者之冠,七绝收录数量排第二的是李商隐。但是在这9首杜牧的七绝之中,并无一首叫做《清明》的诗。
如今,《清明》一诗在民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每逢清明节至,三尺孩童皆能背诵全文。可惜这首诗的创作水平不高,所以有人怀疑它不是杜牧的作品。
最早对这首诗提出疑问的,是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这首《清明》:“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
我们都知道,诗是以“言志”为美的。杜牧一生中,曾经创作了大量的七绝精品,比如《泊秦淮》、《赤壁》和《遣怀》等大家熟知的作品。
当中的主题,要么是在关心国事,要么是在咏怀古迹,要么是感叹人世浮沉岁月蹉跎。就算是《赠人二首》这样的诗歌,杜牧也写得艳而不俗,在视角上翻新。
然而《清明》一诗,却写得“叠床架屋”,太过拖沓了。那么,为什么说《清明》写得“叠床架屋”呢?学者们大致有如下的观点:
其一,题目为《清明》,诗的开头之一句,又复用“清明”二字。古代诗歌追求文字精当,一首七绝一共才28个字。为什么要浪费两个字,去重复题目中已经知道的事实呢?
其二、第二句中既然写了“行人”,就不必再画蛇添足地,强调人在“路上”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且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作说明,贾岛诗中有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 *** 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首句只说“问童子”,但是具体问的什么,并没有写出来。这是因为在诗的第二句中,童子已经用“言师采 *** 去”,表达了贾岛问话的内容。
这种艺术手法,在汉语修辞里面叫做“蒙后省”。即诗的后句已经提到的内容,在前句中就可以省略了。前后二句有相同的内容,有经验的诗人都会采取“避复”的处理。
更何况《清明》中“路上”、“行人”同处第二句,更不应该“犯复”。而且以杜牧的诗歌创作水平,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
另外,谢榛说《清明》这首诗的“气格”不高。那么,什么是“气格”呢?气,是指气韵,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格是指诗的立意与格调,作者的思想境界。
《清明》这首诗,一上来就渲染雨中的场景,跟着就描写诗人羁旅独行,意志消沉,最后为了“借酒浇愁”,找到了杏花村。
整首诗根本看不到作者有高远的志向,于愁情的书写方面,也没有任 *** 颖独到之处。于是谢榛等诗评家亲自下场,将《清明》进行了一些修改,改动后的全诗大概是这样:
时节雨纷纷,行 *** 断魂。
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这种改法,试图通过对“江景”的引入,来提升全诗的“气韵”,但是效果不明显。于是谢榛又将后二句替换为“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
不过,谢榛等人对于《清明》这首诗的改动,完全 *** 了原作那种清淡的诗风,而且上下二联也十分生硬。
再加上这首诗的原版,早已经通过宋末的《重订千家诗》在民间流通多年,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谢榛等人的改动并未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
虽然没有得到认同,但是谢榛对《清明》的质疑,却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所以从此之后,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国内的一些学者继续考察这首诗的出处,结果发现谢枋得当年在修订《千家诗》的时候,这首《清明》是从南宋一名福建书商的书里抄来的。
但是这首诗也不是这个福建书商的原创,而是他从一本叫《锦绣万花谷》的书里抄来的,它没有标题和作者署名。
这个福建书商为了出一本,叫做《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书,于是就“扯虎皮做大旗”,挂了刘克庄的大名,然后又把这首“无题诗”归到了杜牧的名下。
所以这首诗最终会“成为”杜牧的作品,都是这个书商为了赚钱搞的“噱头”。以上,就是《清明》作者存在争论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引发争议的问题就是,现在学者对这首诗中“欲断魂”三字的理解,存在争议。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在现代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因此当我们读到《清明》这首诗的时候,自然就会联想到诗人因为常年漂泊在外,不能及时在“清明”这一天赶回家乡扫祭,所以产生了伤感的情绪。
由于内心中愁苦、伤感到了极致,情绪无法排遣,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地方去“借酒浇愁”。然而近代却有学者考证指出:唐朝的清明节,没有“扫墓”的习俗。
唐代的清明节,是和寒食合并成的一个大型节日,在这个节日到来时,国家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中国古人扫墓的时间原来是在寒食,后来寒食与清明合并,有人就在清明扫祭。
因为这个原因,唐高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下诏禁止。理由是,清明是一个郊游的节日,把这种玩乐的节日和扫墓这么严肃的事合到一起办,是对祖先的不敬。
尽管诏令并不能完全禁止民间的扫祭行为,但是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代国家为了杜绝清明节的扫祭行为,还采取了严厉的行政处罚。杜牧身为国 *** 务员,他不可能公然违法。
所以,这首《清明》到底是在写什么?它真的是在写一个人,因为不能在清明节的时候回乡扫祭,所以伤心得“欲断魂”吗?
