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1 06:56 | 掌上衢州客户端
“快看,这是蓑衣。”9月14日中午,随着一声招呼,几位游人 *** 在龙游民居苑一间小店前。顷刻间,小店内光线暗了下来,69岁的吕汝财老人缓缓抬起头,暂放下手中活计,扶正滑落至鼻尖的老花镜,笑着同游客攀谈起来。
吕汝财正在龙游民居苑的店铺里忙活
记者走进这间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见正堂挂着一件大蓑衣,左侧墙面挂着一排小蓑衣和棕刷等物件。房子 *** 搭起一张大桌子,占据了房间四分之三面积。游客走后,吕汝财伏在上面,缝制未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张大棕垫,防潮保暖。”吕汝财拍着棕垫说,棕垫马上就要完工了,之后再开始 *** 蓑衣。
难忘的蓑衣
“蓑衣,就是过去的雨衣。江南一带雨水较多,一般春耕生产或农忙时,下雨了就穿蓑衣。”在吕汝财的记忆中,蓑衣可是农村里的“有功之臣”,下雨天挡风遮雨,歇脚时垫地上躺一躺,不怕湿了衣裳寒了身子,有贫寒人家大冬天被子薄,就把蓑衣压在上面当被盖……
墙上挂满剥棕刀、线车、领口箍、针等工具
“我们家也有几件蓑衣,平常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每到下雨天,蓑衣跟随大人行走在田间地头,紧贴着背脊,一年不知要经受多少个下雨天。蓑衣经过无数次的冲洗,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去。”吕汝财说,小时候,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父辈们辛勤劳动的背影。
“小时候,我不懂蓑衣很扎人,有次好奇地把 *** 的大蓑衣披在自己背上,感觉后背被扎得好痛。而 *** 在雨天穿着蓑衣,为什么总是一副很舒服的样子呢?”吕汝财说,为此他好奇地问过 *** ,为什么 *** 穿起来就不会扎后背呢? *** 听了哈哈大笑,摸着吕汝财的头说,蓑衣是会认人的,日子久,穿得惯了,它也就认你这个主人了。
每当雨过天晴,蓑衣被重新挂在了家里的墙上。当晚风吹进窗户,蓑衣也开始飘动起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味和雨水味。
年幼的吕汝财,一直在想:之一件蓑衣编织在何年何月?出自哪一双灵动之手?那时的他,还不知自己此生将和蓑衣结缘。
手艺傍身
“说起蓑衣的历史,那可就长远了。姜太公当年钓鱼,身上就穿了蓑衣。听我师爷讲,那时编织材料用的是蓑草,明朝开始才用棕,做工较之前精细不少。”吕汝财说。
吕汝财生于1950年,龙游湖镇人,祖上从事绳索 *** 。在吕汝财年少记忆中, *** 吕荣根总是 *** 坐着棕丝,脚下堆满了棕丝、棕皮,双手不停 *** 棕丝,织成绳子售卖,养活一家老小。
正在缝制的棕垫马上就要完工了
到吕汝财这一代,绳索行业已不景气。但吕荣根认为手艺傍身方能安稳,在他的坚持下,15岁的吕汝财拜本地蓑衣匠人傅乃勇为师。
学手艺,总有不顺,有一桩事,他记得很清楚。“刚拜师没多久,有一次好奇,偷来师傅的 *** 玩,点燃后,一不留神,烧着师傅刚做好的蓑衣,被好好教训了一通。”吕汝财提起少年往事,表情依然不轻松。“蓑衣碰火是大忌,万万碰不得。”
三年学徒、三年伙计,才算出师。“过去,手艺人几乎都做长工,长的几个月,短的十天半个月。”吕汝财开始了辗转各地帮人编蓑衣的生活。
“跑 *** ,得靠手艺打天下。那时候就想着,怎么能把本领学到手,把名气打出去。你想想,光是我们镇上就有四十多个蓑衣匠,别人凭什么找你做蓑衣啊,你必须得手艺好。”行走“ *** ”,手艺人自有一套生存法则。
“做蓑衣得上门看人,看个头高矮。我打量一眼,心中就有数了,这蓑衣尺寸要多少。一般的蓑衣重量差不多有10斤左右,但我做的蓑衣基本在8斤左右,针脚细密,尺寸合适,东家都赞顶呱呱。” 对于自己的手艺,吕汝财很有底气。“穿个三四十年是不成问题的。论手艺,我能排到镇上前几名。”
1983年起,吕汝财不常做蓑衣了。“机器生产的塑料雨衣,又轻又便宜。棕丝蓑衣没人用了。”不做蓑衣,吕汝财转行做棕垫、弹棉花维持生计。
手艺傍身,半生微寒,他很享受“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絮过过年”的日子。
技艺展示
2006年,在龙游县的非遗普查中,棕丝蓑衣编织技艺引起当地 *** 的关注。
吕汝财在缝制蓑衣 资料 ***
剥棕刀、线车、领口箍、长短不一的针……这些曾被吕汝财丢弃,又被 *** 吕荣根重新收纳在箱子里近20年的“老伙计”,得以重见天日。
“小时候学的手艺,一辈子也忘不了。”2007年起,龙游棕编传承人、手工编织蓑衣传人吕汝财被邀请常驻龙游民居苑,从事蓑衣编织和展览。
今年8月,一批 *** 游客来衢州观光,吕汝财受邀展示蓑衣编织,“他们很喜欢,买走了好几件小蓑衣,说是当护身符。”吕汝财告诉记者,传统蓑衣不常用,但“迷你”小蓑衣非常受欢迎,其肩宽和衣长分别为48厘米和55厘米,大小和重量大约只有 *** 蓑衣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自己没出过国,可我的作品卖到了美国、日本……”吕汝财心里很满足。
眼下,他惟一的担心,是手艺无人传承。“来学的不少,可是学会的没有一个,有个小 *** 坚持得最久,学了一个月。”吕汝财说,时代不同了,他不大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我们那时就想把手艺学好,现在的人一来就问我能不能赚钱。这个手艺活不是速成的,若想学手艺,我肯定毫无保留教,要不,等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这门手艺就丢了。”吕汝财说。
(原标题《吕汝财:和蓑衣结缘一辈子》,原作者吕涵 郑曦。编辑汪碧莹 梅玲玲)
雨衣什么面料好 雨衣使用清洗技巧雨衣是一种用防水布料制成的,用来挡雨的服饰,我国早在周朝就有 *** 雨衣(蓑衣)的经验。现代雨衣的材质有很多,比较常见的雨衣面料有牛津布、绵纶、涤纶和防水透湿布等,不同材质的雨衣有不同的优缺点。使用之后的雨衣一般需要晾干才能收纳起来,否则上面会滋生霉点。如果雨衣上有污渍的话,还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后再折叠保存,这样才不影响下次使用。雨衣如何清洗?雨衣怎么折叠?和Maigoo网编来看下吧!
雨衣知识简介
雨衣是什么意思
雨衣是一种户外服饰用品,作用就是挡雨。雨衣的拼音是
雨衣的发展历史
