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蒋 *** 时间,1935年联蒋 *** 的前提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3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联蒋 *** 时间,以及1935年联蒋 *** 的前提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关于 *** 时二十九的有关资料
  2. 中国全民族 *** 的开始时间或标志是什么
  3. *** 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

一、关于 *** 时二十九的有关资料

联蒋抗日时间,1935年联蒋抗日的前提是什么-第1张图片-

--------------------------------------------------------------------------------

2005-06-20 09:16:32【大中小】

1938年3月,宋哲元和他的集团军总部撤到黄河北岸的茅津渡时,接到了调任之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命令。宋哲元知道这是一个明升暗降的安排,於是黯然离开部队,渡过黄河前往郑州,而他的之一集团军(由二十九军改编而成)随即被撤销了番号。失去部队指挥权的宋哲元郁郁寡欢,不久就得上了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宋哲元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仅仅一个多月后,宋哲元的老部下, *** 名将张自忠在鄂西山区的南瓜店壮烈殉国。宋哲元如果泉下有知,也许会羡慕他昔日的战友死得其所吧。

后人为宋哲元盖棺定论,考虑到他一生的大节,仍然尊称宋哲元为 *** 名将。如果只看他1933年在长城 *** 中的表现,宋哲元无愧于 *** 名将的称号。1935年6月二十九军移防平津,宋哲元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块地盘。然而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宋哲元来到平津这是非之地,被推上了中日 *** 斗争的风口浪尖,不得不完成了由单纯的军人向军人兼政客的角色转换。这以后的两年间,宋哲元出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 *** 、冀察政务 *** 会 *** 长,可以说达到了他 *** 生涯的顶峰,但这两年的风风雨雨也几乎葬送了他的一世英名。

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城关镇赵洪都村。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3岁从军,17岁入陕西老帅陆建章所办的随营学校学习。后入冯玉祥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1 *** 2年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 *** 4年10月冯部改编成 *** 军,宋哲元任之一军之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 *** 5年秋改任热河都统。

宋哲元是 *** 时期热河九任都统中更受欢迎的一个。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承德街头到处贴着“人不劳动,不配吃饭”等大标语,多年死气沉沉的承德街市为之面目一新。宋哲元还在承德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抢。1 *** 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热河人民夹道相送。

1 *** 7年5月,冯玉祥和西北军诸将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军,改称 *** *** 军第二集团军,宋哲元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11月兼任陕西省 *** 。1 *** 9年冯玉祥反蒋,被阎锡山软禁在山西,宋哲元遂 *** *** 军总司令,率部出潼关进军河南。失利后退回陕西。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宋哲元任西北军第二方面军第四路总指挥。西北军一度势如破竹,但由於晋军作战不力,逐渐陷入困境。9月,一直坐山观虎斗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通电拥蒋,随即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反蒋联军失败。吉鸿昌、梁冠英、焦文典、葛运隆、孙连仲等部相继投蒋;庞炳勋、孙殿英、刘春荣等部脱离西北军。西北军余部约六七万人在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童玉振、孙良诚、秦德纯、赵登禹、张维藩等人的带领下,退入山西,名噪一时的西北军就此分崩离析。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改番号为 *** *** 军第二十九军。

张学良给了二十九军五十万元的安置费以后就撒手不管。晋东南是阎锡山经营多年的地盘,二十九军驻扎在此寄人篱下,军费无着,穷困潦倒,士兵们衣衫褴褛,形同乞丐。一年多后二十九军移防察哈尔,不得不夜间行军,就是怕被人当作土匪。这段时间的困顿使宋哲元越发渴望得到一块自己的地盘。

1932年8月,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下, *** *** *** 会议任命宋哲元为察哈尔省 *** 。察哈尔虽然地狭人稀,但毕竟是个落脚之地。二十九军在张家口扩编为3个师,序列如下:

总参议萧振赢其实是 *** 安 *** 的亲信,他在二十九军将领中间的挑拨离间导致了二十九军日后的分化瓦解。

中原大战给宋哲元的教训有很多,首先是内战只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因而二十九军建军伊始,宋哲元就明确提出不打内战,枪口对外的口号,得到麾下诸将的一致拥护, *** 数次企图调二十九军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种理由推脱;其次, *** 在军阀混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使宋哲元对蒋及其 *** *** 心存疑忌,这个心理影响了他以后很多的重要决策。

