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子常温下放多久不能吃, - 生活 -

酸汤子常温下放多久不能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4
小心野菜蘑菇!省疾控:进入食源 *** 疾病高发期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4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实习生 王昕)清明节已至,气温回暖,祭祀扫墓、春游踏青等户外活动和集体聚餐增多,食源 *** 疾病进入高发期。

4月5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广大群众应关注食品安全,注意合理膳食。

不购买“三无”食品

采购食材要到资质合格的正规商场、超市或市场。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不要购买和食用“三无”(无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厂名、厂址)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家庭烹饪时,养成良好的卫生 *** 作习惯

1.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食物加工前要认真清洗,清洗时注意防止水花飞溅。烹调加工完毕后及时清洗和消毒台面和厨具。

2.家庭制备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肉、水产品和蔬菜的器具要与熟食分开,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特别处理畜禽肉类和水产品类食品时更要注意,在冰箱储存时也要分隔存放。

3.家庭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者冷冻存放。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

谨防食物中毒

清明时节部分地区天气潮湿多雨,要特别警惕酵米面食物中毒。家庭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吊浆粑、湿米粉等发酵面米食品。

谨慎食用野菜

购买野菜应在正规商家选购,选择本地种植、具有多年食用历史的野菜,慎重购买少见的品种。采摘野菜要注意避开环境污染区域(如污水排放地、公路、垃圾填埋场等),避免采摘不熟识的品种。

谨防毒蘑菇中毒,不采食野生蘑菇

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准确的毒蘑菇鉴别 *** ,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 *** 和经验并不可靠,避免毒蘑菇中毒更好的 *** 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合理饮食,杜绝浪费

平衡膳食,保持注意食物多样 ***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和杂粮,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日常饮食注意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杜绝浪费。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 *** ,一道家常美食缘何开出“恶之花”?

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 *** 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 *** 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 *** 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 *** ”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 *** 。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 *** 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 *** ,毒 *** 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 *** 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 *** *** 。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 *** 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 *** ,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 *** 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 *** ”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 *** 引起中毒,出现了多 *** 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 *** 品监管 *** 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 *** 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 *** 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 *** ,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 *** 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 。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 *** 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 *** 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张莉

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 *** ,一道家常美食缘何开出“恶之花”?

  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 *** 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 *** 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 *** 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 *** ”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 *** 。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 *** 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 *** ,毒 *** 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 *** 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 *** *** 。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 *** 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 *** ,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 *** 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 *** ”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 *** 引起中毒,出现了多 *** 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 *** 品监管 *** 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 *** 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 *** 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 *** ,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 *** 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 。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 *** 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 *** 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秋季 | 预防食源 *** 疾病的提示

夏末初秋交替之际,人们旅游出行、家庭聚会、外出就餐等活动增多。金秋又是粮食丰收、瓜果成熟的好时节,各类丰富的食物备受人们青睐。夏秋季是食源 *** 疾病高发季节,为减少秋季常见食源 *** 疾病的发生,崂山区市场监管局在采购、制备烹饪、储存食物、外出游玩和就餐等方面做以下提示:

01


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材,不购买“三无”食品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在证照齐全、诚信规范的市场、超市或其它销售单位选购,不要在无证照摊贩处购买。

02

制备烹饪食物时一是少量多次制备食品,即做即食,尽量不吃剩菜剩饭。二是要注意清洁卫生。勤洗手、盛装容器/厨具和 *** 作台要清洁、使用清洁的水。三是要注意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肉、水产品和蔬菜的器具要与熟食分开,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特别处理畜禽肉类和水产品类食品时更要注意,在冰箱储存时也要分隔存放。四是要烧熟煮透。加工禽、肉、蛋、奶等食物时要充分烧熟煮透。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

03

储存食物时要注意做好防尘、防蝇、防虫、防鼠。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熟食一般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熟食/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或冷冻存放,生熟食品应分开储存,且不宜储存过久。生肉和水产品等食物储存时应先分割好,尽量采用 *** 封闭包装。

04

外出游玩时不要采食野生蘑菇,谨防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 *** ,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 *** 和经验并不可靠,预防毒蘑菇中毒更好的 *** 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05

外出就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或环境卫生差的餐厅/食品摊点就餐。

06

注意预防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家庭自制发酵面米食品时①确保使用无霉变的原料;②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③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④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