早在我国周朝时期,就有人用香草制成蓑衣来防雨,随着人们对橡胶材料的研究应用,现代胶布雨衣在18世纪的时候开始出现,而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雨衣的材质有了更多选择,款式和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雨衣和雨披的区别
雨披其实就是雨衣的一种,只不过它们之间的款式是不同的,雨披没有衣袖,是敞开式的,一般在骑车时使用。
雨衣什么材质好
牛津布
牛津布是由绵纶或涤纶经过特定织法得到的产品面料,具有易洗快干,手感松软,吸湿 *** 好,织物色泽柔和,布身柔软,透气 *** 好,穿着舒适,有双色效应等特点。
绵纶
绵纶面料又叫做尼龙材料,这种材料的光泽感观效果好,耐磨 *** 好,但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所以在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皱折。
防水透湿布
防水透湿布是布料的內面涂上一层防水透湿涂料而制成的,像 *** 、登山者常用的反光雨衣就是用的这种面料,它的防水透气效果非常好,但 *** 高昂。
雨衣的选购技巧
儿童雨衣怎么选
给孩子选购雨衣一定要注意雨衣的材质,如果材质不过关,对宝宝的健康是有风险的。选购小雨衣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尺寸,太大的雨衣不利于在雨天行走。可以选择那种充气雨衣,方便收纳的同时,又可爱。
自行车雨衣怎么选
自行车雨衣一般是用的雨披,或者用连体雨衣,这样在骑行的过程中,才能有效保护身体每个部位不被雨淋湿。选购时注意袖口是否有收紧设计,还要注意拉链是否是防水设计。
电动车雨衣怎么选
电动摩托车雨衣可以买那种雨衣套装,雨衣雨裤分开穿,这样防雨 *** 能更佳。此外,买购网编辑建议大家尽量选择颜色鲜艳一点的雨衣,这样在雨天骑行时不容易出交通意外事故。
雨衣怎么穿
一次 *** 雨衣可以直接套在衣服的外面,然后扣上前排扣子,戴上帽子即可。雨衣雨裤套装要分开穿,建议先将裤子套上,然后再穿上半身的雨衣。而摩托车雨披一般需要先将其套在车子上,然后人从雨披下钻进去,头从雨衣帽口钻出来就可以了。
雨衣如何清洗
雨衣上的污垢怎么洗
将雨衣放在30℃以下含有中 *** 洗涤剂的温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把风雨衣平铺在搓板上,用毛刷轻轻地刷洗一遍,直至洁净为止。
雨衣发霉怎么洗掉霉斑
雨衣上的霉点如何快速去除呢?可以用双氧水兑到清水里面后,将雨衣浸泡搓洗,也可以用软毛刷蘸取肥皂水,在霉斑部位轻轻刷洗。
雨衣有味道怎么去除
用食醋或食盐兑到温水里,然后将雨衣放到水中浸泡再洗干净,就能起到除味的效果。
雨衣如何消毒
可以用84消毒液喷洒消毒,但要注意不要弄到自己的皮肤上。喷洒完84消毒液之后,可以将雨衣挂起来,放在阴凉通风处吹干,注意不要放到太阳下直接晾晒。
雨衣怎么折叠
单人电动车雨衣怎么叠
单人电动车雨衣的折法和普通带帽子的衣服差不多,将雨衣平铺,扣子系好,两袖折至肚前,帽子展平折至胸前,再将雨衣两边向内折即可。
双人电动车雨衣怎么叠
双人雨衣建议先对好两个帽子部位,然后对折或者将前面的帽子放进后面的帽子中,然后再和戴帽子的衣服一样收纳即可。
雨衣简笔画教程
首先画一个小人,然后上像裙子一样的雨衣,头上也要戴上雨衣的帽子,再给小人画上雨靴。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可以在旁边用蓝色的彩笔画上雨滴,在地面画一个小水坑。周围可以画闪电、雨伞、乌云等 *** 形状,让画面更丰富。
蓑衣是古代用来防雨的雨具
其原材料为当地生长的棕树皮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许多人在孩提的时候
都曾见过穿蓑衣的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
如今,蓑衣已成为模糊的记忆
*** 蓑衣主要靠拼接,用棕绳把肩部、 *** 、下摆部拼接起来,要缝制蓑衣,一般要缝90至100多针才能完成整个 *** 工序
从棕树上剥下棕皮,准备 *** 蓑衣的原材料
手工蓑衣工序复杂
在 *** 过程中
手艺人要准备好蓑衣原料棕树棕皮
做好棕绳等前期工作
然后进行
上衣与下摆
*** 穿针引线
棕锁肩部
*** 、下摆部拼接等编制步骤
其手艺精细
堪称完美
将棕皮湿气晒干
把棕皮在铁抓上来回抓,弄成棕绒,以备棕绳 ***
永顺县石堤镇九官坪村83岁的肖武元
从事蓑衣 *** 60多年
其手艺远近闻名
近年来
周边县市一些演出剧团慕名而来
订制蓑衣道具
今年5月中旬
张家界市一艺术团一次 *** 订购100多件蓑衣道具
肖武元忙活了两个多月才 *** 完成
*** 过程中,长短铁针、纺绳筒、剪刀、羊角等工具一个不能少
蓑衣表面缝线密密麻麻,间距适中结实,纯手工 *** 一丝不苟
走线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蓑衣曾经是农民雨天防雨的雨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如今它已被塑料制品代替了
但作为千百年来传承的手工技艺
其弥足珍贵
本期编辑:西西
内容来源:团结报
古代渔民常用的蓑衣,是怎么制成的?在今天又有什么意义?近日,湖南张家界的一对老年夫妇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69岁的朱良宗和65岁的杜浓莲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蓑衣制造的工作,将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传承了下来,这种匠人精神不由得不让我们钦佩。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雨衣,雨伞等现代化雨具的普及,蓑衣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在古代,蓑衣却称得上是最重要的雨具,为许多劳动者提供了有效的庇护。
在如今,蓑衣的制造工艺已经逐渐式微,虽然还有朱良宗夫妇这样的坚守者,但是我们依然为它的传承感到担忧,那么在当代社会,蓑衣能够开发出更多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呢?
上图—— *** 蓑衣的朱良宗夫妇
一、中国古代的雨具种类
蓑衣能够为大家所熟知,是和中国的文学作品分不开的。尤其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是将蓑衣和它的好搭档斗笠的作用写了出来,那便是在雨雪天气中为人们提供保护,防止因为淋湿其他衣物而着凉。
