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红菇有毒吗,野生红菇怎么清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6
警惕,野生蘑菇中毒高发期来了,一家四口全被它放倒

每年的这个时候,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纷纷“冒头”,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这两天,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病区,蔡先生一家四口因为“吃了野生蘑菇先后中毒住院”成了病房里的新闻。

“再也不敢采也不敢吃了!”

说起这事,蔡先生直言“又好气又好笑”,尝鲜不成 *** 招的他也想用自家例子提醒大家:千万别随便采摘、食用路边或山上的野生蘑菇了!

“平时在网上也看过不少吃了野生蘑菇中毒的 *** 和新闻,但想着朋友平时摘得多还挺有经验的,应该没啥事,之一次吃完也确实没事。”

蔡先生说,一周前,自己和朋友一起采了山上的野生蘑菇,烹制入口后,他就被这个鲜美的味道吸引住,因此两天后又约上山采蘑菇,可这一回出事了。

当晚烧制的野生蘑菇,蔡先生一家四口大概吃掉了三分之一的量,妻子最早出现了呕吐、胸闷、头晕的症状,很快他自己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夫妻俩意识到可能是蘑菇有问题。

在去医院前,蔡先生特地问过一起吃饭的父母亲是否有什么不适,可 *** 却说没啥问题。

不过没过多久,两位老 *** 出现了不适症状,很快也被送到了医院。

“4个人陆续从急诊抢救区送到病房,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中毒症状。夫妻俩相对年轻,情况要好一些,但两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年纪了,其中一位就出现了意识不清的情况。”

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黄小英说,根据患者提供的照片,最终明确其中颜色较为鲜艳的为土红鹅膏(神经精神型),正是这个毒菌“放倒”了一大家子,随后立即采取催吐、补液、护胃等加快 *** 的对症治疗。

如今经过一周的治疗,蔡先生一家四口的情况已经好转。

“确实要给大家提个醒,山上有不少人在采蘑菇,有的是自己摘了尝鲜,有的是卖给别人,如果不小心吃了有毒的蘑菇,确实很危险。”

黄小英说,每年的6-10月是野生菌生长的旺盛期,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每年也总会有不少因为尝鲜或误食毒蘑菇的市民入院急救。

黄小英解释,毒蘑菇中毒类型复杂,不同类型毒蘑菇所含的 *** 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他还有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等。

“患者的症状也和烹制是否完全、吃了多少量有关系,但不少市民可能觉得只是普通的‘肠胃炎’就不够重视,实际上如果是脏器损害型的患者,一旦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会因为出现 *** 衰竭导致死亡。”

此外,很多人觉得,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是毒蘑菇,所以只要小心那些“红伞伞、白杆杆”的蘑菇就好。实际上,很多常见的毒蘑菇长得“平平无奇”“灰头土脸”,外观看起来很像超市里就能买到的香菇、口蘑,并不容易鉴别。

黄小英提醒,目前并无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 *** ,因此,大家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 *** ,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始终是最靠谱的预防中毒之道。

如果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一定要立即就医!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 出现皮肤发黄、身体某部位自发 *** 出血、尿色变深等。

3. 出现精神错乱、幻视、动作不协调、抽搐、妄想等。

4. 出现发热、腰痛、尿量减少等。

5. 出现乏力、四肢酸痛、胸闷等。

6. 出现全身出汗、不自主流口水或流泪等。

7. 出现日晒后在面部、四肢突发皮疹或红斑 *** 肢痛等症状。

据浙江省疾控中心消息,近3年,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9个地市由肝毒 *** 、肾毒 *** 和横纹肌溶解症毒 *** 的致命毒蘑菇中毒事件共22起,中毒54人,死亡11人,死亡率高达20.4%。

最致命的肝毒 *** 毒蘑菇主要为裂皮鹅膏、灰花纹鹅膏和褐鳞环柄菇,肾毒 *** 毒蘑菇主要为鳞柄白毒伞、拟卵盖鹅膏、赤脚鹅膏和假褐云斑鹅膏,横纹肌溶解症毒 *** 毒蘑菇为亚希褶红菇。