二十九军驻防察哈尔不到半年,长城 *** 爆发,二十九军被张学良调到北平东面的冷口、喜峰口一线布防。参加长城 *** 的中 *** 队有三十多万,来自 *** 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多个山头。 *** 装备以徐廷瑶的 *** 军更好;王以哲、万福麟的东北军,以及商震的晋军也不遑多让;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最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 *** 不过百挺,轻 *** 每连只有两挺, *** 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与众不同的是二十九军士兵人手一把镔铁大刀。

在接下来的喜峰口战斗中,二十九军血战日军铃木、服部旅团,一战成名。二十九军士兵以大刀和手 *** 对 *** 军的先进 *** ,歼敌五千,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 *** 始终屹立不倒。日本《朝日新闻》评论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 *** 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战后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等人被授予“ *** ”勋章。

喜峰口 *** 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各报记者也蜂拥而至。记录二十九军的新闻 *** 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上映, *** 中每每出现宋哲元的镜头时,观众们都要起立鼓掌。二十九军大刀队因长城 *** 而名扬天下,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的《大刀进行曲》,立刻被到处传唱。

虽然二十九军在喜峰口获得胜利, *** 军第十七军的三个师在古北口却相继被打残,日军从此处突破,造成中 *** 队整个防线的崩溃。张学良引咎辞职,何应钦接任北平军分会 *** 长,于1933年5月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并将冀东、察东列为“非武装区”,任由日军进入。

长城 *** 的失败让宋哲元痛心疾首,他 *** :“为什么我们30万大军打不过5万日本军?”二十九军的喜峰口 *** 其实是惨胜,虽然歼敌五千,自己也伤亡过万,而徐廷瑶的十七军更是伤亡两万余人。

长城 *** 以后,宋哲元带领二十九军回到察哈尔,此时正值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民众 *** 同盟军遭到 *** 取缔,不得不解散,於是全部被二十九军收编。宋哲元征得 *** 同意,将二十九军扩充为四个师,六万多人。新增的一四三师(原暂二师)由刘汝明任师长,一三二师则由赵登禹为师长。二十九军还接收了抗盟的大量 *** 装备,包括原东北军汤玉麟部的三十多门山炮,实力大增,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1934年,日本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这年连续发生了察东事件、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迫于日本的压力,1935年6月10日, *** 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同意 *** *** 军、东北军及 *** 务、特务机关从河北及平津撤出。6月19日,南京行政院以“屡生事端”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 *** 职务。6月28日,察哈尔地方 *** 由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出面同日本东北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土协议”,割让察东六县,二十九军撤到张家口以南。

宋哲元在察哈尔同日本人 *** ,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想仍然被罢官,不禁愤懑异常,离开察哈尔前往天津私宅休养,临行前在张家口火车站公开指责 *** :“谁再相信 *** *** ,谁就是 *** *** !”来到天津以后,即有谣言传来,说 *** 要调二十九军南下剿共,更使宋哲元相信 *** 要向二十九军开刀。宋在天津的十几天,被大批 *** 包围,诸如王揖唐、曹汝霖、陈觉生、齐燮元、陈中孚等人物纷纷登门拜访,劝说宋哲元投靠日本。宋有所动摇,同意萧振赢去和土肥原接触,只等 *** 发布征调二十九军南下的命令,就公开投日。

幸亏形势的变化使宋哲元免于踏上叛变投敌的不归路。“何梅协定”签署以后, *** 军黄杰、关麟徵两军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现权力真空。这时前西北军将领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纠集 *** 白坚武、潘毓桂和几千号地痞流氓,在湾平起事,打起自治的旗号公然向北平进军,全国震动。此时北平周围除了察哈尔的二十九军,已经没有中 *** 队,北平军分会手中无可用之兵,顿时慌了手脚。这时萧振赢趁机说服众人,调二十九军前来救驾。宋哲元在天津接到萧振赢 *** ,激动得跳了起来,掀翻了茶几。他立刻命令冯治安的三十七师强行军赶到北平。三十七师上午从张家口出发,狂奔120公里,下午就进驻北平西苑军营,石友三、白坚武、潘毓桂等人知难而退,逃回天津。