更好的预防措施是:①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吊浆粑等发酵面米食品。②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③不食用泡发过久的木耳、银耳及其制品,尤其隔天泡制加工的更不要食用。④泡发后的木耳或银耳应充分漂洗及时加工食用,若耳片不成形、发黏、无韧 *** 或有异臭味的不要食用。

07

瓜果建议去皮食用,对于无需去皮、直接入口的水果建议用流动的清洁水洗净后再食用;冰箱中取出的瓜果,建议室温放置10-20分钟后再食用。

08

开学季到来,学校要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贵州省中小学、托幼机构及养老机构高风险食品目录》要求,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学校食堂等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

09

一旦进食可疑被污染的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近医治。可立即采用手指/筷子/勺子等 *** 咽喉部,帮助中毒患者催吐,同时留存进食的可疑食物样本,症状严重者应立即拨打120呼救。


来源:贵州疾控

过年剩的隔夜菜还能吃吗?会不会中毒?


春节这几天就像是“大餐—剩菜—大餐—剩菜”的循环,有网友就吐槽直到初五早上才把最后一道年三十剩菜处理完。



处理节后剩下的饭菜,本来就是一件头疼的事,再加上这几天气温回升,存放的食物更是容易变质。不吃吧,又怕浪费;吃吧,有听说“隔夜菜”有危害,很多人都会想到2020年10月份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也是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只因为吃了一道放置很久的“酸汤子”,引发9人中毒,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



那么春节期间剩下的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实际上,“隔夜菜”并不单指放了 *** 的菜,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就应该算隔夜了。而导致食物中有毒成分增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致癌物,如亚硝酸盐,即使加热也不能去除。另一个原因是在放置时受到了外来细菌的二次污染。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


A亚硝酸盐


隔夜菜引起最多争议的部分,是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是否超标。亚硝酸盐是一种无机含氮盐,本身并不致癌,且我们平常食用的各类食物,例如蔬菜、肉、蛋、奶中都含有微量的天然亚硝酸盐。正常饮食情况下, *** 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是食物和饮水中的硝酸盐,在口腔及胃中细菌的作用下转化而来,其中真正产生致癌风险的,是亚硝酸盐在胃酸及肠道环境下产生的亚硝胺。



然而,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抛开剂量谈毒 *** ,都是耍流氓”。实际上,只要亚硝酸盐含量在国家制定的标准范围之内,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就不会引起健康风险。微量的亚硝酸盐甚至可通过转化成一氧化氮,对健康产生益处。


虽然没有针对“隔夜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标准规定,但中国及世界各国对亚硝酸盐在食品中的使用 *** 及残留量均有明确规定。 *** 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 *** 会规定,亚硝酸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2mg/kg体重。中国强制 *** 标准中也规定,乳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得高于0.2mg/kg;肉制品生产中,单独使用亚 *** 更高 *** 为0.15g/kg;成品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但如果短时间内经口摄入(误食或超量摄入)较大量的亚硝酸盐,则容易引起急 *** 中毒,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摄入量达到0.2-0.5g时可导致中毒,摄入量超过3g时可致人死亡。



那么,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如何?此前,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曾做了一项关于隔夜菜的科学实验,实验人员采集刚出锅的菜肴(肉菜、半荤半素、素菜和凉拌菜4种),分别放置于4℃环境(模拟家用冰箱)及25℃环境(模拟常温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存放条件和不同时间点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发现,4℃条件下冷藏储存的隔夜菜,不管是肉类还是菜类,24小时内亚硝酸含量基本不变,测得的亚硝酸盐含量均远远小于国家标准。且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的菜品,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常温保存的样品。



可见,即便有“可怕”的亚硝酸盐,剩饭剩菜的致癌甚至致死风险也绝不是一餐饭吃出来的,只有长期、大量食用隔夜菜,才有必要担心亚硝酸盐的摄入量问题。


B隔夜菜的真正安全风险是细菌污染


与其担心吃到亚硝酸盐就致癌,不如关心怎么保存和处理隔夜菜比较卫生健康。相比亚硝酸盐,多环芳烃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它是一种强毒 *** 物质,具有致癌 *** ,主要会在含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中产生。在给隔夜菜加热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中,它就产生了。而在各种加热 *** 中,烟熏、烧烤和附着包装后用微波炉加热,都会大大增加多环芳烃的产生。



