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破釜沉舟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破釜沉舟时间的知识,包括破釜沉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 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 的时间顺序,急!!!
1、揭竿而起,说得是陈胜吴广 *** ,是秦末。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2、破釜沉舟,说得是项羽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
3、约法三章,说得是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
4、四面楚歌,是项羽刘邦楚汉相争时候,最后一战中垓下之围。所以,排在最后。
二、破釜沉舟概括50字左右
1、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2、项羽就率领全部 *** 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 *** 而死。
3、项羽用破釜沉舟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 *** 。经过九次的 *** ,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4、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三、“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里
1、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更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2、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 *** 秦朝的 *** 。
3、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4、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 *** 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5、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6、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7、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 *** 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四、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项羽真的是靠破釜沉舟打败秦军的吗
1、说起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当中,这个词我们学过不止一次了。意思是指把锅碗砸碎,渡船凿沉,不给自己留退路,必须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一定要 *** 底。在我国的《孙子兵法》当中提到的“破釜沉舟”有着誓死决战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在破釜沉舟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战役呢?
2、秦末,巨鹿之战,秦将章邯率领大军进攻赵国,把赵王围困在巨鹿。赵王派人向楚怀王求救,于是楚国就派宋义作主将,项羽作副将率两万兵马前去 *** 。
3、宋义的打法是先等秦军与赵军斗得两败俱伤后再出击,保存自己的实力。但项羽却想直接杀过去。部队在漳水以南驻扎,僵持了许久,项羽非常不满宋义,一拍脑就把宋义给杀了。由于 *** 的将领都是项羽他叔父项梁的旧部,所以项羽杀了宋义后也能完全控制住 *** 。
4、于是项羽命令士兵们把渡船统统凿穿,沉下水底;又把行军煮饭的锅也都打得粉碎,每人带着三天的干粮。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路没有了,粮食也不多了,不战胜敌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楚军的将士们激昂振奋,互相勉励,人人都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
5、最后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 *** 。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 *** 了王离, *** 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 *** 。解了巨鹿之围。
6、按照兵法来讲,这明显有什么地方不对。
7、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得吃是保障 *** 战斗力的之一要素。而项羽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自断粮草。这明显不合理,为什么还能成功?
8、秦军主力有两路大军,一路是章邯率领的郦山刑徒,由南一路向北打上去。另一路是王离率领的守边关的士卒,从北向南合围巨鹿城。
9、《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收河南。”同书《匈奴列传》记载:“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
10、就是说,蒙恬率了30万 *** 去打匈奴,收复河套以南的地。但这30万中有10万是正规军,有20是守卫边疆的人。后来蒙恬死了,天下也大乱了,这些守卫边疆的 *** 就跑了。那么,到王离手中的兵就只有10万了。
11、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记载,项羽打败章邯后,陈馀写信给章邯说:“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就是说巨鹿之战死了10多万人。而《史记》中也有写“章邯令王离、涉闲围巨鹿”,章邯命令王离、涉闲围住巨鹿,可以看到章邯与王离是上下级关系,所以王离全军覆没,这锅得章邯来背。这也说明了王离所率 *** 有10万多人。
1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这是章邯投降项羽后的事情,这说明当时章邯的 *** 有20多万。
13、据《前汉纪前汉高祖皇帝纪卷之一》记载,“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
14、其它诸侯军,被困的赵军应该有几万人万,双方兵力悬殊巨大,加上前期诸侯军不敢打,所以联军方面只有楚军的区区几万人。
15、《资治通鉴》中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
16、意思是说,项羽先派了当阳君、薄将军率两万人过河袭击了秦军运粮的甬道,导致王离的 *** 缺少粮食。这时候,巨鹿城中的陈馀见时机成熟,再请项羽大军杀过来。这个时候项羽才破釜沉舟,烧掉营寨,只带三日的口粮,渡河围困住王离,经过九次战斗,打败了秦军。
17、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更为熟悉,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数倍于曹 *** ,曹 *** 率军烧掉袁绍的在乌巢的粮草,使袁绍军军心大乱,最终取得了胜利。这里的关键点是断粮草。同样400多年前的巨鹿之战能够以少胜多也是在于绝甬道,断粮草。
18、前面说到,项羽率军围困住了王离军,懂点兵法的都知道,项羽区区5万人怎么可能围住10万人呢。这说明了参与围困的还有各方诸侯军,但他们是观望不前,怕与秦军作战。此时唯有项羽的 *** 带来胜利来才鼓舞诸侯出兵。
19、面对项羽军的不仅有王离的10万大军,同样旁边还有章邯的20万大军,双方兵力相差6倍。如果项羽有丝毫的犹豫,面临他的无疑是全军覆没,或者带少量 *** 向南撤退。于是惟的一路就是先自绝后路,报必死的决心。
20、这与围城战很相似,围三面,空一面,让敌人活命的希望,他们自然就不会拼命守城,反之敌人就只有血战到底。
21、即使断绝后路,打不过也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投降。但项羽军绝对不会,当时的秦军素以暴虐著称,投降也免不了被坑杀,这使得项羽军只剩下战斗下去惟一一条出路了。
22、同一时期的韩信也运用的这样的战术,那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背靠河水立寨迎迎击赵军,令两千骑兵趋赵军倾巢出动后偷袭军营。此战胜利的关键靠的是偷袭,而背水立寨不过是为了拖住赵军足够长的时间,给支偷袭的两千骑兵机会。如果赵军留人守营,那恐怕韩信也是只战死江边的无名小将。
23、西汉王莽时期也有这么一段相似的经历。但这次却是失败了。
24、《后汉书·刘縯传》中有一段记载,阜、赐(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黄淳水,临沘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大至,各欲解去,伯升甚患之。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乃往为说合从之势,下江从之。语在《王常传》。伯升于是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明旦,汉军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东南攻梁丘赐。至食时,赐陈溃,阜军望见散走,汉兵急追之,却迫黄淳水, *** 溺死者二万余人,遂斩阜、赐。
25、王莽军的甄阜、梁丘赐打了胜仗,将辎重粮草放在蓝乡,率10万 *** 渡过黄淳水,临近沘水,在这两条河之间扎营,并把河上的桥拆了。伯升联合下江兵,偷袭了蓝乡的辎重粮草。早晨汉军与下江兵同时攻打王莽军,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就攻破了,王莽军想撤退,结果有河却没桥可过,最终全军覆没。
26、即使是断绝后路,没有合适的战略战法,同样也只有失败。
27、所以,项羽不是因为破釜沉舟才赢得胜利,关键还在于他的策略,切断秦军的粮食补给。
好了,关于破釜沉舟时间和破釜沉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 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