以后宋哲元又陆续将张自忠的三十八师调到天津周围,赵登禹一三二师调往河北省任丘、固安、河间一带,由刘汝明一四三师留驻察哈尔,自此二十九军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等地,宋哲元梦寐以求的地盘终於到手了。

二十九军进驻平津,也是得到了日本华北驻屯军的默许。日本人认为,西北军长期受南京 *** 排挤,早就和 *** 离心离德,最有可能培养成 *** 势力。但是日本人显然低估了宋哲元和二十九军诸将领的民族气节。南京方面则忐忑不安,因为日本此时正大搞“华北自治”运动,只要宋哲元一点头,华北立刻成为第二个满州国。 *** 立刻派熊斌前往天津拉拢宋哲元。宋哲元也毫不客气,要粮要饷,熊斌一一答应下来。

1935年8月, *** 招宋哲元赴庐山会见,宋哲元对 *** 仍然心存芥蒂,怕这是个鸿门宴,於是让秦德纯代往。在庐山, *** 和秦德纯推心置腹地长谈,让秦德纯拜服,日后忠心追随 *** 一直到 *** 。 *** 最后对秦德纯说:“当前国防建设尚未完成,不能全面 *** ,要争取时间,维持的时间越长,对国家贡献越大,务必要忍辱负重,但此事只可密告宋军长而不可告诉别人。”

8月28日。 *** 正式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兼河北省 *** 。宋哲元刚上任,就面对来自日本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军部将“关东军四杰”中的两个,即土肥原贤二和多田俊调到天津,加快对华北的侵略步伐。宋哲元虽然不愿投靠日本人,但也希望能在日本和南京 *** 之间 *** ,保住冀察平津这块得来不易的地盘。

1935年3月,南京 *** 实行币制 *** ,以法币代替银元流通,各地收上来的银元运交上海国库。币制 *** 是 *** *** 从经济上统一中国的重大举措,金融权力集中于 *** 以后,地方 *** 势力就无力兴风作浪。南京 *** 的金融举措让日本军方暴跳如雷。日本天津驻屯军向宋哲元提出“华北金融紧急防卫纲要”,要求禁止银元南运,并警告说:“白银国有与华北现银集中上海,皆危及华北经济,阻碍 *** 利益, *** 日本近年对华北主张,如贵方不能防止和彻底处置,日本方面将以实力实现自己目的。”同时日军关东军也向关内运动,日本飞机天天在北平上空盘旋 *** 。迫于日本方面的压力,也不愿失去财政自 *** ,宋哲元於是下令禁止银元南运,河南的商震、山东的韩复榘随即响应,使南京 *** 控制华北金融的计划泡汤。

土肥原到天津以后,立刻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要求成立华北自治 *** 。土肥原频繁造访宋哲元公寓,逼迫宋哲元在方案上签字。看宋哲元百般推脱,土肥原即于1935年11月11日向宋发出最后通牒,限宋哲元在九日内实施这个方案,否则日军将出兵河北、山东。宋哲元又一次 *** 无奈,和秦德纯、萧振赢商量以后,明确拒绝了土肥原的提议,但同时通电全国,要求南京 *** 结束训政,实施 *** ,还政与民。宋哲元这通电无异于“自治”宣言,一时间 *** 大噪,各界纷纷谴责宋哲元投敌 *** ,而华北的大小 *** 和 *** 组织上窜下跳,准备自治。南京 *** 立刻质询宋哲元,宋一面自辩,一面 *** 天津 *** 组织的自治闹剧,幸好日本 *** 担心军方过分激进,宣布“华北高度自治方案”缓行,才让宋哲元松了一口气。

危机虽然暂时解除,但日本绝没有放弃主张华北自治的意思。宋哲元看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在征得 *** 同意以后,于12月18日成立冀察政务 *** 会,宋哲元亲任 *** 长, *** 会里西北军、东北军和 *** 分子三足鼎立。冀察政务 *** 会在日本人眼里是华北自治 *** ,在南京眼里是地方 *** ,算是对日本和南京两方面都有了一个交代。冀察政务 *** 会的成立使宋哲元一跃而成为华北首屈一指的实力人物,二十九军随即成为华北更大的地方武装集团。

