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脾胃论》
组成:黄芪,白术, *** 参,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 *** , *** 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声明: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 *** 方、验方, *** 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 *** ,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文中所用的资料与 *** 来源于 *** 和文献,仅作医学知识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肢水肿,血压高?是痰湿太重!元代名方,心脾双补!除湿化痰不生气、不焦虑怎么也得高血压?
有没有这种人,你感觉我平时也不爱生气, *** 格挺温和的,身边亲戚朋友都夸我 *** 格好,也不喜欢争抢,很少有脾气上头的时候!
讲道理说不应该高血压啊,怎么还是容易头晕,还拉肚子,经期血量还很大!
是不是平时饮食作息的问题啊?
放宽心,不是饮食的问题,只是体质的原因!
这种人是土形 *** 质,一般肤色比较黄、头比较大、肚子比较大、心思比较沉稳 *** ,平时很捧大家的场!乐于助人!
善于倾听,也很包容,这都是你给别人的感觉!
但是,由于一般这种体质的人,有不满情绪的时候选择自己忍耐, *** 下来不发作,时间长了,就会气机下沉,脾胃受损,脾主运化,运化不调,痰湿就内生,气血就不通畅,高血压就是时间问题了!
老规矩,空口无凭,咱们举一个医案为例!
一个46岁的女患者,是一个月前初诊,因为双下肢浮肿过来就诊,已经有两年的高血压病史,也没有 *** 服 *** 治疗过,更高血压能达到145/95mmHg。
心电图显示:窦 *** 心动过缓,
西医的诊断:①高血压病 (1级,低危);②高脂血症;③贫血 (轻度)
还拿过来一份妇科的彩超报告,显示: *** 肌瘤!
这个自然有我们医院的妇科大夫去会诊解决,我们来看她的症状!
双下肢浮肿,右腿较重,晨起轻,下午重,久坐后加重;时有心慌、头晕, 易生痰。
又切脉:脉滑、粗、厚,寸、关弱,尺强。
观其舌:舌质淡、苔薄
我与段大夫一合计,这患者属于心脾两虚导致的水肿。
观察发现她体态比较丰满,小腹凸起、加上脉象又粗,所以可以判定她是土形 *** 质,本身就容易气机下沉。
而她又说自己平时心力交瘁,好 *** 心,容易有痰!
说明患者在气机下沉的基础上,产生了心脾两虚、痰湿过盛的病理改变。
今天不说那些花里胡哨的,咱们就直接说,怎么治?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方: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 *** 参、炙甘草、猪苓、泽泻、沙参、桂枝。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空腹温服。
患者服 *** 1周后,双下肢浮肿明显好转。
坚持治疗2O天后痊愈,血压稳定在120/85mmHg左右,停 *** !
一个月,治好病!
肯定有人不信,大夫你别唬我,西 *** 都没这么快!那好,我仔细给你讲讲 *** 理。我给 *** 都讲不了这么详细!
我们先说补中益气汤的原方: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不过我去掉了当归,将人参也改了!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为君 *** 。这个患者不是气机下沉么,黄芪就是个大力士,一鼓作气,把体内下沉的气机举起来了!
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共为臣 *** 。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人参改为 *** 参,也更加对症, *** 参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患者主症为心脾两虚,主在痰湿,因此去掉当归,不必养血;陈皮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共为佐 *** 。
少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佐助君 *** 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又能透表退虚热,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二 *** 兼具佐使之用。
炙甘草调和诸 *** ,亦作使 *** 。
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为治脾虚气陷之要方,故言本方为“甘温除热”的 *** 方。
整体来说就是将下沉的脾气一把举起来了!
接下来,再说我加的几味 *** :
沙参,化痰益气;桂枝,助阳化气,归心经,温通经脉!一个化痰,一个养心!
泽泻和猪苓要放在一起说,泽泻,利 *** ,清湿热;猪苓则利尿通淋,刚好将化解的痰湿,通过 *** 排出体外!
如此,诸 *** 相合,共奏利水消肿、除湿化痰、补益心脾、升举阳气之功。
提醒:方子需要根据个 *** 质加减,我可以为大家调方,但不会给通用的剂量。
另外,由于之前大家的问题比较敏感,所以我的账号被禁言了,以免耽误大家的病情,我专门给大家安排了 *** @苏主任 *** ,有问题可以直接找他@苏主任 *** ,让他汇总后拿给我!
我是你可靠的中医朋友!大医之道寂寂无名的行 *** !