比起致癌,更需要担心的是食物中的细菌污染问题。我国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显示,细菌 *** 食物中毒在事件数和中毒人数方面均占比更高,食品污染、变质以及生熟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81.25%,而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仅有2.5%,还都是调味品误用引起的。所以可以说,限夜菜更大的危害,可能是细菌繁殖带来的危险。


剩饭菜中细菌的来源和种类十分多样。空气中带有的霉菌、酵母菌,常见的还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饭菜。吃饭时,人们在夹菜时沾上的唾液是细菌滋生的温床;筷子不断搅动也会使菜品更充分地暴露在空气中,增加细菌滋生的可能。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烹饪和贮存中也会产生细菌,例如,未完全煮熟的隔夜糖心蛋中,滋生沙门氏菌的风险较高;冰箱中可能存在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细菌。



这些细菌轻则引起呕吐腹泻,重则引起 *** 甚至肝脏衰竭。例如,沙门氏菌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3天不等,可能引起高烧不退、腹泻等症状;未完全做熟的动物 *** 水产品中常有的副溶血 *** 弧菌会引起呕吐、腹痛;金 *** 葡萄球菌入侵机体后可能会产生脑膜炎等疾病。


除了细菌污染的风险外,营养流失也是不建议吃剩饭菜的原因。青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会因贮存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且加热后流失更快。一些维生素,如水溶 *** 的维生素C、维生素B等也非常不稳定,在含汤汁较多时加热,营养极易流失。



C特别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下几种菜久置尤其有害。


1.绿叶菜隔夜最危险

通常茎叶类蔬菜硝酸盐含量更高,瓜类蔬菜稍低,根茎类和花菜类居中。因此,如果同时购买了大量蔬菜,应该先吃叶菜类的,比如大白菜、菠菜等。



2.隔夜海鲜损 ***

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隔夜后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损伤肝、肾功能。如果实在买多了,可以把生海鲜用保鲜袋或保鲜盒装好,放入冰箱冷冻,下次再烹调。



3.半熟蛋易致病

很多人都爱吃蛋黄软软的半熟蛋,可是这种蛋杀菌不彻底,再加上鸡蛋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食用后可能会发生危险。但如果蛋已熟透,且低温密封保存得当,隔夜再吃是没有问题的。此外,春夏季节吃卤味不要隔夜,即使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也并非绝对“保险”,冰箱里易滋生霉菌,还有嗜冷菌等。



4.银耳蘑菇要当心

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银耳、蘑菇等,都容易残留很多硝酸盐。如果放的时间有点久,更好是扔掉。



总而言之,隔夜菜存放一段时间后营养会流失,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滋生细菌,菜的口感也变差,所以建议大家少吃隔夜菜,减少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四大隔夜菜要当心.职工法律天地,2016,(7): *** - *** .

<2>这三种隔夜菜恐能致癌?.养生大世界,2020,(5):83-84.

<3>浪潮.科学解读隔夜菜到底致不致癌.中国食品,2020,(3):134-136.

<4>隔夜菜到底 能不能吃?.师道·人文,2020,(6):63.


内容来源:体质资讯平台

清凉解暑“酸梅汤”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出自清朝郝懿行写的《都门竹枝词》,生动地记载了昔日老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商贩手敲冰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酸梅汤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宫闱,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而酸梅汤如此风靡清宫也是有原因的,兴起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民族,好渔猎,喜吃肉食,进而发明了酸汤子这种满族食品。酸汤子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吃完了高热油腻的肉类,再喝点酸汤子,有助于消化吸收。后来,满人入关,酸汤子被带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酸汤子由玉米面发酵而成,其糖分高,过剩的糖在没有被消耗的情况下就会转化成脂肪,存于体内,造成体重增加。常食含热量较高的肉类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御茶坊绞尽脑汁,终于调制出了能替代酸汤子的饮品——酸梅汤。其配方为:去油解腻的乌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 *** 一并熬制。酸梅汤一问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宫廷画家的影像记录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且瘦而有神。这也许就与常饮酸梅汤有关。从此,这酸酸甜甜的味道风靡宫廷,成为传统消暑饮料的经典。酸梅汤真正风行,是清代之后的事情,而且似乎尤以北京城为正宗。