灰花纹鹅膏-肝毒 ***

假褐云斑鹅膏-肾毒 ***

这些要命的野蘑菇不管叫什么名字,从外形看均为白伞伞和灰伞伞,与 *** 传言躺板板的红伞伞出入较大。哪怕是资深吃菇群众也无法分辨有毒还是无毒野蘑菇,每年都有资深吃菇老饕中毒躺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对于毒蘑菇,白伞灰伞才是要命的伞。

不管是哪种野蘑菇中毒,最初都只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普通胃肠炎症状,后期才会根据野蘑菇品种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但当出现其特殊的严重症状时,往往过了更佳治疗期,延误治疗是目前野蘑菇中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旦吃了野蘑菇,不管出现什么中毒症状,请之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请医生和疾控专家帮助鉴别中毒类型。就诊时请主动告知医生曾吃过野蘑菇,有 *** 或剩余野蘑菇也请主动出示,必要时请家属协助采集患者吃过的野蘑菇,以方便医生诊断。

首诊医生在发现野蘑菇中毒病例时,建议之一时间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协助鉴定病因,采集并妥善保存剩余食物、血液和尿液样本,以便疾控部门开展实验室检测确认。

对于毒蘑菇中毒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是有效控制和降低毒蘑菇中毒死亡率的关键。

综合:浙江省疾控中心、橙柿互动

来源: 浙江在线

昆明一办公室长出蘑菇上热搜,野生菌可能有毒,千万别随意采食

“昆明一办公室内长出巨大蘑菇”最近登上热搜,该蘑菇经相关专家鉴定为毒蘑菇,不可食用。眼下南方一些地区野生蘑菇大量上市,不过食用野生蘑菇有中毒风险,专家建议谨慎食用,难以辨别的野生菌菇,尽量不要采摘食用。

难辨别的野生菌不要采食

“昆明一办公室内长出巨大蘑菇”最近登上热搜,其中引用媒体报道称,昆明一职员在办公室给植物浇水时发现,花盆边缘长出较大的灰色蘑菇。对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鉴定称,这是有毒的一个菌种,误食后会引起肠胃 *** 中毒症状。无法辨别的野生菌菇,尽量不要采摘食用。

夏季雨水充沛,野生菌快速生长,南方一些地区有人采摘食用,不过野生菌可能含有 *** ,食用还需谨慎。7月7日,云南省卫生健康 *** 会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提醒民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

云南省卫健委表示,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要同时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之一时间就医。

这些毒蘑菇要认清

野生菌有误食危险,应该如何辨别有毒无毒呢?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曾发布有毒的野生菌种类及其辨别 *** 。

白色鹅膏菌类

白色鹅膏菌类是 *** 毒菌,误食后会引起肝脏等多种脏器坏死,导致多 *** 功能衰竭而死亡。辨别 *** 是看菌盖有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环形棱纹菌托),即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

亚稀褶红菇

亚稀褶红菇与可食用的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误食后易引起横纹肌溶解,造成心脏骤停。亚稀褶红菇菌肉、菌褶均为白色至灰白色, *** 后变红,而不再变黑。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则是先变红,后变黑,形态似火炭焦黑。

叶状耳盘菌

叶状耳盘菌是极易与 *** 混淆的毒菌。误食易引起皮肤及黏膜类组织发生光过敏类的反应,灼伤 *** 样疼痛,严重者可能因咽喉水肿窒息而亡。辨别菌菇是否有毒,可将其置于弱碱 *** 水(自来水中加一点点食用碱面)或热水(≥60℃)中浸泡约1分钟,若有大量褐色或黑 *** 素析出,即可判断这是有毒的叶状耳盘菌。

