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左联成立时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左翼和左联一样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左联成立时间和左翼和左联一样 *** 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什么地方正式成立
1、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 *** 於1930年3月2日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 *** 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 *** ,但实际在背后握权是两度留苏曾任 *** *** 的 *** 。
3、左联势力主要是由1 *** 6年急转成激烈 *** 派的“创造社”成员郭沫若,与1 *** 8年“太阳社”钱杏邨,汇合个人主义立论的“语丝” *** 、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茅盾等人停止混乱的内斗,矛头一致转向对“新月派”如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言人”进行笔战。
4、左联以 *** 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 *** 主义文艺理论方面, *** 、 *** 、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
5、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 *** 主义理论为 *** ,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 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 *** 当局的 *** 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6、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二、“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左联以 *** 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 *** 主义文艺理论方
面, *** 、 *** 、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 *** 主义理论为 *** ,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 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 *** 当局的 *** 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先后在《大众文艺》、《拓荒者》、《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 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 *** 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 *** 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在于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 *** 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成为许多作品描写的内容。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也进入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不少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画幅反映了农村贫困破产的景象,显示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此外,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所有这些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左联”也存在一些缺失,主要表现在: *** 上的激进盲动,不注意利用公开合法斗争方式,却在 *** 当局控制很严的中心城市组织“飞行 *** ”、“节日 *** ”等,不仅造成 *** 力量的损失,而且吓跑了一些本来同情与靠近“左联”的 *** 作家们;理论上有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倾向,未能把 *** 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 *** 动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组织上犯有一定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中不少作品流露出严重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有些作品违背了文艺创作规律,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从左联的理论纲领和工作方针中,我们看到了 *** 的“每个民族都有两种不同文化”的学说的运用,看到了 *** 的文学艺术是 *** *** 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为 *** 的 *** 服务及其与被 *** 阶级联系的观点。它的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强烈的 *** 热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它对于左联的反文化“围剿”的斗争,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它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理论纲领也有缺点,主要是没有提到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也没有提到团结广泛的作家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文艺活动。其中所谓我们的艺术是“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如果作为左翼作家思想改造的自我要求来说,是正确的;但纲领指的乃是我们的艺术所担负的社会斗争任务,这就混淆 *** *** 与社会主义 *** 的界限,不利于团结一般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作家。理论纲领的缺点,反映了 *** 内的左倾路线的影响。 *** 在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对左联的理论纲领的有力补充。
在充分估价左联的伟大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看到它还有着一些缺点和错误。在左联存在期间,白色恐怖非常严重, *** 内又出现 *** 、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国际上还有苏联的“拉普”和日本的福本路线的影响, *** 内的错误路线虽然受到很多左翼 *** 作家不同程度的 *** 和斗争,但不可否认它对左联工作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左联的某些指导 *** 文件,对于 *** 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对 *** 估量,就有左倾的错误观点。首先是对 *** *** 质的认识不清楚,认为当时已经是社会主义 *** ,没有提统一战线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这就会吓跑一些人。又如左联本来是文学家的组织,但在领导思想上却混同于 *** 组织。每逢纪念日,左联都搞 *** *** ,或飞行 *** ,散 *** ,写标语。有些成员对于 *** 、茅盾 *** 这些作法,还想不通。 *** 上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文艺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这些毛病都不利于 *** 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后来由于事实的教育,加上 *** 从1931年夏天开始参加领导文艺工作,上述错误才逐渐有所克服。自然,“左联”的缺点错误在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下是不可能完全克服的。从主观条件说,作家的思想改造这个关键问题,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逐渐有所认识,但仍未得到普遍的应有的重视。