上图——美术作品《江雪》
蓑衣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的名字叫做袯襫,是人们用来避雨的最重要物品。不过在《诗经》中,它就已经被人们称作蓑衣了"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所以人们会称呼其为蓑衣,是因为当时中国先民一般在中原地区活动,因此他们很难获得朱良宗夫妇使用的棕树叶来 *** 蓑衣,那时最常用的材料为蓑草,这种植物叶子较滑,有比较出色的防水 *** 能。
与此同时它的叶子也是中空的,这让用其编织而成的衣物有比较好的透气 *** ,而且重量也比较轻,穿着起来比较方便。最重要的是,蓑草在当时十分常见,因此蓑衣的 *** 也比较便宜,是普通百姓都能够负担地起的。在宋朝的《尔雅翼》中,有如下记载:
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与蓑衣相搭配的雨具便是我们熟知的斗笠了,这两种事物在诗歌中也总是相伴出现的。古代的斗笠是用竹篾、箭竹叶等材料编织而成的圆形帽子,一般分为尖顶和圆顶两种。和蓑衣不同,斗笠除了在雨天可以佩戴之外,还可有用于日常防晒,因此其也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
随着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的雨具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雨衣,这种衣物是通过在丝绢类衣物上涂抹油脂来达到防水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为"油衣"或者"油帔"。不过这种衣服要比蓑衣脆弱地多,并不适合穿着进行劳动,因此仅仅在士大夫阶级中流行,普通百姓还是延续了穿着蓑衣的传统。
上图——传统的油纸伞
除了蓑衣和油衣之外,最重要的雨具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油纸伞了,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汉代是才有了比较成熟的 *** 技艺,工匠们会将桐油或其他油脂涂抹在由坚韧树皮制造的纸伞面上,这便是油纸伞的由来。而之后的一千余年中,油纸伞一直是中国最常见的雨具,不过使用雨伞会让人难以从事劳动,因此蓑衣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是渔民和农民劳作时重要保障。
二、传统蓑衣的 *** 过程
那么传统蓑衣的 *** 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就以朱良宗夫妇的 *** 过程为例来向大家讲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时,朱良宗夫妇 *** 的蓑衣所用的原材料并不是蓑草,而是在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棕榈叶,这种蓑衣在古代的时候也被称为棕衣或者葵衣。
上图——棕榈树
在 *** 的过程中,之一步便是收集棕榈树叶,人工采集这种树叶需要攀爬到高高的棕榈树上,是一个十分考验体力的过程。在收获树叶之后,他们需要将棕叶 *** 成为能够用于编织的棕线。这需要用一个铁爪,在棕叶上反复用力拉扯,扯下来的絮状物便是棕绒。之后需要将棕绒 *** 成线,再将较细的棕线 *** 成棕绳,这样它们才能有足够的强度来进行编织。
上图——朱良宗在 *** 棕绒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就是蓑衣的正式 *** 步骤了。由于棕线的柔韧 *** 不比其他材料,而且蓑衣的面料也都是树叶,其不能被折叠,否则就会影响成品的造型。因此在手工 *** 蓑衣的时候, *** 者必须要一直保持蹲姿,让蓑衣处于相对舒展的状态,在年轻的时候,他们每天蹲着的时间甚至要比睡觉的时间还要长,这也让手工匠人们的关节往往负担极重,也落下了不少疾病。
在 *** 蓑衣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领子的 *** ,在完成衣领的编织之后,就可以将棕叶连接在衣领上了,这便是现在简化版蓑衣的 *** *** 了。在 *** 领口的时候,手工匠人们往往会选用一个圆碗来模拟人的脖子,再将棕线围绕着这个碗编织成领口。在完成这一步之后,他们还会用手不停地拍打领口,让领子变得松软,让蓑衣变得更容易穿着。
上图——编织中的蓑衣
之后他们只需要将挑选好的棕叶编织在领口上就可以完成了蓑衣的 *** 了,现在的蓑衣在 *** 完之后,像极了一个张开翅膀的蝴蝶,这种蓑衣并没有袖子,但是已经可以保证身体的大部分不被雨水打湿了。
在 *** 蓑衣的过程中,手工匠人们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这也是现在手工 *** 蓑衣的匠人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三、蓑衣应该何去何从
在如今的社会里,现代的雨伞和新型的雨衣无论在便携 *** 还是防水 *** 能上都比传统蓑衣要优秀,虽然蓑衣还有一定的保暖功能,但是这并不能让它在雨具的竞争中胜出。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演进,农民和渔民们也不需要在雨天冒雨劳动了,这让蓑衣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少。
这导致国内依然坚持手工 *** 蓑衣的手工从业者也变得越来越少,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像朱良宗夫妇这样的老人,如何传承这门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手艺成为了需要重视的问题。
上图——现代的雨衣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强调蓑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让它在传统功能之外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使蓑衣从一种实用的日用品,变成文化收藏品,来为这些手工匠人提供市场,在福建省南安市的蓑衣 *** 匠人陈奕培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