蜡伞、湿伞类毒菌

蜡质、易碎、伤后或触摸变黑的野生菌,属于蜡伞或湿伞类的毒菌,误食容易引起肠胃 *** 疾病,出现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状。

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是菌褶有浅绿色至青 *** 泽的毒菌,误食常引起严重肠胃 *** 疾病,严重时可造成肝等脏器和神经 *** 损害。

*** 伞类毒菌

*** 伞类毒菌指的是菌菇菌褶幼嫩时呈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时呈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体流出,如毛头 *** 伞(鸡腿蘑)、晶粒 *** 伞等。此类菌成熟时菌褶变黑色,误食后容易引起肠胃 *** 疾病。

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

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菌盖呈斗笠形,表 *** 有辐射状纤维条纹,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属于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易与丝灰口蘑(俗称灰灰菌)和幼小灰鸡枞菌混淆。误食后会产生神经型、胃肠炎型等中毒症状。

此外,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还表示,当菌菇用鼻闻有刺鼻异味、恶臭等不悦气味的,或咀嚼有苦味、辛酸或辣味、肥皂味、柴油味等令人作呕口感的,多为毒菌,误食会引起肠胃、神经 *** 、肝脏等损害。此类野生菌,建议一律不采、不购、不食。

新京报记者 刘欢 *** 来源 云南省疾控中心官网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赵琳

这些蘑菇都有毒!这份杭州毒蘑菇实图请收好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 *** 作者观点,不 *** 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每年6-9月是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中毒的高发期。在我国食源 *** 疾病的病死率统计中,毒蘑菇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杭州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城市,生长的野生菌非常丰富。哪些常见蘑菇是有毒的?如何防止“祸从口入”?误食后如何开展自救?今天,区科协和浙江大 *** 工食品学院一起举办了“六大安全”系列讲座中的食品安全科普宣讲——毒蘑菇如何识别,邀请了两位西湖区科普大使——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 *** 会副主任 *** 、华丹菌类科普教育基地食用菌专家韩省华以及浙江大学教授沈立荣进行讲解。

今年小西化身“采蘑菇的小姑娘”

跟随两位科普大使到双浦镇双灵村山上

识别毒蘑菇

小西现学现用

这就向大家科普毒蘑菇相关知识

事关生命安全

大家看好喽

Q

毒蘑菇生长在哪里?

A

毒蘑菇大多生长在野外的树林里、杂草丛中或城市公园、校园的树下、草丛中,杭州小和山、玉皇山、孤山等靠近山岭的区域都可能有,误食后毒 *** 很大。

在浙江音乐学院的大草坪上,有发现一种 *** 的蘑菇——致命白 *** 伞。这种毒蘑菇的死亡率高达95%以上,到了6月会一簇簇地生长出来,所以见到一定要绕道,安全之一。

Q

如何鉴别毒蘑菇?

A

野外采集蘑菇,就算是拿着彩 *** 册对照着,也不能完全肯定是那种蘑菇。杭州有一种 *** 的蘑菇——青褶伞与食用菌环柄菇长得十分相似,只有菌盖下的褶皱颜色有所不同,极易误食。

就算是一种可以吃的蘑菇,因为生长地方不同,比如边上长着毒蘑菇或者属于不同种类,它就可能有毒。

专家的经验是,凡是树木上长的蘑菇一般无毒,草地上长的蘑菇就得注意,无毒则已,有毒就是 *** 。

Q

识别毒蘑菇有哪些误区?

A

网上流传的鉴别 *** 大多不可靠。比如网上有人说,有毒的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无毒蘑菇颜色朴素,这是不正确的。颜色鲜艳的大红菇、橙盖鹅膏菌、美味牛肝菌颜色鲜艳,它们都是珍惜的食用菌。长得白白净净的鳞柄白毒鹅膏就属于 *** 蘑菇。

记者在山上找到的白红菇长得白胖可爱,与农贸市场里卖的蘑菇样貌极其相似,但是韩省华却说这是毒蘑菇,吃后将引起腹泻。

还有一个传言“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也是错误的,比如对人有毒的豹斑鹅膏,蛞蝓食用该蘑菇不会中毒,因为大型哺乳动物与虫类的解毒 *** 是不一样的。

Q

如何预防和控 *** 蘑菇中毒?