冀察政务 *** 会成立后,二十九军迅速扩充为5个师,共计48个团,总兵力达10万以上。其中张自忠之第三十八师辖5个旅,共计11个团,兵力近3万人。二十九军装备此时也令人刮目相看。士兵普遍使用捷克式 *** ,排长用德式伯格曼 *** ,连长每人1支二十响驳壳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枪 *** 2支、捷克式轻 *** 1挺。全师共装备轻 *** 700余挺,比 *** 军甲种师编制的274挺,多出一倍多。由于训练水平的提高和 *** 装备的改善,此时的二十九军,堪称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1936年冬,日本华北驻屯军举行军事大演习,以北平、丰台为假想目标,向中国 *** *** 。宋哲元立即决定针锋相对,举行二十九军大演习。日军演习部队为1万余人,二十九军演习部队为5万多人。二十九军兵强马壮,也让宋哲元的底气足了许多。

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南京出现何应钦为首的 *** 解决派,和 *** 、冯玉祥为首的 *** 解决派。山东韩复榘发出“马电”称赞张学良的行动是英明壮举,并声称他的部队“奉命西开“,请张、杨二人“祈勿误会”。宋哲元则站在老长官冯玉祥一边,发出“漾电”,呼吁和平解决,一定要确保领袖安全。韩复榘错判形势,为日后被蒋所杀埋下伏笔。宋哲元坚定支持 *** ,很得蒋的好感。后来宋屡次失策,丢失平津, *** 也没有落井下石,拿他作替罪羊。

进入1937年,华北形势出奇的平静。2月初,日本林铣内阁上台,立即宣扬不尚武的新政策。日本商界则频频伸出橄榄枝,派团访华,只谈经济,不谈 *** 。4月,日本外务省通过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表示要“采用公正的态度…形成日中间的友好关系。”华北驻屯军也一反常态,主动和冀察当局改善关系,不仅史无前例地赠送二十九军十几门山炮,还邀请宋哲元、张自忠两人访问日本,参观陆海空联合演习。宋哲元不愿去,於是由张自忠率领 *** 团访日。当面对新闻界质询时,宋哲元说道:“中日为远东大国,应对于远东事件,共同负责,否则他人获益,而中日两国俱蒙不利,渠希望两国负责领袖,各了解其本国地位,而勉力消除现有困难,并根据平等原则,以增进双方之繁荣与和平。”这番话又遭到各界抨击,让宋哲元苦恼万分。其实宋也不过是应和南京 *** 对日外交的基调,日本人破天荒陪起了笑脸,总不能不给人家一点面子。

事实上日本伸出的橄榄枝完全是假象。1937年春,日方从关外大批调运关东军入关,平津间的日军增加到三、四万人。从4月25日起,华北驻屯军在平津近郊频繁进行战斗演习,6月开始进行以攻击卢沟桥、夺取宛平城为目标的昼夜演习。6月21日,华北驻屯军紧急成立临时作战科。一切迹象表明,日本军方正在积极备战。

由於二十九军在平津和日军胶着对峙已经有两年,其间冲突事件不断,但都得以 *** 解决,因此从上到下 *** 大意,对日军的频繁活动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二十九军将士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认为平津地区日军以区区三万人,断然无法和十万之众的二十九军对抗。1937年5月,宋哲元厌倦了和日本人 *** 的生活,离开北平回到山东乐陵老家养病。正当宋哲元在家乡享受难得的闲暇之时,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

7月11日晚,宋哲元从山东返抵天津。此时宋哲元认为“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南京方面的指示也是“应战而不求战”。根据这个精神,二十九军各部都按兵不动。三十七师旅长何基沣要求趁丰台日军空虚之际主动攻击,被张自忠制止。实际上,日本 *** 已经做出了扩大战争的决策,只是华北日军在宛平一战发现二十九军战力强劲,这才感到兵力不足,与冀察当局的交涉只是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增调部队。宋哲元与张自忠等人对此缺乏清醒判断,仍致力于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事变,於是与日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芦沟桥事变时的平津地区态势,日军根据《辛丑条约》占据了各个战略要地,和二十九军阵地犬牙交错。这样二十九军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日军在停战协定的掩护下频繁调动,占据有利攻击位置。一直到7月下旬,宋哲元依然对局势没有清醒认识。这时 *** 军增援部队已经开到保定、沧州,到这时宋哲元还在担心 *** 军来抢他的地盘,在24日给 *** 的一封信中仍说“刻下拟请均座千忍万忍,暂时委屈求全,将北上各部队稍为后退,以便缓和目前,俾得完成准备。”

