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时间测量仪器有哪几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日晷、水钟、机械钟表、石英钟、原子钟。
1、日晷:史上用于记录时间最古老的 *** 是日晷。
2、水钟:最早的水钟是一个带有倾斜边的石壶,可以让水通过底部的一个小孔以一个固定的速率流出。这个壶的内部有刻度将不同的水位和时间联系起来。
3、机械钟表:采用机械,使用一种可以在相同时间间隔释放少许、可控制能量的方式来测量时间。
4、石英钟:石英钟的原理是当施加电场时,石英晶体将以固定频率振动。
5、原子钟:由于原子有非常规则的间隔能级,它们会以特定的频率共振并发射电磁波。这些发射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被测量出来,从而非常精确地测量时间的推移。
二、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1、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等。
2、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3、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4、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5、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6、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7、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8、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9、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 *** 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10、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 ***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11、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12、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13、现在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14、古人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
三、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
1、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2、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 *** 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3、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四、测量时间的工具
1、秒表主要有机械和电子两大类,电子表又可分为三按键和四按键两大类。绝大部分体育教师使用的多是电子秒表,机械秒表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历史。
电子秒表是一种较先进的电子计时器,国产的电子秒一般都是利用石英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作为时间基准,采用6位液晶数字显示时间,具有显示直观、读取方便、功能多等优点。
2、电磁打点计时器为磁电式结构。当线圈通以50赫的交流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
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0.02秒。振动片的一端装有打点针,当纸带从针尖下通过时。便打上一系列点,相邻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02秒。5个间距对应的时间为0.1秒。
利用摆的等时 *** 控制指针转动而计时的。在它的正面是一个大表盘,上方有一个小表盘。秒针沿大表盘转动,分针沿小表盘转动。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和就是所测的时间间隔。在表正上方有一个表把,上有一按钮。旋动按钮,上紧发条,这是秒表走动的动力。
用大拇指按下按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下按钮,秒表停止走动,进行读数;再按一次,秒表回零,准备下一次计时。
秒表的精度一般在0.1-0.2秒,计时误差主要是开表、停表不准造成的。秒表在使用前上发条时不宜上得过紧,以免断裂。使用完后应将表开动,使发条完全放开。不同型号的秒表,分针和秒针旋转一周所计的时间可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
当线圈通以50赫6V的交流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0.02秒。
振动片的一端装有打点针,当纸带从针尖下通过时。便打上一系列点,相邻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02秒。5个间距对应的时间为0.10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量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磁打点计时器
五、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1、日晷则是白天记录时间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见影的原理。太阳随着时间在天空中运行,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就可以来测量当下的时刻。
2、日晷由一平台晷面和一根晷针构成。若晷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一致,和地平面成一固定角度(此一角度和日晷摆放纬度的总和是90度,例如北纬30度的晷面和水平面呈60度),这种日晷称为赤道日晷。另外还有地平日晷和垂直日晷。地平日晷是将晷面平放在地面,而垂直日晷则是挂在垂直墙面上。不同的日晷,在晷面上的时间刻度不尽相同,赤道日晷的时间刻度比较像手表,有均匀的时间刻度,其他日晷时间刻度则不均匀,不均匀程度和日晷放置的纬度有关。
六、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什么
时间的测量工具:1、实际生活中,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见知识补充与拓展);现代:钟表(机械表、石英钟、电子表等)。2、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或称秒表)来测量时间;附:△
时间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实际生活中,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等;扩展资料:任何周期过程都可被采用为一种计时 *** 。在同一地点的单摆作微幅振动的周期是一个确定的常数,即摆长为L的单摆在重力加速度为g的地点的周期为:在重力加速度值g=9.8m/s2的地点,一个摆长为L=0.9 *** 95m的单摆的周期为T=2s。因此摆钟就成为19世纪以前的主要计时仪器。这种利用钟表内部机件的机械运动来计时的 *** 仍然有两个很严重的 *** :一是随着昼夜、四季温度的变化,钟摆发生热胀冷缩,致使摆长不稳定;二是由于地球不同纬度、不同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值各不相同(即使地面上同一点,由于地球本身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重力加速度值也不是一个恒定值),致使在钟表制造厂校准的摆钟运到使用地点以后就失准了。人们虽然可以通过调节钟摆摆长来不断校准摆钟的周期,但是无论从测时原理方面还是从使用时的 *** 作实践方面来看,摆钟毕竟不是理想的测时、及时仪器。原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是4~6V,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指导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它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也相应的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各点间的间隔,就可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
关于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