A

更好的办法是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只吃自己熟知的菌类!

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 *** ;不要轻易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要轻易购买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Q

如何预防和控 *** 蘑菇中毒?

A

更好的办法是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只吃自己熟知的菌类!

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 *** ;不要轻易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要轻易购买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具体如何识别毒蘑菇

韩省华特别整理归纳了

杭州地区的野生毒蘑菇

快来收藏这份已知杭州毒蘑菇实图吧

这些毒蘑菇你认识吗?

01

疸黄粉末牛肝菌

夏秋季单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于华南地区,有毒。

02

黑粉孢牛肝菌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报道含有幻觉 *** *** 。

03

毒红菇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分布广泛。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症,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应及时催吐治疗,严重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属树木外生菌根菌。

04

块鳞灰毒鹅膏菌

有毒,甚至记载极毒。与马尾松、云南松及某些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05

白斑褶菇

夏秋季于牛、马粪上群生,含 *** 。

06

肥脚白 *** 伞

常在园中地上或稀疏的林地上群生或近丛生。据资料记载有毒,其毒 *** 不明。

07

变红丝盖伞

秋季于针叶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有毒。

08

白霜杯伞

夏秋季群生或丛生于林中地上。有毒。

09

角鳞灰鹅膏菌

春至秋季于马尾松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广泛。有人采食,往往中毒而引起恶心、头晕、腿脚疼痛、神志不清及昏睡不醒。

10

纯黄白 *** 伞

夏秋季于林地上散生或群生。有记载含毒。

11

红托鹅膏菌

夏秋季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散生。在云南有群众反映有毒,在日本也怀疑有毒。

12

鳞柄白毒鹅膏菌

夏秋季于阔叶林地上单生或散生。被称做“致命小天使”,其毒 *** 很强,含有毒肽及毒伞肽 *** 。与栗、高山栎以及松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13

角鳞白鹅膏菌

夏秋季常常于阔叶林地上单生。有人采食,但也有中毒发生。

14

毒光盖伞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路旁等处的牲畜粪肥上成群生长,有时成丛生长。有毒,中毒后产生精神异常兴奋、烦躁不安、幻觉等反应。

15

黄盖鹅膏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 *** 。

16

土红鹅膏菌

马尾松等林地上单生或群生。无人采食,认为有毒。

17

红鳞花边伞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记载食后引起胃肠炎型中毒。

18

苦粉孢牛肝菌

群众一般视为有毒,报道有毒,可毒死兔子和海豚。与松、栎等形成外生菌根菌。

19

假褐云斑鹅膏菌

记载有毒,采食时务必注意。

20

拟卵盖鹅膏菌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可能有毒。

21

亚稀褶红菇

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 。

22

长条棱鹅膏菌

夏秋季于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在产区食毒不明,在日本视为毒菌。

23

网孢牛肝菌

夏秋季散生干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有毒,误食常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

24

黄斑蘑菇

夏秋季单生于林中地上、草地上、花园中。有毒。

25

肉褐鳞环柄菇

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般群生,有时单生。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中毒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 *** ,死亡率高。

26

细褐鳞蘑菇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误食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

27

灰花纹鹅膏

夏秋季生于壳斗科和松科混交林中地上。 *** 。

28

赭红拟口蘑

夏秋季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丛生。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也有人无中毒反应。

29

污白鳞鹅膏菌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散生。有毒。

30

凤梨条孢牛肝菌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群众视为毒菌,不能轻易采食。

记者 | 陈静怡

编辑 | 王霄雳 董铃灵

来源 | 区科协

来源:新华号 美丽西湖

亚稀褶红菇等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预警提示

7月以来,我省多地已发生多起亚稀褶红菇、 *** 鹅膏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张家界市卫生健康委预警提示如下:

根据多年来省疾控中心监测数据,7-9月是亚稀褶红菇中毒的高发季节。亚稀褶红菇,每年7月上旬-9月下旬生长于马尾松与栲树等植物的混交林中。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称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极易造成误食中毒。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发病时间最短的为10分钟,其余均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症状开始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24小时后,出现明显全身乏力,肌肉痉挛 *** 疼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高的达到数万至十万单位以上,严重者最后导致多 *** 功能衰竭死亡。

当前,各区县要立即集中组织开展以野生毒蘑菇防控为主题的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活动。各区县食安办、宣传部、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局、农业农村局、 *** 、教育局、住建局、民政局、交通局、文旅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进一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 *** 防控宣传材料,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广播等开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野生毒蘑菇宣传和防控工作。各乡镇、街道人民 *** 应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开展入户宣传,在乡镇、村组发放、张贴宣传海报;在高发地区入山口、村宣传栏、农村集市、农贸市场等地,通过设立警示牌, *** 宣传 *** 、刷写宣传标语、分发宣 *** 等形式,公共场所以电子屏的形式滚动播放“野生蘑菇有毒!切勿采食!”等宣传标语,做到宣传引导全覆盖,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不断提高自我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重点宣传误釆误食野生毒蘑菇的严重后果,提示村(居)民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切实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张家界市卫生健康 *** 会

2022年8月15日

深圳一市民食用绿化带内毒蘑菇后中毒

端午时节,我省雨水充沛、温度较高,路边草丛、山间小路都长出很多蘑菇。有毒的蘑菇不一定是鲜艳的,近期多起野生蘑菇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以下这两种平平无奇,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可爱。

2023年6月18日,深圳某市民在小区散步时发现绿化带内长有蘑菇,采摘带回家中 *** 晚餐。食用3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就诊。经医院及时治疗,无生命危险,经过专家鉴定,锁定可疑食物为其晚餐食用的野生蘑菇——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又名大青褶伞。误食铅绿褶菇后2-3小时内发病,中毒的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如果食用量大,对肝及神经 *** 也会造成损害,甚至死亡。 还有近江粉褶蕈,也叫奥米粉褶蕈,主要形态特征是菌褶初白色,成熟后粉红色。

误食近江粉褶蕈后,5到10分钟即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及一定的神经型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严重头痛、口干、乏力、 *** 抽筋等症状。(广东疾控)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清明时节 谨防误食野生蘑菇中毒

大多数野生蘑菇都含有 *** 不能食用。毒蘑菇所含 *** 较复杂,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一旦食用野生毒蘑菇,易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021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共开展研究蘑菇中毒事件327次,涉及 *** 3例患者,20例死亡。蘑菇中毒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该局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特别是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 *** ,须做到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

之一,不采摘。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等处的野生蘑菇,不要采摘。

第二,不购买。勿在路边摊点购买蘑菇,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勿大意,尤其是没吃过的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第三,不食用。居家饮食、集体聚餐、外出用餐等,要慎食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健康安全,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第四,不销售。各类餐饮单位、食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从正规渠道进货,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单位,应拒绝加工游客自行采摘带来的野生蘑菇,防止引发群体 *** 食物中毒事件。

第五,发现违法要举报。如果发现市场商家、餐饮单位有经营野生毒蘑菇等违法行为,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 *** 12315,市场监管部门将之一时间依法处置,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廖艳明 魏国华

来源: 南国今报-广西云客户端

不做“菇勇者”!野生蘑菇有毒没毒,你真的分不清

进入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也被广大群众列入了生活日程,当前正进入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

