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间划分 时辰是怎么划分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8

大家好,关于古代的时间划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时辰是怎么划分的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古代的时间怎么划分
  2. 中国古代社会 时间划分
  3. 古代是怎么划分时间的
  4. 古代中国时间划分

一、古代的时间怎么划分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宋朝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1、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2、把 *** 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3、“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1、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二、中国古代社会 时间划分

1、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有原始人出现-约公元前2070年夏建立)。

在原始社会初期及中期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 万年-约1万年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靠使用木棒、石块等简单的工具,以获取食物。

在不断挑战恶劣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大脑和智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工具的加工和改造,宣告了旧石器时代结束和 *** 的开始,人类迈入了原始社会的晚期。

2、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夏建立-公元前476战国)。

中国古代奴隶之称自夏朝始用。夏商周社会,由全无人身 *** 的奴隶和半无人身 *** 的庶民,共同构成奴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奴隶来源于战俘和罪犯,不但客观存在,且数量巨大。作为奴隶主附属物的奴隶殉葬,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6战国------公元1911清亡)。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时间之长,为全世界仅见。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了五百年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发育演变过程,又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完善,是足月成熟、高度发达完备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 *** 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 ,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 *** *** ,到了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 *** , *** 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 *** 主义 *** 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 *** 者建立 *** 集权地需要。

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社会经济上从停滞 *** 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 *** 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 *** 思想的产生,到了近代,在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封建社会解体。

三、古代是怎么划分时间的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是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一小时是半个时辰,一刻为十五分钟。20点整是戌时;20点30分是戌时两刻。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 *** 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

古代的时间划分 时辰是怎么划分的-第1张图片-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 *** 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 *** ,清初定为正式的 *** 。

四、古代中国时间划分

1、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2、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3、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4、“更”其实只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

5、另外,在古 *** 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念拓)”。

6、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 *** 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7、从零至今十五分为一刻,三十分处为二刻,四十五分处为三刻,上文的“午时三刻开斩”,就是指正午前一刻开杀戒;六十分处为四刻,此时为正午,如此类推,七刻之后无第八刻,八刻时已是下一个时辰的开始。

8、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 *** ,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

9、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 *** 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 ***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 *** 者,也无 *** 做。

10、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11、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作三“份”,一个“时辰”共分二十四“份”,恰与二十四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12、《摩呵僧只律》卷十七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13、"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14、【历代记时制】: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15、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16、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17、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18、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19、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20、此外,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

古代的时间划分和时辰是怎么划分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划分 时辰 古代 时间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