到7月底,日军已经陆续从国内和东北增调第五、六、十、二十师团和 *** 混成之一、十一旅团到平津地区,加上原来的天津驻屯军,总兵力达到十几万余人。26日晚,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限二十九军于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被宋哲元严辞拒绝。宋哲元这时才明白战争已经不可避免。27日,宋哲元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在8月1日发动进攻,冯治安三十七师会同赵登禹一三二师主力攻丰台,张自忠三十八师攻天津海光寺。

日军先发制人,于28日凌晨发动全线进攻,南苑、北苑、西苑、通县等地均发生 *** ,二十九军仓促应战,局势非常不利。宋哲元现在面临两难选择:平津地区无险可守,日军拥有优势兵力,又占了先机,此战二十九军不但难 *** 胜券,而且连老本都有可能赔上;如果撤退,丢失平津责任重大,无法向南京、向 *** 交代。宋哲元正犹豫不决之时,噩耗传来,南苑的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主力攻击,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军部直属部队和一三二师寡不敌众,被击溃。南苑丢失,二十九军防线被拦腰砍断,危在旦夕。

正好 *** 发来电令,让宋哲元撤到保定。宋哲元此时保存实力的心思很重,他对张自忠说:“西北军是冯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军现在战线过长,我们要把部队收容起来,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谈判,拖延一个星期……”张自忠临危受命, *** 北平 *** ,他对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 *** 了!”29日凌晨二十九军除留下四个团维持治安以外,全部撤走。

北平人民清早出门,发现 *** 已经抛弃了平津人民退走了,而张自忠署名的告示四处张贴,劝告民众各安其业,不要惊惶自扰。於是 *** 大哗,都认为张自忠做了 *** ,一时间举国声讨“张逆自忠”。张自忠是一个自尊心、荣誉感非常强的人,这次遭遇对他打击很大,从此萌发死志。

宋哲元退到保定以后,依然幻想着张自忠将日本人摆平,和平解决事变,他能够率军返回平津。但张自忠从北平传来的消息,日军仍然在源源不断地从关外开来,战事没有结束的迹象。以后的一段时间,全国各大报纸开始追究丢失平津的责任,矛头直指宋哲元,南京方面也态度 *** 。宋哲元清楚 *** 擅抓替罪羊,此时正可以将他推出去法办,借以卸罪于国人,因而非常担心。

8月中旬,宋哲元接到 *** 召他进京的电报,忐忑不安,於是又派秦德纯代为晋见。秦德纯带回了意外的好消息。 *** 对宋不但没有指责,反而慰勉有加,还同意将二十九军扩编为之一集团军。之一集团军的编制是:将原来的四个师扩编为三个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原三十七师和一三二师扩编为七十七军,以冯治安为军长;原三十八师扩编为五十九军,军长由宋自兼(后来张自忠重返部队),原一四三师扩编为六十八军,以刘汝明为军长。部队驻守津浦路沿线。

但是不久南京方面就委任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路 *** 。宋哲元知道这是变相夺自己的兵权,於是称病告退,赴泰山休养。冯玉祥满怀雄心壮志来到之一集团军,发现过去的部属早已和他离心离德,根本指挥不动。萧振赢趁机到处煽风点火,拉拢冯治安,离间之一集团军将帅。9月上旬,矶谷师团开始沿津浦路向南进攻。之一集团军此时内部矛盾重重,诸将相互疑忌,於是一触即溃。不得已,南京方面将冯玉祥调走,让宋哲元回来收拾局面。

