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纸鸢
原标题:门 *** 艾、挂香蒲、五色丝缠臂……这些端午节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来源:闪电新闻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欧阳修《渔家傲》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芒种期间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闪电新闻联合海阳融媒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盘点山东人的端午习俗。
门 *** 艾、挂香蒲:把艾草和菖蒲挂于门庭,菖蒲叶片呈剑形,也有宝剑辟邪的寓意,艾草则有祈福的寓意。
五色丝缠臂: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线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品香粽: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大夫而设,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自投于汨罗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相救,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啄食其身体,便向江中投食米团,为了不让米很快散掉,便用叶子包了起来,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粽子。
责任编辑: 高翔
今日端午,你知道都有哪些习俗吗又一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佳节
愿大家
端午安康
端午小百科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西晋《风土记》中的记载
可能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但作为传统节日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
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悲痛投江后,人们将米团丢到河里喂鱼,想把鱼喂饱,以防止鱼吃屈原的遗体,这就是后来“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民俗
赛龙舟
端午日,人们更爱看的是划龙舟。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人们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可以洗去霉气,带来好运。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 *** 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这儿
在永康
端午哪里能看划龙舟呢?
为了更好地弘扬龙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龙舟竞技比赛,凌风龙舟俱乐部每周三、周六都会在南溪江上进行训练,并持续到9月份。
永康凌风龙舟俱乐部
永康凌风龙舟俱乐部成立于去年9月份,现有队员52人,基本是游泳爱好者。这个俱乐部拥有一艘22 *** 龙舟,两艘12人小龙舟。去年10月13日,受邀参加全国金华龙舟邀请赛取得了十二强的成绩。
今年6月7日将参加义乌红旗村龙舟邀请赛,争取取得好成绩。
俱乐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龙舟精神,助推永康龙舟品牌赛事,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积极呼吁大家投身五水共治和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助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为永康江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包粽子
从晋朝开始,粽子就是端午必备食品,现在,粽子更成了端午节标志。粽子的 *** 极其有特色:用竹叶包上糯米,然后糯米里加上特色馅料制成。
辟邪,解五毒
端午节还被认为是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五毒并行的日子。端午节的很多风俗与避这五邪有关,比如 *** 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挂香囊等。
*** 菖蒲艾叶,是端午辟邪的风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认为是五瑞之首,叶子似宝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杀菌, *** 在门口,能赶走病魔。到了端午节,人们会将菖蒲艾叶用红线绑成一束, *** 在门上,以驱邪招福。
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尤为流行,《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饮了雄黄酒而变回原形的。雄黄也叫“鸡冠石”,将微量雄黄加入酒中制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端午节之后就是夏日了,蚊虫瘟疫开始盛行,而雄黄酒则有预防作用。
为了让小孩们安然度过五毒横行的日子,父母会为其戴香囊,以驱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缝成的,里面可以装吸汗的蚌粉或者雄黄粉。随着岁月演变,香囊的造型越来越精美,也成了端午节重要的工艺品。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
愿你尽享端午小长假的悠闲轻松
在假日后抖擞精神
再出发!
*** :永康日报 *** 工作室
记者/编辑:胡凌霄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还有啥?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6月25日将迎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还有哪些习俗?从今天起,北京青年报记者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的端午节习俗。
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最有名的当属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端午节的时候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佩戴香囊。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之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还可以起到驱虫、清洁环境的作用。起源于汉代的五彩绳,是用青、白、红、黑、黄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而填充了藿香、吴茱萸、肉桂、砂仁、冰片、 *** 等中草 *** 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钟馗画像的习俗,往往具有祈福纳财、驱疾祛疫、护佑家宅的寓意。端午佳节将至,版画 ***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 杨锋教授,倾情创作了钟馗题材的版画,希望以此表达坚定抗击 *** 的必胜信念。关注公众号:《博创书画》,或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后即可购买。
端午节将到,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4大习俗,别忘记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 *** 着“初始”, *** 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按照时间推算,它所在的月份,又被称为“午月”,因此这一天便被人们称作端午。
古时候的“端午”,并不是一个好节日,古书中记载到:每年的这一天气温骤升,各种毒物出现,凶兽降生。人们为了在这一天避开灾邪,便有了熏艾草,喝雄黄酒,编五彩绳的习俗。
然而已经过去了 *** ,端午节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有人说,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伟人,也有人说,端午节是又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或许在每个人心中,端午节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已经变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份情怀。今天我们便趁着这份情怀,了解一下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吧!