为此,竟然有一位学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观点:杜牧的确不是要赶回家上坟,他只是想喝一种酒,这种酒的名字叫“断魂”。
第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这首诗涉及“杏花村”真实的地理位置。有的人说这个“杏花村”在山西,但是有的人又说这个“杏花村”在安徽。
因为这个问题事关商业赚钱密码,所以数百年以来,全国各地一直有人不断地借“杏花村”三字“造假景”、“酿假酒”,外加杜撰各种“神话”。
其实,无论“杏花村”在哪里,都不干这首《清明》的事。诗中的“杏花村”,有可能就是作者随意胡诌出来的一个地方。所以关于后人造的那些“假酒”和“假景”,在这里我们就不详谈了。
结语
《清明》一诗存在多处争议,主要是因为这首诗的风格看上去不像是唐代杜牧的诗风。杜牧是七绝高手,他少年时代起就有匡时济世、澄清天下的 *** 理想。
因此,杜牧很爱写时政诗和咏史诗。不过他也有著名的风景诗,比如像《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中也有咏史的痕迹。
著名的《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能让人看出积极向上的格调。但是《清明》这首诗,却完全是意志消沉,全无朝气的。
另外,《清明》一诗的确存在“犯复”的问题,写得颇有些粗糙和随意。而且这首诗本来是“无名”的,标题是宋代书商强行加上去的。
再加上后人对诗文中写的“欲断魂”的理解一直存在问题,以及“杏花村”在哪里事关某些商人的赚钱密码,所以数百年来一直都争论不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思念无果,转瞬滂沱一诗一文一个坚持原创的平台 / 每一天的诗歌和梦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过
清明雨
作者 枫
春风摇动清明雨
百花粉色含露香
旧情思念忧未尽
幽然数的枫叶红
岁月蹉跎催人老
无语倾诉恋故人
《清明寄思》
文/丁文
雨萧萧,风兮兮
一别经年,任思念飘远
让泪水掩盖埋怨
昨日花开满园 *** 景
怎奈风云似幻
残花落叶重现
又凭添,愁绪一片
青山葱绿,碧水萦绕
拾阶而上
那一片青松山岗
您的模样,依旧那么坚强
今天您我又相聚一场
靠得越近脚步越长
怕,惊扰您的安详
怕,打扰了您的梦乡
当和风细雨渐渐消退
当桃花不再妩媚
当春花秋月不那么迷醉
当夜已不能寐
想您,心很累
却能安然入睡
想您,虽疲惫
却只想让昨天回味
无题
文/云朵
当榆钱又一次
把三月的 *** ***
色彩次第开始
在枝头叶间烂漫
款款的东风里
依旧不改
旧时
桃红栁绿的容颜
故道河边
菜花的金黄
再次 *** 了
儿童追蝶的视线
叮咚的水流声声
又轻轻拨响了谁
善感多愁的心弦
无边的 *** 里
思绪
如凄凄芳草般
疯长蔓延
儿时的梦早已
随那只
飞入菜花深处的黄蝶
消失不见
有一种沉重
日益在心底深处
酝酿成潮湿的雾岚
只等清明那场
纷纷的丝雨
掩盖脆弱的
泪流满面
清明寄思
文/简单
清明犹未来
心徨心徘徊
犹记去岁日
独自坟头哀
欲语已不应
悲从心中来
举头空中望
泪落湿坟台
四 月
文/万木青
四月,痛苦加感叹
四月五日
清明的坟墓碑前
总是阴天
止不住的泪水
流不尽的思念
一个永恒的爱恋
*** 不变
失去的并未失去
得到的不仅仅是逝者的 ***
还有,还有生者现在的
人间四月天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喜欢的朋友多多转发哟。
周四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 断魂,思念无果,转瞬滂沱(题目来源自 *** ,作者故酒泽阁下,侵删致歉)
作者 | 枫/丁文/简单/云朵/万木青(正文诗歌内容为原创,感谢美文佳作)
手写 (美图)| *** ( *** 来源自堆糖,侵删致歉,感谢佳句美图)
编辑 |╭?~谢谢你的阅读,爱你们。比心╭?~你的转发留言收藏都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