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跨文化时间观念差异案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国人的时间观以及跨文化时间观念差异案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人们推崇什么的时间观念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人们推崇的时间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时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间的珍贵和宝贵,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将其视为有限资源。因此,准时出席会议、宴会或其他社交场合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守时:守时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人们被教导要按时完成任务、履行承诺,并且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和不守信用的表现。
3.顺应时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和时令的变化。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与庆祝新年相关的活动。
4.尊重长辈和年长者的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年长者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年轻人应该尊重和顺从长辈的安排和时间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礼仪中的时间观念强调珍惜时间、守时、顺应时节和尊重他人的时间。这些观念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时间的重视和尊重。
二、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1、首先中国人有没有时间观念和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看时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这应该是两个问题。
2、中国人其实是有时间观念的,只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西方现在认为的时间观念不太一样,这跟语言和文化都有关系,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指几个人类似,这就使得中国自古以来比较讲究的中庸之道,什么事情都要说个虚词,子时是23:00-01:00,但对于例如23:25这个时间就没有那么精确。而且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农业国对于时间的概念没有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可能在天这个概念上还是很有时间观念的。
3、古代中国看时间的方式很多,就好像农历的形成可以在年这个跨度中分成各种各样的春分,秋分这样的,以天为跨度也有时,刻,更这样的计时单位,而且在计时器上也有沙漏这样的计时器,其实对于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对于时间这么精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足以生活了。
4、所以不是中国人没有时间概念,而是中国文化对于时间的精确方式和西方文化不太一样。
三、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有什么不同~越详细越好!
1、结构艺术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点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的章回小说,结构基本上已经固定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大到小来写。从中国和西方小说的不同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时间观、空间观的不同。中国人写小说习惯于从大写到小,哪怕讲一个很小的故事,也要从“话说大宋年间”等开始,大宋某年某月,在某个城市旁边有一个牛家村,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隔壁一个姑娘。其实这跟“大宋年间”没什么关系,但是中国人喜欢这样写。这背后表现了一种中国人的空间观、时间观,中国人是站在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国人喜欢看大局,中国人下棋,打仗,看历史、看 *** 都是这样的。甚至大宋年间的一件事,也不从大宋开始写,而是“话说 *** *** 辟地”,或者从女娲补天开始讲,补来补去,才补到《红楼梦》。
2、西方则不一样。我们看现在的计时 *** ,比如电子表上的时间,中国是“年、月、日”,西方是“日、月、年”或者是“月、日、年”,这个细小的差别就说明西方人看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西方的小说刚刚翻译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不习惯,因为它开始不说“大宋年间”还是“大唐年间”,都不说,开始就说“约翰坐在椅子上想”,中国人认为小说怎么没有开头呢,于是到处找,可是这就是开头,开头就是“约翰坐在椅子上想”,莫名其妙就来一个约翰,约翰是谁也没有介绍,仿佛是罗丹的“思想者”。慢慢地,我们对西方的小说才习惯了。原来西方人和我们看问题不一样,西方人是从小到大,它先说约翰,约翰坐在椅子上,然后镜头放大,椅子外面还有个屋子,约翰还有个母亲还有个 *** ,然后还有个仇人,最后才看到他是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3、这种时间观和空间观,往往就是通过小说的结构呈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这样一种固定的结构,就 *** 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伟大的气魄,不去弄各种花样,帝国的秩序是稳定的,谁该在哪儿就在哪儿;它背后是这样一种社会逻辑,不管张三李四,你都是“大宋年间”的一个子民,所以要从大宋年间开始讲。而西方是强调个体,强调局部,跟整体没关系的事就先不说,只讲个体,所以西方小说更讲究结构的变化。一百多年前,西方小说刚翻译过来的时候,最受重视的就是结构的变换,比如倒叙的手法,一个故事先讲结局,然后再讲发生的原因,这一点给了中国小说很多的启发。五四新文学小说之所以看不起章回小说,去批判这些旧小说,其中一个道理也是嫌它们手法太旧,胡适就批评旧小说好像记流水帐,从早写到晚,什么事都写,没有事的时候也写上一句空话。比如说夫妻两个人结婚了,晚上进了洞房了,进了洞房,西方小说就可以不写了,就直接写几个月之后了,中国的小说非要加上一句“ *** 无话”。“ *** 无话”还写它干什么?他觉得如果不写就对不起读者,好像那个空白缺少了一些什么。就是说,中国人觉得每一段时间都应该有事儿。这种手法慢慢也影响到武侠小说创作,武侠小说家也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 *** 叙的手法、省略的手法,或者把这些手法结合起来进行交叉。