来源: 大江网

有毒!野蘑菇千万别乱吃

5月26日,深晚记者在莲花山下发现的已经完全长开的白色蘑菇。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种名叫铅绿褶菇的有毒蘑菇。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刚刚冒头的铅绿褶菇。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深圳晚报讯(记者 罗典 实习生 涂世琳)近日,深圳迎来“龙舟水”,丰沛的雨水不仅洗涤了城市,也让路边的绿化带、家里的花盆, *** 之间忽然冒出来许多蘑菇。雪白的蘑菇看起来不仅可爱似乎还很“美味”,但是外表“呆萌”的它们有可能是毒 *** 极强的“大杀器”。

路边白蘑菇是“大毒物”

5月26日,深晚记者接到报料,莲花山公交总站红荔路入口附近草地上生长了一 *** 毒 *** 极强的“白蘑菇”。下午,深晚记者顺着红荔路往东一路观察,发现绿化带行道树下时不时冒出一两朵蘑菇。市民报料的“蘑菇地”正好长在人行道边,行道树的树根处以及草地里的一簇簇蘑菇开得正好,白花花的一片十分惹眼。这些蘑菇长势不一,有的已经完全长开,有的还刚刚冒头,大有一番野蛮生长的架势。

这些蘑菇到底是什么品种,是否有毒 *** ?深晚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博士。她根据现场拍摄的蘑菇照片分析,这些蘑菇应该是一种铅绿褶菇的有毒菇。这些蘑菇现在看着白 *** 嫩,成熟后,颈褶处会变成铅绿色。如果误食则会产生恶心呕吐导致肠胃炎。

实际上,每年深圳都会发生误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故。截至2020年5月,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处理了100多起误食毒蘑菇案例,3月份是蘑菇中毒高发期,最常见的就是铅绿褶菇和白毒伞中毒。

莲花山公园园长王川峰告诉深晚记者,为了避免市民误采毒蘑菇,公园管理方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并随时进行 *** ,一旦发现蘑菇后会及时清理。截至目前,莲花山公园尚未出现市民采摘毒蘑菇事件。

肉眼无法判断蘑菇毒 ***

民间流传着一句“颜色鲜艳、长得好看的才是毒蘑菇”,还有一些采用搜集到的“偏方”检验野蘑菇是否有毒。邓旺秋说,民间所谓的大蒜配蘑菇、银器扎针等都是不科学的鉴别 *** ,凭借肉眼无法辨别蘑菇是否有毒。

吃了毒蘑菇最可怕的是发病滞后,往往要第二天才有中毒反应。初始症状为上吐下泻,容易被误认为肠胃炎而耽误治疗。如果市民发现有误食情况应尽快就医,并将剩余的蘑菇一同送往医院,给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根据误食种类产生的 *** 进行针对 *** 治疗。

有市民表示,每次看到路边有这种“白毒伞”蘑菇时,他都会把它们踩掉,避免他人误食。专家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邓旺秋强调,如果市民喜欢吃野生蘑菇,可以到市场上买野生食用菌,千万不要随便采摘路边的蘑菇。

一锅“鲜美”野蘑菇,毒倒一家四口人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刘振 实习生 陈翾

随着气温回暖,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因 *** 久未出门的群众,也开始踏青、摘野菜,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开始频频出现。

据省疾控中心监测信息,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发生6起误食野生蘑菇事件。专家提醒,不要随意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蘑菇,以防误食中毒。

野生红菇有毒吗,野生红菇怎么清洗-第1张图片-

【案例】 食用野蘑菇,一家四口中毒

野生蘑菇味道鲜美,每年春季成熟期,郴州的谭先生都会去山上采摘一些回来做菜。

3月16日上午,他又到山上采回了一些白色的野生蘑菇,煮了满满一大锅,感觉味道不错。可一家人吃了之后,谭先生和 *** 、妻子、女儿4人先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诊断,确诊为食物中毒。幸运的是,经过抢救,一家4口日前全部康复出院。

随着天气回暖,菌类生长进入旺盛时期,我省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频发。根据省疾控中心监测信息,今年我省已经发生6起误食野生蘑菇事件,发病19人,暂无死亡病例。其中,郴州市就发生了3起,涉及14人。