名医方:补中益气汤,活学活用,治好失眠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黄芪、 *** 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茯苓、枳壳、陈皮、桔梗、酸枣仁、五味子、何首乌。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养血安神。
我的一个患者,王女士,53岁,之一次来诊在2020年6月18日。说自己失眠1个月了。1个月前因为 *** 劳过度难以入睡,得了失眠症,即使入睡,也是多梦易醒,伴有头晕身倦、气短乏力、 *** 溏薄、食欲差。我看她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曾服西 *** 治疗,疗效不明显。我给她辨证为:中气不足、血不养心。开了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方子。王女士服 *** 7剂后,入睡容易了,伴随症状也有所缓解。原方再让她继续服用14剂,她的睡眠继续改善,伴随症状也消失了。
古代中医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王女士平常就脾胃虚弱,再加上因劳累过度,导致脾虚血少。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气血亏少,中气不足、心脑失养、神不归舍而导致失眠。
我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 *** ;配伍 *** 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增强其补中益气;气虚日久必导致营血亏虚,所以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助黄芪、 *** 参以补气养血;陈皮、茯苓、枳壳、桔梗健脾化湿、理气和胃,使这些 *** 补而不滞;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 *** 来提升中气;何首乌、酸枣仁、五味子养血安神。
大家好,我是中医教授初杰。湿疹发作起来有多痒,大概只有患者自己清楚了……半夜起来挠痒痒能闹半个多小时,明明知道不能挠,但是却痒的控制不住。虽然说不是什么大病,但不容易治愈,会反复发作。
从中医角度来说,湿疹的出现是由于身体寒湿造成的。多发病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毒害肌肤,以致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小儿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署湿毒邪浸袭;另外,饮食失节会导致脾虚失运,使湿热内蕴,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 *** 肌肤而反复发作。所以中医治疗湿疹的关键是排湿毒、健脾。
之前有位患者,姓李,30岁,周身皮疹,瘙痒难耐就自行服用了防风通丸,服后皮疹有所收敛,但腹泻明显。来诊的时候,患者自述皮疹易溃破,夜间发红,口干,乏力, *** 稀,纳少,舌暗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后属肺脾气虚,湿毒侵 *** ,治宜补气健脾,化湿解毒。
给她用了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益肺,脾胃健运,则湿亦去,又配伍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金钱草、虎杖、白鲜皮以清热燥湿,佐以川木通利水渗湿使水湿从 *** 而解,更用勾丁、僵蚕、地龙、疏风散邪。诸 *** 合用,可以使内困的湿邪尽去,湿疹也就自然消退了。
在临床治疗时,如果患者湿疹情况比较严重,还可以选用苦参、黄连、黄芩、炉甘石、紫草、冰片、枯矾、雄黄等中 *** 调制成 *** 膏,外敷患处。内服外敷, *** 齐下治疗湿疹的效果大大提高,还能帮助减少复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古今方剂君 *** 的认定标准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剂是在辨证、 *** 之后,选定适当的 *** 物与用量组合而成的。其结构一般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或四种角色,而君 *** 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或核心,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尽管《内经》已对方剂中的 *** 物分工做了明晰划分,对组方规制也予以明确限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方剂君 *** 的认定标准却并不一致,时有异议,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就此梳理并抒己见,正于同道。
主病、主证者为君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方剂中 *** 物身份的界定。对此,后世医家几无异见,如李东垣曰:“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 *** 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张景岳也言:“主病者,对证之要 *** 也,故谓之君。”何伯斋进一步解释说:“大抵 *** 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 *** 至于病所者,使也。”
而对于“主病之谓君”的疑义,主要在于对“病”的认识上。《内经》中提出的病名,不仅大都未作定义,而且对每个病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也缺乏完整、明晰的描述。至于“证”,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所提及,即“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但学界大都认为唐代之前的《内经》并无七篇大论,因而可视为《内经》中并无“证”字)。这样就出现了《内经》所言之“病”与后世所言之“证”间的差异,进而也引发君 *** 究竟是“主病”还是“主证”的争议。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据证 *** ,依法组方”,做到方证统一。鉴此,《方剂学》教材把君 *** 定义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 物”。这应是确认方剂君 *** 的首要标准,也是必备条件。