和朱良宗夫妇一样,陈奕培也是一辈子都在从事蓑衣 *** ,他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现代化的雨具还比较稀缺,他的产品还有不小的市场,那个时候一件蓑衣甚至能够换到一百斤大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蓑衣的需求越来越低,他也逐渐变得没有生意可做。
上图——陈奕培和他的小蓑衣
不过近年来,他发现有许多东南亚地区的侨胞希望向他求购蓑衣来慰藉自己的乡愁,但是那种常规的蓑衣不但携带起来不方便,在家中也难以摆放。于是他将蓑衣等比例缩小, *** 了一种只有八寸左右的小型蓑衣。这种蓑衣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他现在每天都保持 *** 度工作,依然供不应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对蓑衣的形制进行改良,让其成为适合收藏的工艺品,这样可以为蓑衣打开全新的市场,而且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兴起,它的市场一定不会令人失望的。与此同时,朱良宗等人掌握的蓑衣 *** 技术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需要让其传承下去,也希望这些手工业者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以便让这些古老的手艺找到发展的土壤。
上图——蓑衣和斗笠
四、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工业制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让许多传统的手工制品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古人在雨天不可或缺的工具蓑衣便是其中之一。
蓑衣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雨具,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孕育了十分成熟的 *** 工艺。不过随着需求的下降,现在从事蓑衣 *** 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多以老人为主。因为从事这一行当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劳动,因此并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技术。
为了让这门技术得到传承,我们需要为蓑衣找到新的市场,现在福建地区生产的小尺寸蓑衣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模板,相信我们只需要加以简单的宣传,这种 ***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工艺品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匠人精神的传承,给予手工业者足够的尊重的话,我相信一定不会缺少学习这些技术的年轻人,我们的历史遗产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诗经》
【2】《尔雅翼》
青箬笠 绿蓑衣“把头抬起来,目视前方,走直线……”智趣蓑衣编织教室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时装秀彩排,有的 *** 身披蓑衣、腰佩宝剑,有的 *** 披蓑戴笠、手拿犁铧——装扮各异的 *** 在背景音乐伴奏下自信满满地缓缓走台。看到这一身身“行头”,是不是想到了行走 *** 、惩恶扬善的侠客?是不是想到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是这样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智慧的蓑衣,因为编织复杂、耗时较长,现今几乎无人问津,面临后继无人、无法传承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文化,地处微山湖畔的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湖区茂盛的蒲草资源开发了智趣蓑衣编织课程,把蓑衣编织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一门特色课程。
为了让 *** 认识蓑衣、编织蓑衣、传承蓑衣,学校购买了大量书籍资料,组织教师向当地蓑衣编织艺人请教,并且深入各处劳动实践基地参观学习;邀请民间蓑衣编织艺人进入校园讲座、传授技艺;开展蓑衣调查探究活动,引导 *** 了解蓑衣编织的现状;开展艺术节展演活动,鼓励 *** 积极弘扬家乡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亲子互助的方式共同解决蓑衣编织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寻“蓑”于史。 *** 查阅资料,在《智蓑报》中展示溯源成果:蓑衣更先被称为“袯襫”,出现于先秦时期,并且在《国语·齐语》中已有记载;据说,当年姜子牙身披蓑衣直钩钓鱼,最终受到周文王的重用;《红楼梦》中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蓑衣,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外, *** 还将包含蓑衣的诗句按照诗人年代归类整理并背诵默写。
画“蓑”启智。 *** 画出一系列与蓑衣有关的场景,彰显蓑衣的文化内涵:田间蓑衣和斗笠合并使用,可以驱赶鸟兽;屋内墙壁挂蓑,可以镇邪驱魔;蓑衣“裹正梁”,保佑主家龙跃腾达;水汽氤氲的竹林里,惩恶除奸的蓑衣过客定是 *** 大侠……绘画需要观察,更需要智慧思考——“为什么日常见到的蓑衣是 *** ,而诗中却说是‘绿蓑衣’?”这个问题引起 *** 极大的探究兴趣,他们一边研究一边画出自己的想法。