这种结构上的探索到金庸这里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4、我们看《雪山飞狐》的结构,是那样的严密。所以《雪山飞狐》首先是从结构上吸引了欧美人的注意,把一百年的故事在一天里讲得清清楚楚,又这样有悬念。还有跟《雪山飞狐》的这种严密完全相反的——《 *** 》的宽阔舒展。《 *** 》是三个人主人公,每个人领起一个大的故事。《 *** 》一开始是段誉的故事,然后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萧峰的故事,然后又转到虚竹的故事,三个人每人占了很大的篇幅,到最后三个结义兄弟又结合到一起。这种写法是中国小说的特长,西方人不大善于这么写。还有“射雕三部曲”那样的宏伟,那样的波澜壮阔。跟这个宏伟相对的可以举《越女剑》的小巧。所以说金庸小说的结构如同在修建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这样,不管大还是小,小能够让你觉得大,能够让你感到它的变化,例如苏州园林,例如去北大看未名湖,其实未名湖很小很小,但是它让你觉得有变化,觉得好像比实际上要大,你在这里看未名湖,实际上它把西山的景都借来了,讲究借景,讲究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如果景区很大,它又使你觉得不空旷,比如你去看颐和园,非常大,但是在一个关键的地方放一个亭子,放一座桥,把空间巧妙地分割开来,使你觉得大而不空旷,小而不紧张。所以说,中国的园林也渗透着中国的空间哲学。西方的建筑学近些年来走投无路,才从中国哲学中发现了出路,发现建筑学的道理原来早就被老子写过了,原来建筑的目的在于给人活动的空间,不在于建筑本身,老子早就主张过“以无为有”、“以无用为有用”。老子说,茶杯为什么有用,因为茶杯里面是空的;房子为什么有用,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有“无”才能有“有”,这是有无相生的道理。我们从金庸的小说中也能感受到远近高低有无虚实的设置。
四、中国人的时间观为什么说以现在为出发点
1、中文中在表示一个动作时,一般不会在动词上加标注释,只可能在句子中增加一个表示事件发生状态的词组。
2、在表述上是由于汉字的组词方式决定的,吃饭这两个汉字已经是完整的词了,不能再增加笔画啥的来表示不同的时态。而字母组成的词可以调整词组的后缀和前缀表示其他意思。
3、就如歌词里唱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来不及,今天你要嫁给我”,中国认为”人定胜天“可以通过今天的努力改变昨天的悲剧和明天的预期,当然更重视现在。
4、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中国文字中的逻辑 *** 不强,还没有完善到各种时态的地步。
5、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英语老师说,中国人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当时我们认为,老师这句话似乎有以概偏全之嫌。英语老师说的也有根据,因为英语中的动词会随着行为发生的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变化,有不同的句式,和不同的词。而中文的动词则没有这种变化。
6、英语动词的时态有十二种之多,英语动词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有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等,林林总总。但是在中文中可没这么多的时态,就说吃饭这样的动词,无论是现在、过去、将来,中文都是“吃饭”二个字。这可能是老师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的依据。
7、胡适也评论过中国人的时间观,胡适先生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1918年的《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发表的《归国杂感》一文中说,“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中国人吃了饭没有事做,不是打麻雀,便是打 *** 。”
8、胡适说的是在上世纪初的状况,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人时间观念是否有所改观呢?说是,也难说是:
9、说是, *** *** 后,中国人总算也有很多人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难说是,胡适在上世纪说的怪状,今天不但没有改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说是,是指我们的媒体说到一个 *** 的官职时,时间观念倒还是有的,称其为前什么长,前什么 *** ;但是对有的已卸任的 *** 、领导,我们的时间观念又难说是了,这样的卸任领导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少了前任二字。中国的子民,即使你的时间观念再强,也只能强迫接受,这也是 *** 的时间观念。
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是有时间意识的
1、观察事物需要参照系,如果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时间观念,自然不会有“中国人有时间观念”这样的提法。当了解了欧洲农民居然不给地里的庄稼浇水,才知道 *** 的灌溉农业有多么发达。当知道印度的飞机居然从不准时,晚点6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晚点3个小时才不同寻常,才能意识到,原来中国人这么有时间观念。
2、有人说,非洲人为什么时间观念差?是因为他们不用种地,什么时候饿了,随时就可以摘果子吃,反正热带的果子是吃不完的。生活在温带的人们需要农耕才能养活自己,而农时几乎是一天也不能差的,庄稼晚种几天,可能影响一年的收成。在这种客观要求之下,想没有时间观念也不行。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是中国人有时间观念的更好证明。
3、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时间吻合度极高,与我们自己的阴历则每年都差好多,因为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阴历则是太阴历,算月亮圆缺的。月亮与潮汐有关。太阳历种地,太阴历打渔。生活所迫,中国人不得不有时间观念。
六、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比如,伟人 *** ,厕所里都放着书,曾经有段佳话,说 *** 3天不看书,知识就要落后 *** 。
3、 *** 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 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 *** 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 *** 不仅经常上当铺,跑 *** 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4、此后, *** 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5、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 *** 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