对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方剂应该说都体现了君 *** 与主证的一致。但由于对一些病证的认识有异,因而造成对一些方剂君 *** 认定有别。如《伤寒论》中的理中丸,本为治疗霍乱而设,谓“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 *** 温之,宜理中丸”(396条)。据方测证,本方为脾胃虚寒而设,功能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但关于方中君 *** ,或认为霍乱乃中焦虚寒之证,当以干姜为君;或认为本病为因虚生寒,当以甘补的人参为君。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分别用于主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 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 *** 反多”及妇人“转胞不得溺”等,但其病机皆有肾中阳气不足,无力温化与气化,故可异病同治,以补肾助阳统揽建功。只是方中或重用熟地为君 *** ,然其功擅滋阴补肾,与本方主治显非贴合;或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补火,辛甘而温之桂枝温通阳气,协力共为君 *** ,然其用量又似难堪君 *** 重任。对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解释道:“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气也……”
量大、力大者为君
除了主病对证外, *** 物的用量也是衡量君 *** 的一个条件。如《医学启源》言:“用 *** 各定分两,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脾胃论》亦曰:“君 *** 分量最多,臣 *** 次之,使 *** 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类经》指出:“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活人心统》说得更具体:“凡用 *** 铢分,主病为君,以十分为率,臣用七八分,辅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
以量大为君的方剂很多,如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中的麻黄,银翘散、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等中的金银花, *** 汤、玉女煎等中的生石膏,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玉屏风散、归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中的黄芪,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的熟地,一贯煎、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等中的生地,温脾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中的大黄,五苓散中的泽泻,黄土汤中的灶心土,乌梅丸中的乌梅,等等。
此外,李东垣还提出“力大者为君”。国医 *** 段富津也力倡此说,强调君 *** 应“ *** 力居首”,认为 *** 力大者即为方中主帅,占据支配地位,主导着方剂的功用与主治。但 *** 力之大小,除了取决于 *** 量,还取决于 *** 物自身特 *** 与配伍。如大承气汤中的大黄,用量并非方中更大,但因其 *** 力峻猛,能苦寒泻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君当之无愧。再如龙胆泻肝汤中的龙胆草,用量在方中也不居首,然因擅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而为君。又如主治血淋、尿血的小蓟饮子中,生地虽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且用量更大,但凉血止血之力显然不及小蓟,故理应以小蓟为君。
气味厚者为君
关于 *** *** ,中医有气味厚薄之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为气,阴为味……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医学启源》认为:“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 *** 用不等。”由此可知,气味厚薄也是 *** 物之偏 *** 之一,厚者强而薄者弱。为此,《 *** *** 论》提出了“以众 *** 之和厚者定以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但《梦溪笔谈》认为“所谓君者,主此一方者,固无定物也……设若欲攻坚积,如巴豆辈,岂得不为君哉!”
关于君 *** 的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君 *** 的认定,历代医家认识与把握的标准或角度时有不一,而每一种观点似都有偏颇,笔者以为以下几点都值得关注与商榷。
(1)关于君 *** 的主病、主证,由于时代背景与认识角度不同,致使观点不一,《方剂学》中对于唐宋之前的方剂主治证,大都是根据现今的表达习惯、以方测证的结果,其间主观因素难以避免,是否制方者本意也未尽可知。
(2)由于中 *** 多源于天然,其种类及 *** 用部位、 *** 味、功能、毒 *** 与常用量大小等都有诸多不同,其间的可比 *** 不强,且 *** 物的量效之间有时并非正比关系,如大黄、附子、朱砂等小量即可取效,而生石膏、饴糖、酸枣仁等非大量则难以见功,故“量大者为君”并不能概全。
(3)产地、采集季节、炮制 *** 等,对 *** 物的气味厚薄刚柔、作用部位、毒 *** 大小等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致使虽为同一 *** 物而功力大有不同,由此“力大者为君”的说法也大有疑问。
(4)一般而言,凡是以 *** 物名称命名的方剂,方名 *** 物往往是方中君 *** ,如麻黄汤、桂枝汤、酸枣仁汤、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芍 *** 汤等,但又不尽然,如炙甘草汤以生地为君,当归拈痛汤以羌活、茵陈为君,茯苓丸以半夏为君等。
(5)一些方剂制方者或出于对病证情势的判断,对所用 *** 物采用了相同分量,如莫枚士在《研经言》中谓“古经方必有主 *** ,无之者,小青龙汤是也”(四逆散中的 *** 物也是等量)。后世制方效法者不乏其例,如 *** 溪创制的治疗六郁的越鞠丸等。若按“量大者为君”来衡量,其君 *** 实难确定。至于《方剂学》中把麻黄、桂枝作为小青龙汤的君 *** ,把香附作为越鞠丸的君 *** ,只能看作是后世的分析推测。其实有不少治疗复杂病证,如内外合病、上下同病且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的一些方剂,如再造散、防风通圣散等,因 *** 物各有所治、各司其职,对君 *** 勉强裁定并非为妥,如再造散的君 *** 就有黄芪与人参,桂枝与羌活,附子与桂枝、细辛等多种认定观点。