酸梅汤,顾名思义,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乌梅。乌梅, *** 食同源,历代医家都爱使用它,对乌梅使用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无疑是名医彭子益。彭子益云:“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坐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胎,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方用乌梅5大枚, *** 2两,煎汤热服,酸甘相得,暑月发热,乌梅汤特效。”后来经改进,酸梅汤里还配了山楂、桂花、甘草、 *** ,使酸梅汤更酸甜可口,同时还具有了健胃消食、促进食欲的功能。

如果单纯把酸梅汤当成解暑饮品有点低估了它的功效。除了好喝,去油解腻,乌梅汤治疗温病的神奇功效也是逆天的。据《神农本草经》记述: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乌梅奇酸,收敛而不涩滞,还能生津液,敛虚火。而 *** 补中益气,但又不滞腻,与乌梅的酸甘相应,生阴液,最适合温病的虚症。

酸梅汤虽然好,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乌梅酸度很高,煮的时候一定不能用铁锅,可以用砂锅。熬好的酸梅汤要倒入玻璃器皿或者陶瓷器皿中盛放。在常温下,酸梅汤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而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汤一次喝不完,更好在冰箱里存放。过度饮用酸梅汤,易腹泻,不利于肠胃健康,尤其是对于小朋友来说。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希望我们不只是“酸汤子事件”的看客,更要注意自己的食品安全

保险不是万能的,一直都说保险所谓的转移风险,不过是在风险发生后转移我们的经济压力,而在这之前我们该面对的风险依旧会面对,但我们能尽可能地去预防风险的发生。只是有时候,很多人习以为常,不去改变的一些生活习惯,或者说是陋习,导致风险就那么突然而至。

相信大家近期也看到关于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了,或许这是我见过更大食物中毒事件。

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却让这个家族饱受磨难,承受着众多亲人离去的痛苦。

截止12日,9人食用“酸汤子”已经8人离世,仅一人依旧在治疗当中,花费医疗费用20多万,而之后更需要承担百万的治疗费用,保险面对这种情况,最多也只能解决治疗费用的问题。

所以,对于风险的预防尤为重要,保险只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之前,更需要的是我们对风险的干预。

酸汤子又称汤子,是流行于东三省地区用玉米水面所做的一种主食,也是传统的特色美食,一种流传已久的美食本不应该导致这么严重的事件发生,但他们所食用的 *** 酸汤子的原料却已经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之久,导致食物中的 *** 素严重超标,引起中毒。

大家都知道过期食物不能吃,但似乎冰箱给了很多人莫名的信心,食物在冷冻的情况下,的确可以长时间保存,但这时间也是有限的,时间一长,食物可能就会产生质变,单纯的看外观,闻气味真的能够让我们放心吗?

在生活中,真的有人会长时间把食物放在冰箱冷冻保存,特别是在农村,因为离市集远,家中需要备一些食物,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宴客,会将一些必须要在市集获取的食物长时间保存,其实这是一种风险颇高的做法。买来的食材肯定是没有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保存,虽然是冷冻的,但说不好会不会产生质变,特别是在一些可能停电的地区。

而我们呢?在城市里也会习惯地使用冰箱,比如将饭菜冷藏,水果冷藏……

正常情况,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不然冰箱也就没有意义了。但不能依赖于冰箱长久保存。

食物的变化我们很少人会去特别注意,既然如此,当然是尽早食用比较好。

就拿冰箱的冷冻功能来说,一般食物在放入冰箱内,从常温到冷冻需要一个过程,直到食物的中心温度 *** 下来,可能需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如果加温,食用, *** ,能保证不会出问题?

如此,就算是自己做的新鲜食物,我看也不如那些冷冻食品,加了防腐剂的方便面之类的来得安全。

……

这次关于“酸汤子”的悲剧希望能给更多人提醒食物安全的重要 *** 。

病从口入,这不是说说而已,很多疾病的发生,也许就因为我们的饮食问题,我们会抗拒得病,难道不能在这之前做好一些干预吗?