宋哲元回到部队以后很想有所作为,他主动向南京请求发动反击,进攻邢台。他的作战计划得到 *** 的批准。没等到之一集团军各部进入攻击地点,就 *** 军侦察机发现。於是日军一个混成旅团从邯郸出发,进攻大名。驻守大名的是何基沣的一七九师,顽强抵抗七天以后不支撤退。此战充分反映了之一集团军诸将保存实力的普遍想法,大名危急时,左面的石友三部,右面的黄维纲部,都拒不援手。大名丢失,宋哲元的 *** 计划於是流产。

宋哲元这时才感受到部队里面士气低落,矛盾重重。不久,南京方面陆续将刘汝明的六十八军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南调。此时的宋哲元已经完全丧失斗志,想方设法要保全自己这点残余实力,部下看透了他的心思,争先恐后地逃跑,反而把宋哲元和他的集团军部落在后面。这样撤到茅津渡,宋哲元接到了调任之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命令,於是黯然离开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部队。

两年后宋哲元在四川绵阳郁郁而终,被追授为一级上将。 *** 和 *** 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 挽宋哲元:“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 挽宋哲元:“砥柱峙中流,终仗威稜慑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恸元良。”

*** 雄师二十九军的故事还没有完,刘汝明的六十八军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都参加了徐州会战,战功卓著。后来组建第三十三集团军,下辖曹福林的五十五军,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和冯治安的七十七军,张自忠任司令,冯治安副之,算是二十九军的延续。三十三集团军后来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均立下赫赫战功,而张自忠就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冯治安接任司令。枣宜会战以后,三十三集团军元气大伤,又由於是杂牌部队的原因而得不到补充,战力每况愈下,三年后参加常德会战时就已沦为二流部队。 *** 结束以后,三十三集团军整编为三十三军,仍由冯治安任军长。冯治安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在韩庄、台儿庄附近 *** 。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半是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个 *** 王国,搞军事割据。 *** 对他花过大力气拉拢,但宋哲元最终还是不肯投怀送抱。芦沟桥事变以后,宋口口声声要为冯玉详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冯玉详始终高过 *** 。当时的形势, *** 已经实现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军多少将领与时俱进,投靠 *** ,宋哲元对冯玉详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叹。

宋哲元未尝不想 *** 杀敌,但他脑子 *** 深蒂固的军阀思想最终断送了他的军旅生涯。 *** 能够重用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人,以及孙连仲等其他西北军将领,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杂念。张自忠在鲁南用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五十九军和板垣师团硬拼,完全不顾伤亡,才获得临沂大捷;孙连仲守台儿庄,也是抱着将部队打光的决心,才有台儿庄大捷。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为中国最终赢得了 *** 胜利。

归根结底,宋哲元是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造就的人物,虽然有不屈的民族气节,但因为思想上致命的 *** ,无法成为 *** 救国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终未能战死沙场,得到一个军人最理想的归宿,的确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二、中国全民族 *** 的开始时间或标志是什么

1、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 *** 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声称演习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方严词拒绝后,突然向中 *** 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城。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 *** 进行自卫还击,“七七事变”由此爆发。

2、7月8日,中国 *** 便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 *** ,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 *** 众共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抵 *** 寇的侵掠。

3、“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 *** 发动了全面的 ***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 *** 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 *** 战争的东方主 *** 。

4、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 *** ”。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 *** 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 *** *** 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5、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6、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 *** 会 *** 长。

7、参考资料来源:中国 *** 新闻网-“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 *** 的开端

三、 *** 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

1、 *** 战争持续了14年。十四年 *** 是指中国 *** 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 *** 时期,后8年是全国 *** 时期。

2、14年 *** 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 *** 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但其实现先 *** “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 *** 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其 *** 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3、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 *** 御侮,中国 *** 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 *** 民族统一战线。早在1933年1月,中国 *** 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 *** 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 *** 共同 *** 的宣言。1935年8月1日, *** 驻 *** 国际 *** 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

4、1935年12月, *** *** 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 *** 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此后,为促使 *** *** *** 合作 *** , *** *** 不断调整政策,从“ *** 反蒋”发展为“逼蒋 *** ”“联蒋 ***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 *** 两 *** 合作迈出了决定 *** 的一步,推动了 *** 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 *** 的前提条件。

5、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确立“十四年 *** ”的重大意义

关于联蒋 *** 时间和1935年联蒋 *** 的前提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 前提 时间 什么 1935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