数据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共牵头处理了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计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事件涉及70种毒蘑菇。

(最毒蘑菇:灰花纹鹅膏菌。)

【提醒】 遇到这些毒蘑菇,千万要小心

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灰花纹鹅膏菌是湖南省发生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数和 *** 最多的 *** 蘑菇,生长旺盛期在6月,最早4月即可出现。

灰花纹鹅膏菌是急 *** 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患者最初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霍乱型”腹泻等肠胃症状;随后进入假愈期,1-2天内无明显症状;假愈期过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最后肝、肾、心、脑、肺等 *** 功能衰竭, 5~8小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存在“假愈期”,容易给患者和医生造成病情已被控制的错觉,因此灰花纹鹅膏菌中毒致死率极高。

在所有毒蘑菇中,亚稀褶红菇属于毒 *** 强、中毒快、非常危险的毒蘑菇。其毒 *** 发作很快,误食这类毒蘑菇,潜伏期在10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一天左右出现全身酸痛,随后肝损肾损多 *** 衰竭死亡。救治及时可不死,但如肾损害严重不可修复,就只能 *** 或靠血液透析度日了。

郴州市之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提醒,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蘑菇食用。也不要轻易相信网上流传的所谓的辨识毒蘑菇 *** ,很多毒蘑菇并无鲜艳的颜色,甚至跟可食用蘑菇长得极其相似。

(条盖盔孢伞。)

( 大青褶伞。)

(假褐云斑鹅膏。)

科普

湖南常见毒蘑菇

野生蘑菇约有400种,其中300多种可以食用。有毒蘑菇约 100 种,其中10多种有 *** 。通常认为,形状漂亮、颜色斑斓的才是毒蘑菇,但有些长相朴素的蘑菇其实毒 *** 巨大。

最毒蘑菇灰花纹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10cm,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表 *** 深色纤丝状隐花纹。基部近球形,有菌托。6-9 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裂皮鹅膏: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5~8cm,纯白色,有时中部呈米 *** ,边缘有时有辐射状裂纹。6月份生于阔叶林或者混交林地上。

假淡红鹅膏: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8 cm,纯白色,有时 *** 呈粉红色,边缘无沟纹。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条盖盔孢伞:子实体小至中等,2~6 cm,黄褐色, *** 稍下陷且具小乳突,菌盖具有明显辐射状沟条。9-11月份生于腐殖质上或腐木上。

假褐云斑鹅膏: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6~15 cm,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菌柄基部具有菌托,浅杯状。

异味鹅膏: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9cm,纯白色至米色,表面常具有毡状至碎片状鳞片,常有刺鼻气味。菌柄白色,有菌环。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苏梅岛 *** :菌盖直径1~3 cm,半球形,光滑,灰褐色至暗褐色。菌褶直生,灰褐色至深紫褐色。8-11月份,群生于田地或者粪堆上。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野生毒蘑菇可致命!广东祖孙3人中招

近日,广东梅州平远

一户人家的外婆、妈妈和

一3岁孩子因食用野生蘑菇

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家中2只猫也被毒死

事发后,相关专家来到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小畲进山找蘑菇。入山仅4个小时,专家就找出了几十种野蘑菇品种。据介绍,这些蘑菇里头有不少是毒蘑菇,毒蘑菇的 *** 类型分为:急 *** 肝损害型、急 *** 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 *** 皮炎型等, 误食后会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

专家称,从中毒症状推测,3人很可能食用了当地盛产致死率达到70%的亚稀褶红菇。据了解,亚稀褶红菇有 *** ,小小一朵就可致命。

据了解,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 *** 。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 *** 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 *** 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提醒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

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

野生蘑菇等野生植物

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不采摘。

外出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

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 *** 材。

不食用。

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 *** 酒和利用中 *** 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 *** 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 *** 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 *** 。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 *** 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 *** 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 *** ,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来源: 广东发布

标签: 野生 有毒 清洗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