编“蓑”养心。各地蓑衣编织材料、编织 *** 不同, *** 和教师多次向蓑衣编织艺人请教商讨。学校根据 *** 年龄特点,以兴趣、定制、参与为基础,选定了较为简易的蓑衣作为学习课程:春选、夏收、秋晒、冬藏, *** 一年四季都在围绕蓑衣 *** 而忙碌,因蓑而培育恒心;剪裁、浸泡、打弯、编织, *** 蓑不离手,因蓑而培养耐心;编织、 *** 、缝线, *** 凝神聚力,因蓑而享受快乐;嗅草香、观蒲黄、听草折、触清凉, *** 仿佛置身田园、隐居世外,因蓑而忘却烦恼;臂划破、手磨茧、腿发酸、眼花了, *** 仍然执着不懈怠,因蓑而磨炼意志。
展“蓑”增趣。学校采用过程 *** 评价与结果 *** 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让每一个过程都激发 *** 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蓑衣时装秀、户外拉风秀、民俗展览秀、 *** 传播秀等活动, *** 的表现欲得到极大满足,从而喜欢上了这门手工编织技艺,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保存传承。
集“蓑”成册。为了让蓑衣走进更多 *** 心中,学校将蓑衣编织课程化、活动化,由校长牵头组织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及时拍照存档 *** 的作品成果,还编写了知识读本《家乡的非遗——西岗蓑衣》。
智趣蓑衣编织课程的开展,锻炼了 *** 的动手能力,培养了 *** 的耐心和毅力,激发了 *** 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提升了 *** 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蓑衣编织的育人价值,让更多 *** 参与、展示,发现蓑衣美、欣赏蓑衣美、传承蓑衣美。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16日第5版
作者:褚衍梅
*** 斧神工的蓑衣黄瓜是咋样做出来的?这个你真的得学学看!蓑衣黄瓜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名菜,味道酸甜香辣,做法简单且含有一丁点的科学元素(哈哈,自夸的),这个夏天更爱凉拌菜了~
*** 材料:
黄瓜一根,小红椒一只,大蒜3瓣,生抽适量,陈醋适量,芝麻油适量,花生油适量,白糖适量
*** 步骤:
1、黄瓜稍微削皮,两根筷子夹住黄瓜两侧,菜刀以45°切片,厚度均匀一致,切到筷子为止。
2、翻转180°,同样的方式继续切,根据科学原理是不会断掉的哟。
3、盘起来放在碟子上,撒些许盐揉匀,静置20分钟出水。
4、红椒切丝、大蒜切粒与生抽、陈醋、白糖、花生油混合成调味汁。调味汁有两种 *** *** ,这是冷盘方式,也可以热锅上做调味汁,口感稍微不同。
5、把黄瓜沥出的水去掉,加入调味汁与芝麻油即可。
拌蓑衣黄瓜
蓑衣黄瓜
原料:
黄瓜五条 精盐五钱 酱油三钱 醋五分香油五分 蒜泥两瓣
黄瓜五条 精盐五钱 酱油三钱 醋五分香油五分 蒜泥两瓣
*** *** :
将黄瓜洗净,顶刀切约二分厚,下斜刀切黄瓜的三分之二,翻个后再用斜刀切三分之二,呈蓑衣状,装盘撒精盐腌上,依次把酱油、蒜泥、醋、香油调入,食用时拌匀即好。
刀法别致,清淡可口
特点:
刀法别致,清淡可口。
古人雨天穿什么出行?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来,全国各地暴雨成灾,导致各地“看海”,给大家出行带了很大的困难,雨具纷纷上身。
古人遇到这样的天气,穿什么出行?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是出行一样有防雨用品,身披有“袯襫”、“油衣”,头戴有“斗笠”、“油帽”,脚穿有“油靴”、“油鞋”……
(各地暴雨成灾,图为广西一地商铺被淹)
我周四(2017年06月2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专栏,专门谈古人雨天出行的用具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来说说蓑衣和雨笠。
大家现在雨天最常用的用具是雨衣,古 *** 有类似的御雨用品,先秦时称为“袯襫”。袯襫念bó shì,这是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
《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提到了这种雨衣:“ *** 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途足,暴其发肤, 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的,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
( *** 藏五代《雪渔图》中披蓑得形象)
袯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故蓑衣”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袯襫是什么材料 *** 的?据宋罗愿《尔雅翼》,“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莎草即苔草,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茎为实心,呈三棱形;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 *** 能强。用莎草编的袯襫又称“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明《三才图会》中的蓑与笠)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 *** 袯襫的上好材料。蒲葵是棕榈科常绿乔木,生长于南方 。其叶似棕榈,掌状 *** ,呈扇面形,在无电扇、空调年代,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 *** 的。
蒲葵做的袯襫俗称“葵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称:“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通志》云:新会蒲葵,其本作扇,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种油葵,出 *** 恩平, *** 柔,止可作蓑笠。”