食物不能依靠冰箱长久保存,变质的水果不能吃……

我就不信,在现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为了一份食物而置风险不顾。

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 ***

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 *** 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 *** 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 *** 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 *** 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 *** ”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 *** 。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 *** 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 *** ,毒 *** 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 *** 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 *** *** 。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 *** 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 *** ,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 *** 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 *** ”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 *** 引起中毒,出现了多 *** 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 *** 品监管 *** 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 *** 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 *** 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 *** ,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 *** 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 。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 *** 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 *** 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张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网

一顿面食毒死8人!这些食材也危险,你家可能就有!用好三种“天然 *** ”,抗菌又消炎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不过,每年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却不在少数~这不,近日网上就曝出《一家9人聚餐8人中毒死亡》的新闻: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一家庭聚餐时,疑似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引发了食物中毒。

9人中8人抢救无效死亡!仅 *** 下来的李女士情况也并不乐观,99%的肝脏都已经损坏,可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 *** 来源于 *** 截图)

起初,根据医院的化验检测,还以为是 *** 素中毒;不过12日,黑龙江卫健委官方微信表示,该事件初步定 *** 是高浓度的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比 *** *** ,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米酵菌酸,但其实它每年都会造成很多恶 *** 中毒事件,导致死亡的 *** 也很多!

所以,可可今天就给大家来科普一下这种致命菌~


一、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 ***
病死率高达40%以上

在细菌 *** 食物中毒中,米酵菌酸 *** 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 *** 之一。

1、米酵菌酸的特 ***

①米酵菌酸繁殖很快,在25℃~35℃的室温下6~12小时内就可大量产生;

②其耐高温,难溶于水,经过100℃煮沸也不能杀灭。

③其毒 *** 强,只要食用就很可能产生不适,而且食用越多发病几率越大、发病越快、致命 *** 也越强! *** 摄入后,会对细胞造成大规模的 *** ,接着损害肝、肾、脑等各个脏器。

由于没有特效解毒 *** 物,只能通过血液净化、抗毒抗菌来治疗,因此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患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2、从 *** 素到米酵菌酸中毒,两者有什么区别?

一开始,由于在食物中检测发现了 *** *** ,有人认为该事件与 *** *** 有关;而之后又出现反转,被判定是米酵菌酸引起的。

但 *** 素也是最强的致癌物之一,毒 *** 比 *** 强68倍!为什么罪魁祸首不是 *** 素,而是米酵菌酸,两者引发的中毒有什么差别?

① *** 素致死,剂量要求高

*** *** 含量高时会有明显的苦味,达到导致急 *** 中毒的致死量很难不被人察觉。

② *** 素发病时间较长,米酵菌酸短

*** 素进入 *** 后导致多个 *** 功能衰竭,进而致死,大概需要2-3周的时间。而此次中毒事件从进食到死亡的时间相当短,因而更符合米酵菌酸的毒 *** 伤害。

③霉菌在低温下难繁殖

事件中的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之后才拿出来,而 *** 素的更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在0℃以下几乎无法产毒。


二、这3类食物中可能藏有米酵菌酸

警惕中毒现象

1、可能藏有米酵菌酸的食物

通常来说,米酵菌酸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种食物中,往往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或发酵:

①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吊浆粑、糍粑等;

②变质的银耳、过久泡发的 *** ;

酸汤子常温下放多久不能吃,-第1张图片-

③薯类制品,比如米线、米粉、粉条、淀粉、肠粉、河粉、粿条等等。

此类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因此,若食物出现霉斑或者变味了,切记不能食用。


2、中毒表现

它的中毒潜伏期一般是30分钟-12小时,少数可长达1-2天,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休克 *** 等,体温一般不升高。

重要提醒:米酵菌酸中毒后必须立即就医,吃了同样的食物,即便没有症状,都得送医检查。

除了米酵菌酸,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可能暗藏“致命菌”,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中招!就在今年8月份,安徽出现了志贺菌感染事件……


三、传染 *** 强的的志贺菌

今年8月,安徽省寿县保义镇有493人陆续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症状。而据省市县联合调查组初步调查,此次事件是洪涝灾害下,自来水供水水源受到志贺菌感染所引起的。

好在,此次感染事件并没有造成 *** 命之忧。

虽然目前志贺氏菌发病率在我国呈下降趋势,但是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还需多当心!

1、什么是志贺菌?