笔者认为,方剂中的君 *** 不能靠“指派”而定,而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实力”,即能中肯綮、破症结,不仅要用量充足,还要更好能直达病所,如此才能力堪其任,名副其实。当然,考虑到病证的复杂 *** ,在实际组方时,还要做到原则 *** 与灵活 *** 的结合,既要遵循组方的结构与要求,又不能胶柱鼓瑟,在君 *** 选定上过于拘泥。(来源:中国中医 *** 报,作者:河南中医 *** 大学 朱光)
【基本资料】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古代名医,具体生平不详。
【医案】
孙滋九用补中益气汤合天王补心丹治惊吓泄泻案
广陵有田妇患泄泻,下恶如油,邻以纸 *** 蘸, *** 与油无异,医不能疗。孙滋九先生闻而往视,令买补中益气汤十剂,天王补心丸四两,以煎剂下丸,服讫而愈。众医问之,曰:人惊恐则气下,大肠胀损所致,此妇必受惊后得此疾也。问之果,力作于场,见幼子匍匐赴火,惊而急救得免,遂得此疾。此方书所未载。
本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评析】
病因为治病所求之靶,若无的放矢,必不得治本。本案患者的脾虚泻是因惊吓所致,惊则伤心气,故用天王补心丹。惊又可致气下,脾之统摄失司,亦可泄泻。孙氏一方面紧扣病因,消除产生该病的病理原因;另一方面标本兼顾, *** 齐下,消除了症状。这正是孙氏的高明之处。如此治疗,实乃鲜见,故方书亦罕有记载。因此本案更有价值。
【泄泻简介】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临床辨证首先辨其虚实缓急。急 *** 者多为实证,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两者以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治疗上总以运脾祛湿为主。暴泻应治以祛邪,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急 *** 肠炎、炎症 *** 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 *** 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常可引起腹泻。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梅小护科普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补中益气丸说起补中益气丸,我相信很多人吃过,有人说它效果很好,有人说吃了效果不好,为什么呢?主要还是有人吃了对症,有人吃了不对症。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补中益气丸,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
一、来源及李东垣简介:补中益气丸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是李东垣所创。
李杲,字明之,因居住在河北东垣一代(河北正定),号称东垣老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1251年。师从金元四大家之首张完素(金元四大家:张完素、张从正、李东垣、 *** 溪)。李东垣的更大贡献就是《脾胃论》里的“脾胃学说”。
二、组成: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炙甘草、蜂蜜(量略,带量不能发表,见谅)。
三: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四、主治:A、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 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 *** 、 *** 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B、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五、 *** *** 及用法:上 *** 八味,焙干,打粉,混匀,与蜂蜜1:1的比例,和成膏状,做成每丸9g备用。一日三次,一次一丸,温水送服。
六、补中益气丸的用 *** 禁忌和注意事项:补中益气丸属于补益剂,因此,此 *** 禁止应用于与该功能以外的任何疾病,比如:实热证、热毒壅盛证、感冒发烧初期、实证等,用 *** 必须紧扣该 *** 的功效和主治,或在中医指导下应用,禁止私自随便用 *** 。
七、补中益气丸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丸是一个补脾胃的方剂,对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中气下陷效果很好,比如胃下垂、肠下垂,肾下垂、 *** 脱垂、脱 *** 等。脾胃虚弱引起的营养 *** ,比如贫血、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不思饮食、久痢久泄等。脾气不足引起的发烧,久烧不退、身热自汗、渴喜热饮等。补中益气汤应用十分广泛,凡是和脾胃虚弱有关的疾病都可以治疗,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说吃补中益气丸,吃哪个牌子的好?我说,如果与你的症状相符,你要吃,就吃大蜜丸,浓缩丸虽好,但效果不如大蜜丸。
八、补中益气丸的应用变化及其前世今生。补中益气丸最开始的运用,李东垣把它用做汤剂,后来随着它的广泛应用,人们把它做成丸 *** ,也就变成了今天补中益气丸。后来有人嫌人参有点热,就把人参改成 *** 参,变成了 *** 参方的补中益气丸,效果虽不及人参方的补中益气丸,但也应用广泛,消除了心中顾虑。补中益气丸的变方,更是多得很,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又创出了:益气聪明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后世还有举元煎、升陷汤等。
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治疗很多疾病,比如: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后世更是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治疗贫血、慢 *** 结肠炎、心脏病、头晕、头痛、支气管炎、胃肠炎等。应用十分广泛。