利用蒲葵 *** 雨具,在先秦时已很流行,《国语》中所谓“首戴茅蒲”,茅蒲就是用蒲葵 *** 的戴在头上的防雨帽子。
《南越笔记》中所谓“末作蓑笠”一说,是古人 *** 蓑衣时另一种材料选择,就是用棕榈叶基部的纤维,俗称“棕衣”的材料来 *** 蓑衣。
(蓑衣仍是现代农民常用雨衣,图为现代 *** 现场)
袯襫与伞盖一类御雨用具相比,不只避雨效果好,安全,而且活动 *** ,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晚唐诗人郑谷《雪中偶题》写道:“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蓑衣是古代钓鱼爱好者必置装备。唐农学家、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蓑衣》诗称:“山前度微雨,不废小涧渔。上有青袯襫,下有新腒疏……”
不少古画中,钓鱼者都是持竿披蓑形象,就是这么一回事。
明清时,到了眼下这样的多雨季节,一般人出行带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门。”
(披蓑衣 *** 秧的现代农民兄弟)
与现代雨衣不一样,古人穿的蓑衣不带帽子,故雨天出行还要戴“笠”一类雨帽。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 *** 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 *** 材料得名。
笠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中国人雨天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
《良耜》诗:“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无羊》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头戴笠帽的船民)
在早期,草笠被称为“黄冠”,老百姓只能扎巾,不能戴笠。而在明朝一度正好相反,有点身份的人不准戴笠,只能扎巾。
此即《明史·舆服志三》所记载的:“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也就是说,城市人是不能戴笠帽的。
这条款是朱元璋当皇帝时规定的。明朝为何出此规定?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败天公”条里的说法道出了 *** :“笠,乃贱者御雨之具。”
原来,朱元璋是出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考虑,穿蓑衣象征社会更低层、地位低贱。
(赵本山饰演的 *** 人形象,披蓑戴笠)
戴笠是古代农夫、渔夫、樵夫这类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视之为超尘脱俗的“雅服”。
唐诗人陈陶《避世翁》诗称:“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的“隐士服”,好多人一袭蓑衣一斗笠,归隐 *** ,辞绝尘嚣。
(《三才图会》中戴笠的钓鳖者)
仲夏以来,各地频繁降雨。雨水缓解了盛夏的炎热,但也给出行带来麻烦,防雨避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经历了数 *** 的发展,雨衣已变得时尚又兼具功能 *** ,并且还可以解放双手用于其他劳作。天气变化无常,一次意外留下的发明——雨衣仍将继续为人们遮风挡雨。
1.蓑草结衣以御雨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使用雨衣。原始雨衣为草制品,是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编制而成的,名“蓑”,又称“蓑衣”。《词源》中关于“雨衣”条释云:“降雨时所著衣,初以蓑草制成。后亦有以绢及油布等制成者”。按《事始》曰:“凡雨具,周已有。”《诗经·小雅》:“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即“荷”,意为戴着,意思是说一位牧羊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
蓑衣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具备挡风遮雨、保暖及使用灵活的功能,解放出来的双手还可以劳动。很多人不仅在雨天或者雪天穿着蓑衣,而且在田间地头休息时也用其作铺垫,既温软舒适,又防潮防湿。历代典籍中有很多记载,如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齐语》中提到:“ *** 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音“bóshì”),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讲的是齐国农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干农活。
以后历朝历代的诗词中,蓑衣更是频繁出现。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在漫天大雪中,一个穿戴蓑笠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北齐刘昼在《新论》一书中曾将蓑衣和裘服进行对比,他认为:“今处绣户洞房,则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则裘不如蓑。”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带着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现在虽然很少能看到有人身披蓑衣防雨,但在农村仍可见作为饰物挂在墙上留作纪念的蓑衣。