志贺氏菌也叫痢疾杆菌,是导致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1-3天,多数人会表现为剧烈腹痛;水样便腹泻,亦或是粘液脓血便(细菌 *** 痢疾的一个典型表现);发热,严重者还会出现痉挛和休克。

感染志贺氏菌后不易自愈,需要使用抗菌 *** 物进行治疗,一般3-5天或一个星期左右可治愈。

2、造成志贺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志贺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危险因素包括不洁的水、凉拌菜、冷盘、没洗净的果蔬等。如果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此次安徽省的中毒事件就是因为饮用水中有此菌导致的。


3、预防志贺菌

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细菌从粪便排出后,污染了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因而预防要做到:

①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不喝生水和可能受污染的水。自来水饮用前一定要充分煮沸,像志贺菌60℃经过10分钟即可 *** 。

②食物在烹饪或者食用前一定要充分洗干净并彻底加热,煮熟煮透。

③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


四、身边可能暗藏危机的食物

除了上述的酸汤子、饮用水,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食物也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1、醉虾醉蟹

最近吃螃蟹的人是越来越多,而醉虾醉蟹是上海及宁波一代的名菜,将活的河虾用酒腌“醉”即可食用,肉质鲜美,又带有酒的清冽,很受人们喜欢。

但这种吃法接近于生吃,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如常见的肺吸虫、肝吸虫,可寄生于淡水螺、贝类,以及淡水蟹等中,一旦进入 *** ,会在各个脏器间游窜,所到之处可引起各个脏器的急 *** 炎症,积液、脓肿、出血,甚至穿孔、致癌等。

因此,海鲜水产类的更好还是充分加热、做熟吃更安心~

2、来历不明的野蘑菇

夏秋季节,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候,也是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

有些人看见公园、山区一些外形干净、颜色也不鲜艳,看起来和市场卖的很相像的蘑菇,就会忍不住摘了回去吃;亦或是随意在路边摊购买野生蘑菇。

专家提示,毒菌和食用菌并没有简单的鉴别 *** ,千万不要轻信网上、民间流传的用颜色、生长环境等来识别其是否有毒的 *** 。而且毒蘑菇中毒后,病情凶险,可能导致精神错乱,脏器衰竭直至死亡,病死率高又缺少特效疗法。

为避免中毒事件,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蘑菇,去正规的市场购买。

3、红心甘蔗

又到每年吃甘蔗的时节了,但如果甘蔗的运输、存放环境不好,就可能滋生霉菌、产生 *** 。

像红心甘蔗就是已经霉变的甘蔗,其病原菌节菱孢霉菌,会产生代谢产物3-硝基丙酸,是一种很强的神经 *** 。

一般情况下,轻微3-硝基丙酸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视力模糊等症状。重度中毒会引发肢体抽搐、脑部水肿、肺水肿,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因而购买甘蔗时,更好让商家当场切开,一旦蔗心变黑或发红,闻起来有霉味或酒糟味,就不要购买;而外面小摊售卖的甘蔗汁,如无法分辨甘蔗原料的品质,也不建议购买。

4、未腌透的咸菜

咸菜是国人爱吃的食物之一,不过其盐分过量不能常吃也不能多吃,更要注意的是刚腌制的咸菜不能吃。

咸菜在腌制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而在 *** 胃的酸 *** 环境里,亚硝酸盐可以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一般情况下,咸菜腌后4小时亚硝酸盐开始明显增加,7~14天达到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

所以,腌制好的咸菜更好等两周后再食用,降低风险。


五、天然的杀菌消炎“ *** ”

生活中的细菌、 *** 无处不在,但也不是所有菌都会直接造成疾病,更多的是被 *** 免疫打败了,或是引发一些炎症,而这时候,不妨试试下面这些食物,消炎又杀菌~

1、薏米:生命健康之“友”

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湿除斑、治便秘,因而有“生命健康之友”的美誉。而现代 *** 理发现,薏米里的薏米油具有抗金 *** 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约十多种细菌的作用。

可以用一把薏米煮水喝,并且煮水的时候可以加几滴花生油,利于其中营养成分的析出。隔一天喝一次。

2、大蒜:地下抗生素

大蒜有“地下抗生素”之称,其中含有的大蒜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 *** 滴虫等有一定的抑 *** 用,能抗菌消炎。

如果 *** 患上呼吸道感染、痢疾、肠炎等疾病,可适当吃一些大蒜,有助于恢复健康。

大蒜直接生吃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而高温下大蒜素又丧失了功效,推荐大家捣碎后制成蒜泥,放些橄榄油、醋、生抽等制成蘸料。

3、鱼腥草: *** 消炎草

现代医学认为,鱼腥草素可以有效抑制金 *** 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

建议每周吃1-2次,一次食用鲜品不超过100克。一般干的鱼腥草用量10~30g,热水冲泡作为代茶饮即可,还有助于缓解风热感冒引发的喉咙痛。

食用满洲传统食品酸汤子,为何会出现中毒事件?