“左联”是一个具有鲜明的 *** 倾向 *** 的组织机构,许多成员如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人本身就是 *** 家,从事着实际的 *** 斗争。因此,“左联”成立以后,便遭到 *** 当局的 *** 。但是,在严酷的 *** 环境中,“左联”仍然顽强战斗,在“诬蔑和 *** 之中滋长”( *** 《中国 *** *** 文学和前驱的血》),为 *** *** 文 *** 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创办刊物,繁荣文学创作“左联”成立以后,先后创办了一批刊物,如《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还改组或接办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这些期刊 *** 吸引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形成了一支以左翼作家为核心的 *** 文艺大军,出现了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 后期的杂文、历史小说《故事新编》,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蒋光赤的《咆哮了的土地》,夏衍、田汉、洪深的戏剧,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收获。在 *** 的关怀爱护下,叶紫、沙汀、艾芜、丁玲、张天翼、周立波、萧军、萧红等一批青年作家成长起来,写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充分显示了 *** *** 文 *** 动的实绩。
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据统计,“左联”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有700种,占1919年至1949年全国翻译总量的40%。除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 *** 地》等苏联一批早期 *** 文学作品外,辛克莱的《屠场》、雷马克的《西线无故事》、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王》等其他国家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奔流》( *** 、郁达夫主编)和《译文》( *** 、茅盾主编)上译介了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密支凯维支、裴多菲、契诃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1935年,郑振铎主持编辑的《世界文库》,以规模浩大著称,其中收有果戈理的《死魂灵》( *** 译)、 *** 的《浮士德》(郭沫若译)、薄伽丘的《十日谈》(武光健译)、塞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傅东华译)、卢梭的《忏悔录》(张竞生译)、夏落蒂·勃朗特《简·爱》(李霁云译)等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在引进外国作家作品的同时, *** 、郭沫若、茅盾、张天翼、丁玲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推向了世界。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既然左翼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必然提到首要的地位。“左联”成立后,就设有“文艺大众化研究会”。1931年,左联执委会在题为《中国 *** *** 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中,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 *** *** 文学的“之一个重大的问题”。大众化问题是左翼文艺理论的焦点之一, *** 、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华汉(阳翰笙)、 *** 、冯雪峰、茅盾、周扬等先后都发表过文章,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冯雪峰(洛扬)认为:“‘文艺大众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笼统的问题。‘文学大众化’,是目前中国普罗 *** 文 *** 动的非常紧迫的任务。”并说:“‘文学大众化’,一方面要提高大众的文学修养,一方面要我们在作品上除去那些没有使大众理解的必要的非大众 *** 的东西,同时渗进新的大众的要求,使作品和群众的要求接近。”(《 *** 学的大众化》,《文学》1933年7月第1卷第1期)为了使 *** 文艺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许多人都主张采用大众所熟悉的旧形式。 *** 则认为,在旧形式中应加入新成分。他说:“ *** 的大众文艺在开始的时候必须利用旧的形式的优点——群众读惯的那种小说诗歌戏剧,——逐渐的加入新的成分养成群众的新的习惯,同着群众一块儿去提高艺术的程度。”(《关于 *** 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 *** 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能全盘加以否定。他认为:“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 的见解是辩证的,他把握住了艺术形式的发展规律。包括 *** 在内的左联作家,也写了一些大众文学作品,如 *** 的《好东西歌》、《南京民谣》, *** 的《东洋人出兵》、《上海打仗景致》等。此时的大众化文学虽因条件尚未成熟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左联”作家关于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则对文艺大众化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重视创作 *** 的革新以“左联”为核心的 *** 文 *** 动十分重视创作 *** 的革新。在 *** *** 文学创导初期,创造社成员激烈地宣布告别他们曾极力张扬的浪漫主义,独尊现实主义创作 *** ,将现实主义与其他创作 *** 对立起来。1931年前后,“左联”的理论家们从 *** 的“拉普”理论家那儿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创作 *** ”,以 *** 、哲学代替艺术,将世界观等同于创作 *** ,在批判“ *** 的浪漫蒂克”的思想情调时,再次否定作为文学的基本创作 *** 之一的浪漫主义。1933年9月,周扬介绍了1932年10月全苏作家同盟组织 *** 会之一次大会上清算“拉普”错误的情况,并于11月发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 *** 的浪漫主义》,之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 ,批判了“唯物辩证法创作 *** ”的错误。周扬从理论上详尽阐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真实 *** ”是“不能缺少的前提”;应注意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 格”;“在发展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把为人类的更好的将来而斗争的精神灌输给读者”;这是“为大众的文学”,“具有为大众所理解的明确 *** 与单纯 *** ”。文章还指出,浪漫主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不同的创作 *** 和倾向竞争中去实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创作 *** ,其影响比以往其他 *** 更加巨大而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
三、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 *** 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 *** 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 *** “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 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 *** 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 *** 、文艺与 *** 的关系问题。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