1.吃粽子
吃粽子是全国各地共同的习俗,已经维持了好几百年。在古代,粽子也被称为角黍,筒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入汨罗江 *** ,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这位伟人的 *** ,便包了很多粽子放入河中,吸引鱼虾,自此之后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因为各地区的习俗和饮食习惯不同,所以各地区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别,最早人们祭祖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到牛角,所以一开始粽子的形状也和牛角非常相似。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正三角形或正四角形的粽子,粽叶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2.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它的由来也和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说在屈原跳江之后,楚国人不愿看着这位伟人死去,便划着船去追赶,众人争先恐后,一直划到了洞庭湖,最终也没能找到屈原的踪迹。赛龙舟的习俗最开始流行于南方,后来逐渐成为了全国 *** 的习俗。
赛龙舟还可以强身健体,特别是后拉,摇浆,前推等多个不同的动作,都可以使我们上半身的肌肉得到训练,可以培养我们协同工作的能力。
3.系五色线
五色线也被称为五彩线,或五彩长命缕,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把五色的彩绳绑在手腕上,脚腕上或脖子上,专门用来防止五毒近身。而且五色线要一直戴到六月六才可摘下,并且扔到河里冲走。
五色线的习俗和 *** 王孙思邈有关,人们认为将五色线扔到河里之后,就会冲走百病,送走灾祸。虽然它的名字叫做五色线,但是在编织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颜色 *** ,少的一般有两种颜色,多的可能会用到十多种颜色。
4.戴葫芦
成熟的葫芦当中有无数的葫芦籽,古人认为这象征着“子孙万代”,同时,葫芦的谐音“福禄”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古人们便有了戴葫芦的习俗。在端午节,不管是小孩儿还是大人,都可以佩戴葫芦,有辟邪驱瘟之意。
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依旧有端午节挂葫芦的习俗,他们会将葫芦进行装扮,画得五颜六色,然后戴在身上,或者摆在床头。
5.煮鸡蛋
除了粽子之外,鸡蛋也是端午节不得不吃的食物。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世间有一瘟神,每到端午节便会祸害人间,带来疾病,人们苦不堪言,便去女娲娘娘庙磕头祈福,希望她可以消灾降福。
女娲娘娘得知此事之后,便告诉瘟神,人世间有她的孩子,不准瘟神伤害他们。当瘟神询问女娲,哪些是她的孩子时,女娲答道:每年端午那天,自己的孩子衣襟前会有一只蛋袋。之后瘟神再次降临人间,发现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有一个网袋,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瘟神便再也不敢对孩子们动手了,自此之后,端午便有了吃鸡蛋的习俗。
6.游百病
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也被称为走百病,其实就是通过步行来强身健体,据说在端午节这天,全家人一同出行,步行去往集镇或寺庙,这一年内就可百病不生。直到今天,每到端午的时候,我们还有在某些地区看到人们出行游街。
除了我们上面介绍到的这几种之外,其实端午节还有很多不同的习俗。虽然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但是每逢端午之时,我们还是会包上几个粽子,煮上几个鸡蛋,和家人聚一聚。如今再过端午,早就没有了那些讲究,但是它 *** 着我们的习俗, *** 着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无可忘却的根。
赛龙舟吃粽子 端午将至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中国天气网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一起来看看。
1、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 *** 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2、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北方大多以吃甜棕为主,南方则更偏爱咸粽。
3、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 *** ,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钟馗捉 *** 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拴上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之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给带来一年的好运。
6、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 *** 材,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等俗语。但现代科学研究标明,雄黄酒外用尚可,内饮则有害,需慎重。
作者:天气
来源: 中国天气网
【 *** 中国节·端午】十大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十大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
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十大端午习俗,带你过个精致别样的端午节,一起来看看。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 *** 庙祭拜。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 *** 柳,端午 *** 艾”。在端午节,人们把 *** 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 *** 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 在门口 *** 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 *** 在门口可以避邪。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 *** 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 *** 上一根艾草。又或者将艾、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 *** 或悬在门上。晋代《风土志》中有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 *** ”。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 *** 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 *** 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沐兰汤
端午日 *** 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 *** ,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苦草麦 *** 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 *** 水 ***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栓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 *** 白芷、川芎、芩草、排草、 *** 、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 *** 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 *** 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 *** 。小 *** 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 *** 乃捉小 *** 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 *** 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 *** 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佩长命缕
五色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
来源:“龙江融媒”公众号
盼望着有一个小长假又要来临了,就是端午节,在民间这个节日还是非常受重视的,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那端午节有何而来?
