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法的时间 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 - 问答 -

两税法的时间 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两税法的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两税法的时间的知识,包括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唐朝中期两税法的区别
  2.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 *** 演变的八个时期是什么
  3. 两税法和一条鞭法有什么区别

一、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唐朝中期两税法的区别

国家当然是有 *** 的!且众多的朝代,一朝天子一朝赋。我国历史悠久,赋税 *** 不能一言以蔽,我搜到两条资料,付于下,供您参考!一、发展线索 1、周:实行贡赋 *** 。 2、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秦朝: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税。 4、西汉编户齐民(田租较轻,人口税与更赋重) 5、北魏的租调制,北魏实行均田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6、隋朝首创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后来以庸代役开始部分推行。 7、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8、明朝的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分担。 9、清朝的地丁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二、发展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直至取消,以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为标志;(2)由劳役、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单一形式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伙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手续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 *** 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 *** (编户 *** 、租调制、租庸调制等)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 ***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征 *** 币的赋税 ***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2.赋税 *** 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 *** 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②编户 *** :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把农户的人口、年龄、 *** 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对积式形成。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 ***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 *** 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 *** 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 *** ,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 *** 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 :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 *** 的“人头税”的废除。(三)重点问题延展 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略)(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 *** 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 *** 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③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的财政收人。(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一条鞭法的赋役 *** ,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税 ***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4)“摊丁入亩”的社会意义。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 *** 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古代赋役 *** 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 *** 沿革的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田租、人头税等);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 *** (略)①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②编户 *** 与摊丁入亩的比较 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参考资料:

二、我国封建社会赋税 *** 演变的八个时期是什么

1.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 *** 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赋税:编户 *** 。 *** 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 *** 正式形成。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3.北魏的租调徭役制。孝文帝 *** 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隋唐租庸调制。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 *** 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5.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 *** 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7.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即商品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明初的赋役 *** 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

8.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①旧的赋税 *** 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 *** ,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②赋税 *** 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赋税 *** 沿革的五大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 *** 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两税法的时间 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第1张图片-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赋税 ***

三、两税法和一条鞭法有什么区别

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也就是钱物两收。

一条鞭法主要是征收银两,只有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

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税收后,按夏、秋两季征收,也就是一年两征。

一条鞭法则是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

两税法是杨炎上奏德宗后,德宗直接下诏实施的,相当于自上而下决定推行。

一条鞭法则是经历了梁材提出、南直隶和浙江试行后又进行十多年间逐渐推广,在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后才终于推行全国,也就是自下而上完成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税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条鞭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两税法 意义 时间 内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