李东垣的时代由于战乱频繁,瘟疫横行,群众居无定所,饮食短缺,民不聊生,因此出现很多因脾胃虚弱而导致的很多疾病,这就为李东垣的《脾胃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有时坏事也许就是好事,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李东垣也因此成为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医。李东垣的成医之路也是坎坷的,它是秀才出身,家庭富裕,由于母亲的因疾而终,促使他学医,近三十岁开始钻研医学,拜于名师金元四大家之首张完素门下,终成正果。
九、补中益气丸的应用警告。
吃 *** 一定要看中医,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下应用,千万不能胡吃,乱吃,跟风,追星,看广告(现在的广告最无良心,哄死人不偿命),不能把 *** 品当做保健品来吃。任何 *** 都不是万能的,都不是百病都治,都有自己的适应证,补中益气丸也不例外。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4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著名方剂。李老前辈根据其观察和总结,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脾胃受到损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气虚下陷的 *** 方剂,为其他脏器下陷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方 *** 的组合模式。
脾胃的生理功能就是运化水谷精微,行使这些功能,就需要脾胃的清阳之气。就是所谓的“阳生阴降”,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
补中益气汤补得是中气,就是脾胃的清阳之气。通过对清阳之气的补益,以期恢复脾胃正常的功能。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则气虚下陷的症状就会消失。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治疗作用。
主要治疗以下3种类型疾病。
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 *** , *** 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补中益气汤 *** 物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黄芪为君 *** 。黄芪 *** 温、味甘,归肺、脾经。对脾和肺均有补益的作用。脾土生肺金,脾土的虚弱容易引起肺金的虚弱。
肺金的虚弱,可以进一步地引起脾土的虚弱。形成一个恶 *** 循环。黄芪可以对脾土和肺金,都具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脾土和肺金的虚弱,避免这个恶 *** 循环。
人参、白术、甘草为臣 *** 。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其味甘、微苦, *** *** 微温。归脾、肺二经。人参的补益脾胃和补益元气的作用,比黄芪效果要好。
同时人参和黄芪一起应用,补益脾肺的效果更好。一般临床上经常一起应用,治疗各种气虚之证。
白术 *** 温,味苦、甘,归脾经以及胃经。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的作用。
炙甘草能补脾益气,同时兼具调和诸 *** 的作用。
人参、白术、甘草与君 *** 黄芪一起应用,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脾肺的作用。起到一个补中的作用。为益气做准备,使气有所出。
当归、陈皮均为佐 *** 。
当归补血活血,气血总是互相依存。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单纯的补益气,则气无所依存,气不能离开血而独存。当归使气有所依,同时使补而不滞。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以对脾有一个调理气机的作用,使各种补益 *** 物的作用,不至于壅滞,就是补而不滞。
柴胡、升麻俱为佐使之 *** 。在补益 *** 物之中,加入升提之 *** ,以期升清阳之气。在补益之 *** 的同时,升提 *** 物的 *** 量宜小。柴胡、升麻的用量比补益 *** 物的量要少,意在升清阳之气。
补中益气汤就是通过对脾肺之气的补益,来恢复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补中,是补土。益气,是益肺气。通过对土的补益,肺气的补益,来达到使脾的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恢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
现代常用于治疗肌弛缓 *** 疾病,如 *** 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 *** 、疝气、 *** 肌 *** 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 *** 弛缓引起的虚 *** 便秘等。
内伤发热,泄泻,慢 *** 肝炎,原发 *** 低血压,心律不齐,失眠,头痛,健忘,老年 *** 痴呆,耳鸣,汗证,乳糜尿,崩漏,带下,滑胎,恶 *** 肿瘤及其放化疗后毒副反应明显者, *** *** 斜视,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慢 *** 鼻炎,鼓膜内陷,复发 *** 口疮,慢 *** 咽炎等30种疾病,中医辨证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的疾病。
任何 *** 物都有不宜应用的情况。补中益气汤也不例外。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衰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归术 调中益气畅脾神
方解 :方剂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当归身、升麻、柴胡组成。用时与生姜、大枣同煎,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症见困倦少食,饮食乏味,少气懒言,面色萎白, *** 稀塘,脉大而虚软。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不胜风寒;或脱 *** 、 *** 脱重,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