早前,关于满洲人的传统食品酸汤子,我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曾经写过不下十篇贴文,介绍满洲美食酸汤子如何美味,如何 *** ,甚至还收罗了一些咱们辽东凤凰城、宽甸、桓仁、岫岩的满洲旗人 *** 食用酸汤子的老故事,说给满洲同胞听。也曾经把这些故事,推送给咱们满族文化网公众号,我记得二三篇帖子是有的。前几天,媒体上报道,说在黑龙江的鸡西市有一个鸡东县,10月5日那天,有九个人在家里聚餐吃酸汤子,结果中毒了,有8个人失去了生命。媒体公布当地的调查结论,这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就是酸汤子面被感染了一种致命 *** *** 。酸汤子 *** 和保存不当,会引发中毒,这一点我已经了解了,也特别感觉到痛心。

在我生活的辽宁省,此前的2015年,也曾经出现过一次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造成食物中毒,一家四口蒙难。那次是2015年的3月1日,吃酸汤子的一家四口人, *** 亲,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四口人吃了酸汤子,都中毒了,二天之内就都先后去世。过了三天,2015年3月4日的时候,当时的辽宁省食品 *** 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个安全提示公告,就比较具体的说明了酸汤子在 *** 和保存的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感染 *** *** ,造成致命的食物中毒。

一种美味,一种传统食品,一种满洲人传统的美味,如果因为出现某些使用者中毒,就采取禁食、禁止,可能不一定具有可执行 *** ,可能也不一定能够禁的住。可是中毒的风险确实在,尤其是喜欢品尝这种美味的满洲同胞,对此有所了解,有所警惕,合理,安全的 *** 、保存,让美好的生活得以持续,让美妙的食品得以延续,才是我们今天真正的需要的。

这几天,看 *** 上,确实有很多人留言说自己家长期食用酸汤子,多少代人,也都平安无事,品味美味,享受生活。这就困惑了,可惜官媒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都是一棍打死,只是说某某地方,某某人,某某时候,食用了酸汤子,中毒了,死亡了。试图希望一棍子打死,彻底禁止这种美食。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思维和工作,肯定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仅仅就是吓唬嘴馋的人而已。过不了多久,酸汤子依旧还是照吃不误,中毒也就在所难免了。

那么这两次比较严重的酸汤子中毒,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科研人员已经搞明白了原因。之所以出现大家都吃酸汤子,别人没有事儿,他们家中毒了?之所以出现大家酸汤子面都是放在冰箱里,别人没有事儿,他们家中毒了?之所以大家都吃过在冰箱里或者在常温下久存的酸汤子面,别人没有事儿,他们家中毒了?根本原因不在于酸汤子和酸汤子面,根本原因是“被有毒的 *** 菌素感染”。

科研人员已经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 *** 菌素存在于土壤里,如果 *** 酸汤子的过程,卫生没有处理好,就是浸泡玉米的时候,换水的频率不够,水质里面有土壤中的 *** 菌素,就不行了。但是,如果按照老满洲旗人人家的传统 *** 酸汤子工艺和要求,唰缸,清洗玉米,浸泡玉米的换水,上水磨磨玉米面之前的净磨,清洗石磨等等要求,都能做到干净、卫生, *** 酸汤面的过程就不会感染 *** *** 。第二就是酸汤子面的保存。

既然知道酸汤子面被感染 *** *** 的原因是接触过土壤,那么就是在传统的酸汤面放置环境中,不能 *** 在外,不能之间放在地上和石头上,而是要认真包好,就是用草木灰吸干水分,也一定要用包布隔离好汤面,防止汤面与土壤接触。老满洲旗人习惯把汤面做成拳头大的面团,然后用盖帘摆放在外面露天晾晒,如果刮风、扬沙、灰尘大,那就是不卫生,确实就容易给土壤中的 *** 菌素感染的机会,这一点,爱吃酸汤子的老满洲旗人人家应该注意。晾晒、放置、存放,要注意防止被土壤污染。

酸汤子没有毒,酸汤子面也没有罪。只是在 *** 和保存的过程中,卫生工作没有做好才有问题。美味不可多用,美味也不可妄得。珍惜传统美食,爱护满洲旗人的生活习惯。

作者凤城白旗三台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标签: 汤子 常温 下放 多久 不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