起初,这个节日是驱赶邪怪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这一天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节是每年固定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在这一天会有很多隆重的习俗,人们都会赶来凑热闹,祈福消灾,驱除瘟疫。
习俗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的主要习俗,是当时古代诗人屈原投江之后,很多当地河边的百姓,闻讯来划上自家船,在江河里搜救 *** ,但是始终未寻得。
所以人们就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这个时候,演变成了赛龙舟的赛事,热闹非凡。
习俗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自己在家里包各种口味的粽子,有咸的有甜的,都非常好吃。
而且端午节正是夏季的时候,河边都长出来芦苇叶,正是包粽子的好时机。另外,端午节之前,正是中考 *** 的关键时刻,很多考生家长就会包许多粽子,因为粽谐音“中”,寓意高中,祝所有考生考出好成绩。
之前小编也发布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喜欢吃粽子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习俗三:佩戴香囊
在南方一些地区,很多人会给小孩佩戴香囊,里面放上一些朱砂、雄黄、香 *** 等等,飘溢着淡淡幽香,做成各种可爱好看的五彩形状。小孩子佩戴这个寓意着避邪驱瘟之意。
习俗四:挂艾草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清明 *** 柳,端午 *** 艾”,端午节的菖蒲和艾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将菖蒲和艾草 *** 于门楣上面,挂在正堂,以驱瘴避邪。
习俗五:悬挂钟馗像
在古代,钟馗是中 *** 间传说中驱 *** 逐邪之神,人们认为他是正义的使者,是赐福镇宅的圣君,挂在家中祈求财富的 *** 。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挂起钟馗的神像,以驱邪魔,追求家宅平安。
习俗六:点雄黄酒
小时候,电视剧看多了,自然知道雄黄可以驱散蛇蚊等等,在端午节时,西北方的人就会将雄黄泡在酒里面,在小孩的耳朵、手腕、脚腕等等一些地方抹上雄黄酒,这种做法可以驱散蛇、蚊、蝎、蜈蚣等不上小孩身。
习俗七:吃五毒饼
端午节,人们会做一些饼,在上面印上五种毒虫,将它们吃下去,寓意避开害虫,驱散瘟疫。
端午节不管是何种习俗,我们都应该尊崇,都是希望可以祈求平安,避邪驱灾。(琪琪)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还有啥?来源:北京青年报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还有啥?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6月25日将迎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还有哪些习俗?从今天起,北京青年报记者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的端午节习俗。
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最有名的当属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端午节的时候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佩戴香囊。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之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还可以起到驱虫、清洁环境的作用。起源于汉代的五彩绳,是用青、白、红、黑、黄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而填充了藿香、吴茱萸、肉桂、砂仁、冰片、 *** 等中草 *** 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钟馗画像的习俗,往往具有祈福纳财、驱疾祛疫、护佑家宅的寓意。端午佳节将至,版画 ***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 杨锋教授,倾情创作了钟馗题材的版画,希望以此表达坚定抗击 *** 的必胜信念。关注公众号:《博创书画》,或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后即可购买。
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端午节与中秋、春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我国作家肖复兴在他的文章《端午五谈》中为我们讲述了吃、玩、装饰等方面的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
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节日的内容,几乎都和吃相关。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我国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民俗色彩,更是离不开吃,而且,会讲究不同的吃食,所谓“不时不食”。端午节的形象 *** ,无疑是举世闻名的粽子。
其实,端午节除粽子之外,还有很多别的食物的讲究。汪曾祺先生在他的《端午节的鸭蛋》一文里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节讲究吃“十二红”,其中一红,便是咸鸭蛋。咸鸭蛋黄,油多,浸出红色,浸透着端午节的喜兴。
旅美作家张北海是老北京人,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侠隐》,其中有一章“端午节”,里面写到端午的吃食肯定离不开刻有“五毒”的核桃酥。这一天要喝雄黄酒,要吃樱桃和黑白桑葚。这些都是老北京讲究的风俗。
端午节一到,夏天就来了,蚊子、苍
蝇开始出没 *** 扰人,人们称为“毒五月”。包括桑葚在内的这些吃食,便有了驱虫辟邪之意。可以说,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节。
除“吃”之外,端午节还有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其中,常见的是门前要 *** 艾草和菖蒲,门上要贴朱砂黄纸绘就的钟馗和张天师等神符,目的也是为了辟邪。其中艾草和菖蒲,取艾虎蒲剑之古意,和钟馗打 *** 一样,有驱邪之意。端午节午后,粽子等食品一旦吃过,神符要揭掉,艾草、菖蒲统统要丢到大门之外的当街上,这叫“扔灾”。
民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写出一首首节日的抒情诗。端午节,和其它节日一样,祈福的心愿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中彰显。
在南方,端午节有龙船竞渡和投粽江中的传统,其中有祭祀屈原之意。在老北京,没有这样的传统,但和南方一样,会剪纸、折纸,或采绒、编草,做成虎或蝠的样子,都是为驱邪祈福。其中,最简单的是用黑白黄红绿5种颜色的细线,编成线绳,旧书上说是“可避 *** ,不染瘟”,还给它起了个好听文雅的名字叫“长命缕”或“五福绫”。
端午节,吃可以有粽子为 *** ,玩可以有走马天坛、饮醵金鱼池为 *** ,装饰可以有五福绫为 *** ,民俗可以有赛龙舟、 *** 艾草菖蒲为 *** ,但不要忘记端午节还有一个女儿节之意。如果端午女儿节也有自己的标志的话,那便是石榴花——它是其它节日里无可比肩的火红喜庆之花。