编制蓑衣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上文提到“绿蓑衣”,是由茅草或棕皮制成的;又如唐许浑《村舍》诗:“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莎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 *** 能强,有不错的防雨效果。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过加工整理也可以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也有称“棕蓑衣”的,如《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蒲葵也是 *** 蓑衣的上好材料,其叶似棕榈,掌状 *** ,呈扇面形,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 *** 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称“葵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除此之外,还有用蔺草、白玉草编制成的蓑衣。明清时期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露天披着白玉草编的“玉针蓑”,戴着由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众人赞叹并纷纷效仿。
2.油衣渐入百姓家
在古代,除了用蓑衣防雨外,还普遍使用“油衣”,即用桐油涂在麻布、绢或丝绸上做成的。考古学者认为,油衣最早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这是雨衣发展中一个重大的突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陈成子衣制杖戈”,杜预注“制,雨衣”。清代文学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而是“若今之油布衣”。
当时, *** 达官贵人使用的油衣多是用丝绸或绢制成,材料高级,造价昂贵。《隋书》上有隋炀帝观猎遇雨的记载:“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唐语林》中则提到这样一个典故:永徽中,谷那律尝从猎,途中遇雨,高宗问:“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不漏也。”意不为畋猎,高宗深赏焉,赐帛二百匹。讲的是时任谏议大夫的谷那律随同唐高宗一同游猎,途中遭遇暴雨,高宗发愁道:“有什么 *** 能让油衣一点儿水都不漏吗?”谷那律说道:“陛下您用瓦做油衣就不漏了。”唐高宗听出谷那律劝他少游猎的谏言,赏赐谷那律百匹绢帛。
相对于蓑衣,油衣非常软且薄,如果储藏 *** 不当就会粘在一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以竿挂油衣,勿辟藏。”当时人们要用黄泥和水成饼状,将油衣里外涂抹均匀,在阴凉地方晾一宿,再用水把黄泥洗掉,才不会粘。
唐宋以后,油衣逐渐在民间普及,不过普通百姓所用的一般是由麻布制成。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有一则“孔拯避雨”的故事,讲的是唐玄宗时期有个名叫孔拯的大臣,回家途中遇雨,只好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孔拯欲跟房主借油衣,主人说:“某寒不出,热不出,风不出,雨不出,未尝置油衣,然已令铺上取去,可以供借也。”可见,当时油衣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家庭和商铺的必备用具了。到了明清时,油衣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窦氏油衣”。因为窦氏油衣好卖,街头巷尾出现了盗版,不少商家都打出窦氏油衣的招牌。
除蓑衣、油衣外,我国古代还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雨衣。据刘若愚叙写明代宫廷事迹的《酌中志》记载,宫廷的大臣们有的穿绢绸和蚕茧纸做的雨衣,有时也穿红雨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则往往用“油绸、羽纱、羽缎为之”,羽纱、羽缎都是组织细密、外表坚挺滑爽的毛纺织物,当时从荷兰、日本等国传入,被视为珍品,后来我国也有织造。其中羽缎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祯《皇华纪闻》中说:“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3.橡胶雨衣源于英国
现代意义上的雨衣的诞生,起源于一次橡胶生产的意外。
古罗马时期,劳动人民佩戴一种名为佩奴拉的带帽斗篷来防寒挡雨,类似于今天的套头式简易雨披。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织物或动物皮革做成的,在中间留有一个开口,方便头部伸出,它通常是无袖的,也有的从左侧开口。直到今天,欧洲人在徒步旅行或在山岭地带也常常穿着类似的外套。而16世纪的苏格兰海员将润滑油、鱼油涂抹在帆布上,让船前进得更快。海员们还常常把用旧的帆布剪下,做成外套、披风,便于自己在甲板上工作时不被风浪打湿。
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传说很早之前,印第安人就会将橡胶涂抹到斗篷上防雨。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1823年的一天,苏格兰有个叫麦金杜斯的橡胶工人在工作时不小心将一些橡胶液滴到了衣服上,他急忙用手去涂抹,结果橡胶汁越擦越向旁边延展,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粘得非常牢固,根本不可能清理干净。下班时,天降大雨,麦金杜斯因为没有带伞不得不冒雨跑回家。倾盆大雨将他淋成落汤鸡,到家换衣服时,突然发现沾有橡胶汁的地方竟然没有被雨水淋透。于是,他第二天便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涂上橡胶液,这就是世界上之一件橡胶雨衣。
后来,麦金杜斯继续试验制造理想中的防水雨衣,他发现在衣服上涂抹橡胶液很难弄均匀。经过一番研究,他选择用两层布像做三明治那样,先在一块布上浇一层橡胶液,再把另一块布覆盖上去,这样布表面看不到橡胶,更为牢固耐用。他用这种夹橡胶的双层布料做成雨衣,发现效果很好,便申请了专利。
橡胶雨衣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英国冶金学家帕克斯的注意。帕克斯发现涂了橡胶液的衣服虽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观也不舒服。到1884年,他发明了用 *** 做溶剂溶解橡胶,制取防水用品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权,从此以后橡胶雨衣很快风靡全球。不过,人们并没有忘记麦金杜斯的功劳,“用防水布料制成的雨衣”这个词,在英语里就被叫做“麦金杜斯”( *** ckintosh)。
4.雨衣的新用途
一战时期堑壕战盛行,英国士兵经常冒雨在壕沟中作战,如果穿普通雨衣势必会影响部队的行军作战,可 *** 又易使士兵着凉生病,影响部队战斗力。此时,英国 *** 给士兵配备了一种新式服装用来防风防雨,这种 *** 面料采用的是华达呢。其纤维织得非常密,有很好的防水 *** ,透气 *** 也比油布好,没有蜡油或橡胶的异味,也不像橡胶雨衣那样僵硬,更关键的是 *** 便宜,在物资紧缺的战争时期,这样的设计自然比贵重的羊毛防水衣更受青睐。战争结束后, *** 将这种风雨衣作为 *** 物资 *** 给民众,这一 *** 风格的外套从此平民化,迅速成为当时的潮流服装。
但风雨衣真正的流行应当归功于 *** 作品,在 *** 明星经典造型的加持下,风雨衣继续走俏,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角身着风雨衣的造型,塑造了人们心中难忘的回忆;还有《魂断蓝桥》《蒂凡尼的早餐》等 *** 中,主人公都有身穿风雨衣在雨中漫步的片段,更让风雨衣成为时尚。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避雨场所和防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宽松肥大的雨衣似乎已变成雨季里的鸡肋,人们更愿意举着轻便亮丽的雨伞出行。进入21世纪后,大街上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逐渐增多,解放双手的雨衣再度流行起来。在日本,单手撑伞骑行是违法行为,于是设计师改良了雨衣的颜色、材质和款式,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雨衣也成了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后来,还有日本设计师结合雨伞和雨衣的特 *** 做成“二合一雨具”,二者可 *** 切换功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美国一 *** 司还曾经在法国纺织品展览会上展出过一种遇水可发光的塑料雨衣,以尼龙为基体材料,外表面涂有聚氯乙烯涂层,在背面和袖子上装有雨水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内置电子装置和雨衣前面的电导发光板连接,当雨水珠碰到其中的一个传感器时,雨衣前面相应的灯就会闪亮,使人们在雨中漫步更具有情调。哥本哈根一家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员设计的雨衣,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雨衣上还设置了一连串的小管,用来收集雨水并将其直接过滤净化为饮用水,穿着者可以直接通过胸前的引水管饮用,适合那些长途跋涉中遇雨缺乏饮用水的背包客。
延伸阅读
*** 雨衣的进化
与普通民用雨衣不同, *** 雨衣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在地上支起树枝就能变成小帐篷,铺在地上还能当防潮垫使用。急行军时,士兵将雨衣展开包住体力 *** 的战友,还可以让其他战友拉着雨衣长袖帮助行进。
后来, *** 雨衣经过完善,07式雨衣采用牛津涂层布,风衣式设计美观大方、穿着轻便、隐蔽 *** 强。2018年7月20日的《 *** 报》刊登了《 *** 一件雨衣的“实战细节”》,讲述了新式雨衣不仅防潮 *** 能明显提升,而且轻便舒适。雨衣设置有多个透气口,能让雨衣内部产生循环式的空气流,提高散热效率。新款雨衣不仅防潮,还能防烤,它的内外两层都加入抗燃烧材料,具有防火功能。
*** 雨衣最重要的功能是便于作战。新式雨衣采用分体式的设计,上衣与裤子分开更方便做动作,而且加入了 *** 伸缩功能,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调整到合适尺寸,这样和身体的贴合度将会更好,避免了以往雨衣的臃肿或者紧缚给战术动作带来掣肘。
古为今用
历经 *** 的蓑衣
蓑衣,在我国古代使用非常普遍,过去它是农家的必备物品,如今,仍有少数老人掌握着传统蓑衣的编织技艺,使得这一传统保留至今。
编织蓑衣所用的茅草大都长在芦苇荡边,以夏季收割的更好。手工匠人将茅草从根部割断,回来后先晒干,然后使劲往地上摔打,直至茅草杆变柔软。编蓑衣前,还需用清水把茅草淋湿搁置后再用,防止茅草在编织过程中被拧断。
编蓑衣犹如织毛衣,先编领子,再向下编织,编领子一般要达到五六十厘米长。编完后,把领子内侧朝上平铺在地面上,两头分别固定,然后继续用小茅草在距领口几厘米处编扣,以便使两边加宽。手工编出的蓑衣,扣子覆在蓑衣内侧, *** 相连成菱形块,看上去很像渔网,这样下雨时水珠就会沿着茅草杆流下来,不会贴身。对于熟练的匠人来说,半天就能编完一件蓑衣。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母冰
流程编辑:王梦莹
湖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餐饮类绝技绝活④|蒙眼蓑衣花刀受访者供图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
表演者:马俊涵
蓑衣花刀又称蜈蚣花刀,展演者蒙着眼睛(或闭眼) *** 作,体现的是烹饪刀工的高度标准化,考验刀法的运行娴熟度与精准度,要求将精准的触觉、运刀的节奏与手腕的灵活 *** 相结合。运刀时将刀膛与原料的接触角度控制在15度左右,刀锋与砧板成30度角,前端下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三分之二,后端下刀深度为原料厚度的三分之一,从左往右平行移动,保持着角度、深度的不变,又通过手指关节弯曲,均匀移动。切完一面把原料翻转180度,用相同的刀法再剞上一遍。成品长度要达到原料的2倍,刀距均匀,深浅一致,形如蓑衣,宛如弹簧上下伸缩,形状美观。稍有不慎会切到手,这项烹饪技能极考验展演者的实 *** 经验与掌刀悟 *** 。
<责编:陈潇>
<来源:大湘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